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梳理个人在过去服务中的经历,有这么一些经验与诸位分享,关联建立中的“四多”,服务工作中的“四勤”,团队沟通中的“四分”。
第一、关联建立中的“四多”,即多聊、多动、多看、多帮忙。
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接触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人群,进行着社会工作的专业实践,这时最需要的就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联,如何建立关联?参看“四多”
法宝:多聊、多动、多看、多帮忙。
一多是多聊,所谓多聊就是要多和服务对象(老师、学生)沟通、交流,多与他们聊天,从中了解状况、评估需求。社会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说话、聊天是必不可少的。在建立关联时要多聊,那里的聊不是漫无目的、天马行空的聊,在聊的过程中需要有必须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即有一个聊天的主题。聊天的过程是我们了解状况、了解需求的最好时机,多聊的过程就是多知道、多了解、多熟悉、多获取的过程。
二多是多动,所谓多动就是要经常走动,要多走出去,去与服务对象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每个学校都有社工站作为我们的工作阵地,我们工作时刻的大部分也都是在办公室或活动室度过,要么处理文案资料,要么开展活动。我们对阵地周边的环境是否了如指掌?我们是否经常走动,是否常从阵地中出来?我们需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联,就需要多和他们接触,多走进他们的圈子,多去探寻,多去接触。多动,从阵地中走出来,去看看阵地外的事物,我们会发现其实校园里处处都是好风景,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会有收获。
三多是多看,所谓多看就是要多观察,多用眼睛去看,去发现。每个学校都有不一样的需求,我们的服务又难以满足全部需求,也难以和每一个学生建立关联,但我们能够利用课间时刻,走访班级的时刻,上社工课堂的时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然后就观察到的现象与同伴、督导、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增加对所观察学生的认识。当我们用心去看时能够看到很多平时未被察觉的资料,能更好的明白学生,在关联建立中也更得心应手。
四多是多帮忙,所谓多帮忙就是多伸出我们的双手,为周边的人搭一把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正因我们的工作就是助人。对年轻的我们,学会去帮忙他人,力所能及的.事做一点其实吃不了亏,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多帮忙能够拉近我们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多做事能够加深我们在学校师生中的印象,对关联的建立以及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
第二、服务工作中的“四勤”,即勤思、勤做、勤写、勤论。
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思考-行动-再思考-再行动。对我们的服务工作需要做到勤思、勤做、勤写、勤论这“四勤”,并相互结合。
首先是勤思,进行完需求评估之后,我们要针对需求制定服务计划,服务计划的制定也不是说有就有的东西,它需要思考。勤思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样样,事先预设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或问题。在行动之前,我们先要思考,行动之后,我们还要思考。前后的思考侧重不一样,前者所思考的是我们的服务计划是否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我们在带给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未知状况,我们需要预备哪些方案和措施来应对突发事件;而后者所思考的是我们的服务是否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在带给服务时所遇到的困惑与挑战。不管是哪种思考,在我们的工作中,都需要多思考、勤思考。
其次是勤做,所谓行动才是最有效的。思考之后就需要行动,行动的表现之一就是去执行、去操作,将我们的计划付诸实践。虽然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不算成熟,作为大学生,身上总会带着一丝学生气,这能够明白,但我们能够尝试做我们所思考过的事情。只有实践后才知道计划或方案是否贴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只有实践后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只有实践后才知道服务对象对我们服务的反馈。做十分的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有差错也是情有可原的,情不可原的是我们怕去做,甚至不去做。虽然做不容易,做好更不容易,但是不做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的潜质和优势。多做、常做、勤做,在做中学,在做中积累经验,这样才有收获。
再次是勤写,我们的工作不是做了就结束,需要有记录。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成长的证明,也是工作的交代,需要保存这些重要的资料。勤写,多动笔,多动脑,需要我们在服务完成之后能够以文本的形式将服务予以呈现,记录服务中的心路历程,并从中总结出服务的特色和亮点。写能够帮忙我们记忆,也能积累资料,成为宣传的素材。
