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赵有亮主演,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的传记电影《我是医生》6月6日在京观摩研讨。这部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上影电通影视文化传播公司承制的传记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线的故事。观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传记片的常规套路,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为此类影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95岁的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吴孟超90多年的人生历程里,有太多值得记取和呈现的华彩篇章。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而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吴孟超至今仍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最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起,上海电影集团就和吴孟超院士结下渊源,数次拍摄吴孟超院士的专题片、纪录片,对吴老的人生经历、医学成就、纪念精神有着详实的记录和深切的了解。在完成拍摄回顾吴孟超院士辉煌经历的纪录片《报国之路》后,上影集团主创人员又历时3年,精心创作完成了《我是医生》。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认为,《我是医生》兼具主旋律、传记片和行业剧三种元素,每一种元素对创作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主创通过精心设计,找到了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呈现,将创作中的难关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过父女、医患、师生三种关系,将家庭、职业、传承三方面结合,为英模人物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让科学有了温暖的情绪和生命感。
现在我就是一名医生了,我会尽我的一切力量去抢救病人,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会先人后己。即使是一点不算严重的病历,我也一点都不会放松。如果不重视所有病人的一切病历,那就是对这个职业不负责。虽然对自己来说,不认真工作是小事,但是对于一位病人来说就是不是小事了。
我作为一名医生,我的理想是治好所有来找我看病的病人。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不会像有些医生那样,明明病人还有可以挽救生命的机会,病人自己还没有放弃的心理,治疗这位病人的主治医生却先灰心了,那这位病人的信心一定也不足了。我身为一名医生,我对病人的态度一定会好,而且不会轻易放弃对病人的治疗,让那些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觉得自己的病还有很大的希望。这样他积极配合治疗了,并也就会好的更快了。
同样都是一名医生,白求恩大夫就是的我的好榜样。我会向他学习不顾自己生命去战场救治的精神和不顾一切认真为伤员做手术的精神,让人们觉得医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职业。
我的爸爸是个医生,他在治病防病生涯中为了完善自己的医务水平,总是不断地学习。
爸爸看书查资料经常到深夜。有时他一边看书,还一边在自己身上试针。常常痛得汗珠顺着额角滚下来。妈妈不放心,劝告他不要这样做,他却微笑着说:“当医生的每时每刻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能只想自己。”
记得一个寒冬夜晚,细雨蒙蒙北风乎乎地刮着,爸爸刚进门,药箱刚放下,就有人来敲门。爸爸赶忙把门打开一看,原来是五里外的小宋,他气喘吁吁地说:“他爷爷突然病倒了,不省人事。”爸爸一听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跟着小宋急匆匆地走了。到了深夜,我被敲门声惊醒了,我打开灯。原来是爸爸只见他全身湿漉漉的,衣服紧贴在身上,鞋上都是泥水,一个劲儿打哆嗦。看到爸爸的这副样子,我禁不住扑到爸爸怀里热泪盈眶,说:“爸爸您怎么……”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没事,爸爸高兴……”。
我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天上,想着去给人家看病的妈妈,我想妈妈现在一定又在给人家看病,假如我是一名医生的话,那该多好呀!想着想着,自己身体好像打了气似的`长大了,一阵风把我带到了湖南中医附一院里的急诊大楼。
