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而看电视,看到节目预告将会讲述一件真实的事件,于是决定看。
报道是去年冬天北方一个城市,有一位妇女自***,爬上了一个很高的烟囱,不知道什么原因,躺在了烟囱顶端不足一平方米的脚手架上。报道开始时,已经是有人报了警,消防防到达了现场,镜头中那妇女一动不动的躺着。当时正下着大雪,烟囱超过七十米高,而消防的云梯最高只有五十米左右,无法使用云梯救人。那种烟囱估计北方许多大型工厂都有,红砖砌成,外面有一排没有围栏的梯子。梯子是铁做的,不过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锈蚀的很厉害,加上当时下着大雪,很有可能梯子上结了冰块。
不能使用云梯救,就只能有人徒手攀上梯子去解救。两名消防人员为了轻便脱去了大衣,带上必备的工具爬上了烟囱。烟囱都是顶端比下端窄小许多,当消防人员到达顶端时,完全没有可支撑自己的地方。一名消防人员只好骑在烟囱上,一脚在还在冒烟的烟囱里受热,另一只脚在外面的雪花中受冻。脚手架不足一平方米,解救行动可想而知的困难,经过消防员的努力终于将那名妇女解救了下来。过程用上惊心动魄一点都不夸张,看的人也捏着一把汗。不仅天气恶劣,到达70多米的空中,风力也加大许多,同时那名妇女是昏过去的,不能配合解救工作。两名消防员是冒了巨大的风险的,稍有不甚就会失手,那样结果会很可怕。
看到成功的解救之后,电视里在场的人和在看的我,也由衷的高兴。为消防员的机智和勇敢,为他们能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中的成功鼓掌。
我不是学新闻的,只是看新闻的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就是媒体告知我们每天发现的事,让我们了解世界,明白我们生活的环境。重大新闻让我们了解国际、国家大事,财经新闻让我们了解我们生存环境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新闻则让我们了解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如今是资讯时代了,每个人都离不开各种资讯。不少社会新闻更让观众从中得到不少知识、见解,积累了他人的经验,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多少有了借鉴、判断的参考价值。看新闻,做为一个观众,当然希望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虚假的东西只会误导人。
像这类解救的真实故事,就是喜欢看的一种,相信会有不少人也喜欢看这类的新闻,讲述的的事可能就会发生在身边。万一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怎么配合等,可以从中学到,当然这也让我们看到消防员们的英勇。只是,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有一种没完全报道完的感觉。听完爬上烟囱解救妇女的消防员介绍他们如何做到的,其现场观众对他们由衷的鼓掌之后,就完了。对于那位妇女,交待了一句送往了安全的地方。
在我为消防员鼓掌喝彩之余,我更想知道那位妇女的情况。她被解救下来之后,身体状况如何?她在烟囱上已经躺了过二小时,那种冰天雪地的天气,在七十多米的高空中,她健康和精神方面如何?安全的地方是指哪?是医院还是她的家,都没有说。没有一个那妇女的近镜头,她为什么要自***?为什么选择爬这么高的烟囱?这次是解救下来了,不知她的问题解决没有?我自然希望看到有跟踪的报道,了解她为何如此?还会不会再做出轻生的决定?
如果那名妇女的问题没有解决,再次做出这种决定,不仅牺牲她一个人的生命,也让冒生命危险辛苦解救她的消防员的这次解救也浪费了。如果这则新闻,有后续的报道,对这名妇女的现状有一个交待,那真要为这报道打一百分了。虽然没有看到后续,还是由衷的希望那名妇女的问题已经解决,珍惜生命。
在一家冷饮店发生了一件意外,女老板在压封口机时,她的三岁女儿因为一时好奇,把手放到封口机上去玩,结果左手中指遭压伤,父母急忙送女童去医院,但医师告知女童的父母,女童的左手中指恐怕要截肢。
我从这则新闻中发现,不当的好奇心常会使自己受害,女童就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才会想把手放在封口机上试一试,结果却使自己遭到截肢的命运。有很多意外的发 生,不少就是因为当事人好奇心造成的,像我就是一个例子。有一次在大卖场,我看到一个我不曾见过的哑铃,结果我就很好奇的把它拿起来把玩,一个不小心,哑铃打到了我的手指,我的指甲整片掉落下来,我痛得哇哇大哭,也把爸妈吓得惊慌失措。
人对新奇事物感到好奇,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若在不该好奇的地方好奇,就可能发生无法预知的意外。像是碎裂掉的玻璃,有的人可能好奇,便伸手去摸,就被割伤 了。但如果把好奇心用在对的地方,例如在求学时,遇到问题,因着好奇,怀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种求学态度便是值得学习的。
我因为经历过因为好奇而受伤的件,我渐渐学会如何分辨什么事情可以去尝试,什么事情只要知道即可,不要被好奇心牵动着,因此现在的我不再因为好奇心而受伤。
希望大家都能以报导中的小女孩为借镜,懂得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就算对某些新奇事物感到好奇,也要清楚是否可以去尝试,不要在未弄清楚前就轻易尝试,如果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那可得不偿失啊!
