我一直在对自己说,没关系。
我知道,自己从来不是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虽然,我的成长算不上有多忐忑,有多艰苦,可是其中的恐慌不安只有自己知道。多少日日夜夜都在安慰自己,不要害怕不要因为一点讽刺就退缩。很想做好每一件事,可是总会因为打击而心神不定。最后默默努力,偷偷努力。或许真的是失败,可是放弃比失败更惨烈。太多嘲笑与轻视都来不及抵挡,那么自信又从何而来?
14年,那是一个没有鼓励的岁月。我羡慕的是那些能满满自信的说出自己的梦想的孩子,并且,后头还有不可计数的人为他们支持。成绩的失败,没有换来他们的一句没事;小小的梦想,没有人尊重。如果‘笨’真的是我的.代表,那么他们该有多么高兴。他们的把一切责任或主要责任推向我,于是我照样收单。于是,我开始责怪自己,我又做错了。
哪怕是一丁点儿的鼓励,也能照亮我的心房。
我只是容易被人遗忘。生长在人群海浪中,只想努力绽放一丝光芒。可是还是那么容易就被覆盖,人海中找不到我的光芒,再多的努力也会付之东流。又或者,我不应该被记住,因为没有什么够显眼的特点让别人记住。就像花丛中脆弱的花朵,平凡,不起眼,所以没有人会记住。凭什么,让别人记住我,又凭什么,一定要别人记住。
因为我想有人在乎,知道世上还有我的存在。
席慕容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可是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过去一片空白;未来一片黑暗。常常在电视剧里、小说里丢掉了自己,输掉了眼泪。于是想拥有一段故事,或者值得回忆的事情也好。可惜没有。
我的生活,需要一点美好。
可是,我总在对自己说,没关系,会有鼓励的,会有人在乎的,会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的。
可惜这只是自欺欺人的安慰。
没关系,即使是自欺欺人也好。
我,一个最普通的女孩。可我的家庭并不是那么美好。现在爸妈都去重庆做生意,很久才回来一次。从他们走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常把自己的思想宽在一所无形的房子里。
我10岁了,可我还没学会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柔弱。我的这个年龄是多么需要父母的爱呀,可他们却离开我了。
我常对自己说:“自己应该坚强!成为一名女强人!”可我总是做不到。每天放学时,看到别人的父母来接他们的子女,我的泪水就常在眼睛里打转。我常对自己说:“不,不,我不能这样,我要坚强!!”我总是这么想,却总是做不到。
每次,我放学回家,总是看见一个同学的爸爸来接他,我的泪水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流出,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爸妈,你们怎么这么狠心,把我丢在外婆家。你们是否曾经想过我,想过我会好过吗?你们想过吗??你们为了挣钱,就不管我了吗?我常常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想着我和爸爸妈妈曾经在一起过的事。
从这以后,我变得沉默了,因为我懂得了什么是思念,什么是爱,我爱上了写作,因为,我可以在这里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阵以后,我懂得了什么是隐私,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柔弱,什么是泪水,什么又是痛苦。为此我毛了一本带锁的本,上面记录着我的生活,那就是我的隐私。
最近我发现我爱上了学习,因为,我真正懂得了坚强。
看了我这篇文章的人啊,你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有父母在身边的人啊,要好好对待他们,珍惜这份无私的爱吧1因为,有一天你会失去的。
只有失去了,你才回知道什么是拥有。我常对自己说。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XX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小蜗的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