那一天我像许多同事们一起看着医科大全的一本书,突然从大厅门口传来急促的紧急呼叫声,我和几位同事推着担架直往急诊大楼门口,因为我们知道病人来了。听广播讲这位病人从六楼摔下来被竹筒撞破了动脉,四肢已粉碎性骨折,头部有创伤,情况非常严重。我们把病人抬入担架,推入急诊病房,开始治病。我把他的衣服裤子剪开一看,病人已经摔得血肉模糊了,我马上把伤口清洗干净,发现病人要害部位在脖子和头上,我立即进行外科缝合手术,病人动脉已划开一个口子,流血很多,得马上输血,病人边输血,我就把脖子上的伤口缝好了,我再看看病人的头部,有一二处伤,我马上又缝好针,外科干完,我把病人送去X光照片,果然不错,四肢骨头粉碎性骨折,胸骨还断裂了三根,我马上用我发明的新型无痛无痕手术刀给病人划开四肢,用我发明的粘贴剂粘骨头,专门用于粉碎性骨折的病人用,我再把四肢缝好针,这针线是我发明的,可以不拆线,不管外、内科都通用,我再把病人的胸口划开,这回用我研制的骨折胶带,用胶带把病人的断骨包上,再缝好线,这个胶带不用拆,胶带会被骨吸收,而且会促进愈合,这样一个病人我就完全处理好了,过了十二个小时,病人就康复出院了,我送病人走时才回过神来,原来我在幻想呀。
假如我真是一名医生我会救死扶伤,与病魔抗争到底。
我的爸爸是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医术精湛,工作勤奋努力,所以三十多岁就被提拔为副院长。从此,他的工作量与日俱增,几乎每天都有手术,很多手术都是病人、病人家属一定要求让爸爸做的,放弃休息时间去工作成了平常事。
记得我十岁生日前一天,爸爸对我说:“臻儿,明天是你生日,正好我休息,我去帮你买个蛋糕,咱们晚饭时庆祝一下。”爸爸为我买生日蛋糕,这可是头一回呢!“谢谢爸爸!”我兴奋地说。妈妈走过来问:“要不要买个蛋糕送给你啊?”我得意地笑笑说:“不用了,这次爸爸会买的。”第二天,放学后我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从客厅到书房、卧室,找了个遍,爸爸不在。奶奶告诉我,下午三点多时,医院来了个急诊病人,爸爸被叫去了。傍晚,奶奶烧了一桌好菜,我们坐在餐桌旁等待爸爸回来吃晚饭,到六点爸爸还没回来,我有些耐不住了,可想了想还是再等等吧,一直等到七点,我沮丧地摇摇头,哎,爸爸又不能回来吃饭了。他怎么可以这样,昨天说得好好的,说要帮我买蛋糕。现在倒好,蛋糕没吃到,连我的生日晚饭也不回来吃了,这真是最没劲最糟糕的生日。明天他回来我一定要好好说说他。
第二天早晨,爸爸才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回来了,我怒气冲冲地迎了上去:“爸爸,你平时不回来吃晚饭,我不介意,昨天是我生日,而且你答应给我买蛋糕的,怎么说不回来就不回来呀!真是太令我失望了。”爸爸说:“对不起了,臻儿。昨天医院来了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我怎么能不管呢?不过现在总算脱离危险了。”他疲倦地笑笑,走进卫生间洗脸刷牙了。看着他疲惫的背影,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暑假的一天,我因为有事来到医院找爸爸。我跟在爸爸的后面,认识或不认识的病人、家属都热情地跟爸爸打招呼,仿佛熟识的邻居、朋友似的。来到爸爸的办公室,我发现墙壁上挂满了病人家属送的锦旗,“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哦,也许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吧,这些爸爸从未给我讲过。看着,看着,我突然有点理解爸爸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在我内心升腾起来,我想大声地告诉每一个人——我的爸爸是个医生!
6月8日下午,单位组织观看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吴老传奇的一生就这样在我们眼前揭开了面纱。
影片中,吴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主刀手术近200台。他一生致力于攻克肝癌这一难题,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并把他觉得最好的学生——外科“一把刀”赵一涛派到这个研究领域。只因为他觉得“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这句片中吴老说过的话,让我们记忆犹新。还有他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后辈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深深感动了我们,也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还记得片中赵一涛在饭桌上埋头苦吃努力完成老师委派的“任务”,却意外的来了个峰回路转,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吴孟超院士所获荣誉,最终解决困局时的画面吗?那时的我,由衷地佩服吴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能依旧坦然面对,并未因荣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的那份高尚医德,他无愧为我们大家的学习楷模。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吴孟超院士的性格特点;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他的仁爱情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顽强斗志,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淡泊名利,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外云卷云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吴孟超院士为自己的榜样,不忘初心,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