今天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绍兴一位老人上车,无人让座。我看到另一个新闻,报道说一个71岁的老人把座位让给了一个79岁的老人。我怀着极大的情感读了这两个新闻故事。
首先,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绍兴没有老人在我们车上让座,真的是那些人的悲哀。如果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早就让座了。想想也是。现在的孩子在家,衣服一伸手,嘴巴一张。六个大人,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父母,母亲,围绕着我们,任何要求立刻满足。不做饭,不洗衣服,不铺床,不为老人做任何事。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不会在我们这一代孩子身上发扬光大。
其次,我觉得榜样的作用很重要。71岁的老人给79岁的老人让座,感动了车上所有的人。从这个报道来看,我们的长辈平时应该给我们这一代人树立一个好榜样,因为71岁的老人给公交车上的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给了车上所有的人一个尊老爱幼的教训。
作为一个绍兴人,我要积极向这两位老人学习,让绍兴成为更好的地方。
看了《大事件》,深觉此片是唸电影、传播理论、新闻以至文化研究的必看港产电影。无怪乎会被康城影展看中──诚然,《大事件》一片,其雅俗共赏的拍摄手法,简单的取材(老生常谈的兵捉贼游戏以至剧情和对白引伸出来的种种讽喻,确是杜琪峰回应当下香港社会以至回应「电影」这种艺术本身的诚意之作。
*以影像语言揶揄影像语言──真实与虚构:从长镜头到分裂后再拼凑*
如果错过了影片开首的数分钟长镜头,确是观众的损失。那长镜头就如一个客观的第三者,由军装警员喝问悍匪「袋入面系d咩黎?」开始,由左至右,低至高,目击整场枪战如何发生,一如纪录片般真实。
剧情中提及,由陈慧琳饰演的督察Rebecca,如何利用割裂后再拼凑的,经过刻意选取的影像(蒙太奇,挽回警队的形象。于是,片开首时的长镜头(真实,与剧情中督察处理办案影片的手法(不真实,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应。
电影语言中的「蒙太奇」,本身就如督察处理办案影片的手法一样,是经过有目的地筛选,剪裁,拼合,以图表达特定的讯息(在片中,要表达的讯息就是警察英勇行为。杜琪峰以电影语言(影片本身,去揶揄影像媒体本身的真实性,其心思和精细的设计,确是港产片中少见的。
此外,影片最后安排由从头到尾都没有戴上过摄影镜头在身上,没有在电视上曝过光的警员张家辉,成功拯救自以为叫所有警员戴上镜头就可以知道所有实况,可以控制大局的督察Rebecca,亦是很有心思的安排──影像讯息再广再强也好,始终也没有人可以知道所有真相。
*媒体与权力──谁操控媒体谁就有权力*
媒体和权力的关系,亦是影片探讨的重点之一。兵捉贼,双方斗智斗力各不相让的桥段,在港产片中屡见不鲜,但杜琪峰却玩出了新趣味。警方利用剪接后的影像,在电视发放给公众,企图挽回警队声誉;匪帮却以互联网这个传播力比电视更强的渠道,发放警方被匪帮的炸彈赶入穷巷和「匪民同乐,同台食饭」的.影像,拆穿警方的西洋镜,令警方在公众和传媒面前大出洋相。在此,jingfei双方的胜负,已经不仅是建立在「捉得到」和「走得甩」之上,亦建立在「谁更能操控媒体和讯息的发放」之上。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谁操控了媒体,谁操控了讯息的发放,谁就拥有权力。这个已几乎是全球性的权力游戏了。杜琪峰对这种现象的质疑和感叹,在片中表露无遗。
*雅俗共赏──在探讨与质疑以外亦不失娱乐性*
杜琪峰的《大事件》,确实做到了「雅俗共赏」。寻常观众可以从jingfei斗智和幽默笑位中 得到jingfei类型片的娱乐趣味,对社会/媒体议题较为敏感的观众亦能从影片的深层阅读中找出趣味。其实除了上述种种以外,杜琪峰对当下香港传媒质素以至政治现实,都有讽喻,不过我且在此搁笔,让其他站友继续讨论了。
杜琪峰的《大事件》,确实做到了「雅俗共赏」。寻常观众可以从jingfei斗智和幽默笑位中 得到jingfei类型片的娱乐趣味,对社会/媒体议题较为敏感的.观众亦能从影片的深层阅读中找出趣味。其实除了上述种种以外,杜琪峰对当下香港传媒质素以至政治现实,都有讽喻,不过我且在此搁笔,让其他站友继续讨论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