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老在上,子在下”,这是白岩松先生在《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上说的一句话,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诠释出了中华几千年来最精美的细致。孝,既是道德的标尺,也是亲情的温棚。在这物欲纵横的时代,对于有些人来说金钱是生活必需品,亲情却成了奢侈品。“孤寡”老人随处可见,遗产纠纷哪儿哪儿都有,啃老族,那是一抓一大把。可是,在城市或是乡村的某个角落,一些小小的人儿,正用他们的行动感动着整个社会。
黄凤,6岁时父亲因工伤残疾,母亲离家出走,仅留下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难以割舍的亲情,以及沉重的生活负担。而就是一个6岁的小女孩,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照顾残疾的父亲和年迈的祖母。“这是怎样一个幸福者和衷痛者!我不明白一个六岁的孩子凭借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对抗生活的压力,我也不明白,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要送父亲到千里之外的上海去治病,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我只明白,有一种爱让人瞬间强大,有一种情,让我们牵肠挂肚。
赵文龙,他总是面带微笑,不论生活给予他多么残忍的打击,他仍旧是那样,不变的微笑。赵文龙的妈妈患了尿素症,每周要做两次透析,懂事的赵文龙每次都给做完透析、浑身胀痛的妈妈做按摩,直到深夜,妈妈沉沉地睡去,他才休息。小小的他,13岁就学会了做饭,时时刻刻关注着妈妈的饮食,妈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这血浓于水的亲情,远方的爸爸,你是否也能感受得到呢?
同样妈妈患有尿素症的还有“奔跑女孩”——路玉婷。这个“在马路上亭亭玉立的女孩子”总是在奔跑,奔跑。这个坚强的女孩总是那么冷静而成熟,她拒绝了来自学校的帮忙,因为她觉得她能够经过自我的努力来维持这个家庭的生活,还有比她更需要帮忙的人,比她更需要这笔救助金的人。自从妈妈患上了尿素症,她就接替了妈妈的工作,利用中午吃饭的时间来帮人送票,一路飞奔,稍有闲暇就立马从书包里拿出作业学习。我为她的坚韧所惊叹,她不苟言笑,沉着而认真。我甚至有些埋怨记者占了她的时间来做采访,因为时间对于她来说是如此的珍贵。
亲情是人世间一股温暖的春风,我们的脉搏由此跳动;亲情是一场绵绵的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心灵;亲情是一首柔美的安眠曲,安抚着无助的灵魂。
《最美孝心少年》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也使我感动于这力量。如果我们都能像他们那样,我相信,中国梦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我很受感动。
在四川省雅安市,有一位名叫邓天芦的孝心少年,它才15岁,却承担起家庭重担。
他的妈妈得了关节炎,生活不能自理。它一出生就被送到外婆家寄养,直到3岁时才被领回家。从此,他就学着照顾妈妈:给妈妈穿袜子、穿鞋子。
现在,他是家的顶梁柱,缺他不可。他每天早晨,要帮妈妈编辫子,他编起辫子来,就像小女孩那样熟练,编完辫子,还要帮妈妈梳一下刘海。妈妈本来只是短发,但在他的精心照顾下,短发变成了长发。他每天放学回家,还要做饭。不到半小时,一桌丰盛的饭菜就端上来了。
雅安市余震过后,他还和几个朋友一起献出了爱心,一起帮助难民。他们吧一箱箱方便面以及被褥装到大客车里,一车一车送往灾区。
正是他的这种孝心和爱心使他获得了最美孝心少年的称号。
想想邓天芦,再看看自己,我们虽然都是少年,但我和他比真是天壤之别。我要以邓天芦为榜样,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少年。
一、什么是微课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家族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微课。那么,什么是微课呢?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在教育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二、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从微课的概念我们知道,一个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它注重的是方法的传授,即“授人以渔”。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去做相应的功课,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生在做功课的过程中遇到“拦路虎”而询问老师,这个时候老师的讲解,必能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论如其一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的意思如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即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急于解决而又解决不了时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想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微课教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教育模式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要从两千多年前孔圣人的私塾教育算起。孔圣人一个人要教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资质的学生,所以他研究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叩其两端等等。仔细推敲这些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循循善诱”,说的是老师只是一个诱导者,一个引路人;“因材施教”,说的是老师要分析学生,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不要“一刀切”等等。这些理论的实施,使得两千多年前私塾“混班制”教育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可惜,老祖宗的经验之谈未被我们重视。“洋学堂”传入后,私塾渐渐销声匿迹,班级授课制成了我国唯一的教学模式。这种班级授课制因为有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限制,所以老师们不得不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一个班级尽管“材质”各异,老师们用的却是一个教案,一个教学进度,“为了每一个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自然成为空话。
(三时代呼唤
现代通讯业的发展,使得教育共享成为可能;校校通、班班能,使得革除教育弊端成为可能;家家通、人人通,使得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微课应运而生。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值得大力提倡。如果各年级各学科都能把知识点做成微课或微课系列放到“班班通”、“家家通”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就像到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就像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样。
这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私塾教学何其相似!只不过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面对的是孔子,他们受着时、空的限制,现在的学生面对的是各位优秀老师的影像,是微课,时、空无限。但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都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手段更先进,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
三、微课教学的辅助作用
如前所述,微课“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所以,微课教学的辅助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阶段,如果放一段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画皆美的视频,不但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而且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曾听一老师上《木兰诗》一文,她用电影《木兰》的插曲《木兰情》导入,那哀而不伤的旋律、悲壮的画面、不落俗套的歌词、如泣如诉的歌声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神,接下来的上课环节也非常精彩。这节课课前让学生有期待,课中让学生有满足,课后让学生有留恋,真是一堂好课。
(二示范作用