最后是勤论,所谓勤论就是在服务前后要多进行讨论,针对服务方案、活动设计进行讨论,针对服务状况、活动现场、服务对象反馈进行评估,了解服务的成效。在一个活动开始前先讨论,讨论时常常会碰撞出多彩的火花,这些火花就是服务中的特色和亮点,而这些火花常常是一个人所想不到的,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两个人的想法综合在一齐就成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在活动结束之后及时进行沟通讨论,就活动中的优劣进行商讨,取长补短、补缺补漏,为下一次的活动积累经验。勤论不仅仅能够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够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团队沟通中的“四分”,即分工、分享、分析、分先后。
在项目学校带给服务的不是个人,是团队。作为团队就少不了沟通、交流、协作、配合,在团队沟通中需要分工、分享、分析、分先后。
分工在团队沟通中能够明确成员的身份主角,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各尽所长,发挥优势。分工合作是团队沟通中的一块重要资料,没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就难以确定团队成员的职责与位置,彼此的行动便会相互干扰、不相一致,同时会出现资源闲置或紧缺的现象,这样团队的行动就缺乏组织性和协调性,不能最好的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成员的优势。
分享是团队沟通中情感支持的一种表现。作为同来实习的驻校社工,大家来自不一样的地方,远离自己的家乡,然后聚集在一齐,在异地他乡开展实习工作,从情感上来说需要有人支持与关怀,团队成员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就满足了这一需求,同时分享能够及时了解不一样项目学校的工作动态,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指点,为下一步的服务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分析是团队沟通中对问题的回应。一个团队正因不一样性格的成员组合在一齐,难免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决定了这个团队的发展。分析能够帮忙我们理清团队沟通中的问题所在,为我们解决问题带给帮忙。科学、理性、对事不对人的问题分析能够使我们的团队更加凝聚,并一齐完成既定的目标,展现团队风采。
分先后是团队沟通中处理各项事务时的原则。一个团队一齐开展工作,需要处理的事务常常不只一项,沟通之时需要遵循分先后、主次,轻重缓急的处理原则,分清事务的主次、类别,合理分配时刻,相互商讨决定,重要紧急的事务先处理,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后处理,避免无主次、无秩序,不分轻重的状况出现,同时也能够规避沟通中的冲突,使团队成员更容易达成共识,统一行动。
一天早晨,刚下课,小兰说:“我上个星期过了九岁生日,妈妈给我买了个很大的生日蛋糕。”“我也刚过完九岁生日,”小军说道,“是我们全家人一起过的。”李晓明在那儿坐着,一声不吭地想:“我也快过九岁生日了,可是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这可怎么办呢?”
这件事被小军知道了,放学后,小军对小兰说:“李晓明要过生日了,可他爸爸妈妈不在,我们给他办一个生日派对怎么样?”小兰马上答应了。
李晓明生日那天,同学们把教室打扮得绚丽多彩,有同学打扮成钢铁侠,还做了个大蛋糕。李晓明走进了教室感觉很奇怪,过了一会儿才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大家给李晓明一曲歌,有人给李晓明赠送礼物,李晓明流出了幸福的眼泪。
小红对小军说:“李晓明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我们可以给李晓明办个生日会。”小军和小红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然后,小红对李晓明说:"数学老师叫你去办公室要给你讲几道题,李晓明就去老师的办公室了。
小军给同学们说:“我们今天给李晓明过生日吧!”大家听完手忙脚乱的布置教室,有的拿来彩带、有的拿气球,有的布置桌椅。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李晓明生日快乐。”
大家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小军在灯旁边准备开、关灯,准备好后,小芳去数学老师办公室请来李晓明,听到小芳和小明的脚步声,大家都憋住声音。李晓明刚走进教室,小军立刻就把灯打开了,大家一起把蛋糕抬了出来。老师拿打火机,同学们插上了九根蜡烛。老师把九根蜡烛点燃了,李晓明许了一个愿,大家给李晓明唱起了生日歌,李晓明满脸笑容,吹了蜡烛。吹完蜡烛后李晓明就开始切蛋糕,将蛋糕分给同学们吃。
吃完蛋糕后,大家纷纷拿出给李晓明准备的礼物。有他最喜欢的小汽车,有他最想要的钢笔,还有他最喜欢的轮滑鞋。他看见了一个很大的礼物,他拆开了礼物,居然看见了爸爸妈妈。他和爸爸妈妈抱在了一起,爸爸妈妈对李晓明说了“生日快乐。”李晓明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李晓明非常感谢同学为他办的这个生日会。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聚在一起纷纷聊起过生日的话题。小丽说:“我上星期过九岁生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小刚接着说:“我也刚刚过了九岁生日,生日那天是我们全家人一起过的。”李晓明伤心的自言自语说:“我也好想像小丽一样妈妈买一个大蛋糕给我生日,好像像小刚一样全家人一起过生日就好了。”
小刚听到李晓明的话,对小丽说:“晓明的爸爸妈妈在外地工作,我们可以叫同学们一起陪他过生日。”小丽说:“好啊,好啊!”小丽就迅速地去通知同学们做准备。
星期天,正好是李晓明的生日,大家纷纷来到他家门口,叮咚叮咚,李晓明家的门铃响起了,他听到声音以为是爸爸妈妈回来了,急着去开门,出乎意料的是门口尽管爸爸妈妈,可是当看到同学们的到来他也很开心。大家在小刚的带领下给了李晓明一个大大的惊喜,同学们纷纷把准备好的礼物送给李晓明,小丽送给他一个大蛋糕,小美送了一个蜘蛛侠面具……大家吃起了大蛋糕,把奶油涂在同学们的脸上,又一起玩捉迷藏、打滚等游戏。
到了晚上,大家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李晓明。李晓明想,今天虽然爸爸妈妈没有能回来,但是我却过了一个最快乐的生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