理化实验能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一丝不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理化实验课是有限的,理化实验教学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是小班化教学,那坐在后面的学生是较难看清讲台前做实验的老师的一举一动的。如果能把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那就不管坐在哪里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过程了,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信心做实验了。
当然还有语文、英语的朗读示范作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方法传授
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是掌握学习方法,解题的关键还是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万变不离其中。
我有一个微课叫《古诗词中的意象》,它归纳出古人选择意象的三个方法,这就比把上百个意象的分类印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强。
所以,老师要善于总结方法,要将本质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不是教给学生一大堆现象,要让学生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教材解读
中学生各学科课本都是按单元内容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核心知识点。这一个个的知识点就可以做成一个个的微课,让学生反复揣摩、领会。学生悟透了,解起题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比如初中语文阅读这一块,有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方面。古诗文阅读我就做了一个专题。这个专题主要包括两个子专题,古诗词欣赏和古文阅读,我各做了六个微课。
子专题一,古诗词欣赏六个微课,分别是古诗词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境、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和古诗词中的典故。
子专题二古文阅读六个微课,分别是古文的翻译方法、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古汉语虚词的一般用法、古汉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古文的内容与情感和划分古文朗读节奏的方法。
相信只要仔细观看了这十二个微课,就能掌握古诗文阅读、欣赏的方法,就不会惧怕做古诗文阅读这类题目了。
微课教学的辅助作用还有很多,本人仅以此文抛砖引玉。
四、迎接教育的春天
我国教育现状受到多方诟病,易中天就曾撰文《不原谅中国教育,它最不拿人当人》炮轰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如:
杜郎口中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的“10+35”课改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还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山东兖州一中的“35+10”“循环大课堂”模式,即“展示+预习”。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这种模式通过改变课堂结构,后段变前段,前置变预习,课后变课前,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
……
不管哪种课改模式都是为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班级授课制走过百年风雨仍岿然不动,社会、时代却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通讯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势在必行!可怎么改?怎么才能改到让教育不再束缚人的天性、人的精神、人的创造力?
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越性,让教育网络化,让教育信息化呢?微课这个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新生事物为什么不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呢?微课的核心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所以微课不仅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让微课翻转课堂早日成为现实,让微课给教育带来春天!
教师在学科组内参加活动。每人上“课”、被评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听“课”者由其他参加者(同组教师和专业人员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不仅登台上“课”,展示自己对某堂课的准备情况,同时又可作为学习者向同事、向专业人员学习,并参与对教学效果的自评与他评,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前备课,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说到“微课”并不陌生经常会听到,但是在我的潜意识当中自认为“微课”这样“高、深”的东西对我来说太远了,它看得见摸不到,没想到就在本周我会有机会参加微课制作学习。
培训共两天的时间,学习微课的理论知识和制作微课的几款软件,可以说这次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对我来说一下学几款软件操作还真是不太容易,但最终还是能制作出最基本的微课对我来说也是很欣慰,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对微课的制作有了更多的了解,收获颇多让我知道这样印象中“高、大、上”的制作有一天我也能学会,能够掌握这样的微课制作方法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我将老师讲解的一些重点的理论部分进行了整理:
1、微课特点“短、小、精、悍”
短:教学活动短、视频时间短(10分钟内)不同学段适合的时间不同,例如:1-4年级小于等于4分钟,5-6年级小于等于5分钟,初中小于等于7分钟,综合起来6分钟为最佳。
教学主题小,资源容量小一个视频大约几十兆。
“精”内容精选、设计精心、活动精彩,一个视频只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教学。
“悍”交互性强应用面广,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可以反复观看。
2、微课教学设计方面遵循的原则注意事项:
(1)选取的教学内容要简短、有价值;
(2)教学目标要单一、明确;
(3)学习对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和学习方式。
(4)在微课制作中还要注意在时间上要考虑观看视频的学生的学段,小学段短于6分钟,在录制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简洁、清晰,语速适当快些,教师尽量不要出镜,视频是给单一的学生观看所以在录制中要制造一对一的感觉。
培训学习的时间很短暂很多学习的内容还需要时间来消化接收,但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相信在以后工作中多运用多研究慢慢熟练起来会做出更好的微课视频。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首先是选题,微课重在解决疑难,突出的应该是个性问题,是教学的某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题选好了,就可以围绕主题搜集相关素材了。
接着是撰写脚本。这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这里面包含知识点、解说词、字幕、画面要求、备注。在这个环节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如何合理把控教学内容。
下一步是制作PPT课件,将要教学的内容,用多媒体体现出来,这个和我们平时制作课件相似。
最后就是录制整合材料。利用录屏等软件,将脚本、PPT整合。这也是我们目前最为薄弱的一点,对于这些制作微课需要用到的工具,因为接触的太少,还不够熟悉,不能灵活运用。要是讲座能增加一些具体软件的操作和技术指导就好了。
微课是新时代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有必要去学会正确使用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学习,让我清楚了微课制作的流程,理清了思路,但要真正做好每一节微课,还需不断摸索。
这是来自金茵小学的智慧浪花。金茵双语学校共有七位老师做了报告,每一位都非常出色,有的与学生及家长之间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有的在教学管理上科学细致,有的在生本课堂上,颇有研究。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金茵老师的观点,她提出,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最擅长的是什么?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怎样将我的特长同学校的特色相结合?是呀,简单的三个问题,准确地指出了,一,学校的发展,该怎样对教师因材施用。二,作为个体教师的成长,该如何借助学校这个大平台。关于第一点,我们的学校领导已经做得非常好。而第二点,作为教师的我,却从未认真思考过。金茵的老师,给了我这样的思考,我会好好考虑,在以后的工作中,给自己一个定位,给工作一个目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