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随着警报响起,我们一窝蜂的涌出教室,这是在干嘛呢?原来我们进行了消防演练。
我们快速的跑到操场上,排好队,消防员叔叔上了讲台,讲了假如着火之后,不能慌乱,一定要镇静,并快速拨打119火警电话,或向窗外呼救,在通过烟雾区的时候要用时毛巾捂住口鼻以免呛到······听了他的讲述,我不由得钦佩起来,消防员叔叔是多么细心呀!
最让我难忘的是消防员叔叔换服装多么快速!只用了半分钟就全副武装了,还有就是向我们演示了高空射水的壮观景象,消防员拉着一条长长的水管,到了位置之后水车开始放水,长长的水管像一条巨龙一样,慢慢的鼓了起来,霎时水如同喷泉一般从水管的尾端涌了出来喷到了树上。
这次的消防演练让我体验到着火的危害,所以我们不能玩儿火,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监视员,减少火灾的发生吧。
语文课刚刚上到一半时,突然,警铃“叮铃铃”的急促地响起。老师说,今天下午要举行防火、防震逃生演习。原来如此,吓了我一身冷汗,我还以为刚才真的\'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现在,语文老师开始指挥我们等下要怎样逃离,首先是A、B两个计划,来看哪个速度快。A计划是前三排座位的同学往前门跑,后面四排的同学往后门跑。老师一声令下,像一个指挥士兵的军官,而我们则像老鼠见了猫,慌乱了手脚,四处乱窜,甚至还有同学摔了跤。第一次尝试比较乱,再试第二次的时候明显就沉稳多了,用时是9.96秒。A计划成功了,B计划则是前两个大组走前门,后面两个大组走后门。“三,二,一,开始!”老师大喊着,刚听到开始的一刹那,我们就瞬间就破门而出,可是最后却用时10.96秒比A计划慢了一秒,最后,老师决定采用A计划来逃离“火灾”和“地震”。就在老师说完决定的时候,警铃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响了。我们一手抓住红领巾捂着鼻子,一边迈开腿大步地向操场跑去,操场上顿时挤满了人。“接下来是地震逃生。”校长拿着话筒宣布道。老师告诉我们,一会儿警铃一响,我们就得双手抱住头,向外面跑。不一会儿,警铃再一次响起,这次,我们班第一个跑到操场。到了操场,之间许多人并没有双手抱头,而是拿着书挡住头部。
最后校长让我们记住了:发生火灾时,要及时拨打119,要那是毛巾捂住口鼻,尽量爬着,放低身体逃生;地震来临时,要走安全通道,不能乘坐电梯,要跑到空旷的地方……
这一次演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火,可以给予人类光明;火,可以给予人类美食等等。谁想过,它也能吞噬一个个生命!
俗话说呀,水火无情,人命关天,我们也不能把火灾当儿戏。也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我们需要养成安全用火的习惯。无论在任何公共场所,任何情况,都不能玩火柴、玩打火机,更不能点火玩耍,用完火后一定要将火熄灭。大人不能在床上抽烟,以免烟头烧到床。还有一个重要关键点;发现火灾立刻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不能慌张,一定要讲清楚详细地点,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以及电话号码一定要正确,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火来的时候,一定要以最快的拿被子,并浇上水,躲在被子里。处在烟火中的人,假如烟火不大,可以附身行走,假如烟火太浓,必须卧地而行,同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假如衣服着火,要立即在地上打滚把火压灭。在烟火中的人不可以叫喊,只要向窗外扔出东西,比如枕头、衣服等等,总之东西越大越好,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力。
可以窗外逃生,拿出一根绳子拴住窗口,顺着绳子往下滑,也可以抓住屋外的排水管往下滑,在底层的人可以用竹竿逃生,假如不能逃离楼房,那就躲在容量最小的地方;比如厕所、桌子底部。
只要我们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在遇到火灾时不慌张,我们便能从火灾中安全撤离,保住生命
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一点星星之火,可以烧毁万亩森林。
我曾经听爸爸说,1987年我国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33万公顷,其中过火林地面积114万公顷,烧毁三个城镇,受灾10807户,56692个灾民无家可归,造成死亡213人,烧伤226个,直接经济损失5亿多元。森林火灾会给森林带来危害,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了森林的更新能力,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想应该先从我们自己做起: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不在野外玩火。在清明节上坟时应特加小心,不在林区周围燃放烟花和鞭炮;在天气干旱时,要防止飞火引起火灾。并要做好小小森林防火宣传员的工作,走进各自的村庄,和保护森林的叔叔阿姨们一道,宣传防火的重要性,告诉人们:森林防火重在预防。帮助人们提高防火意识。
总之,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己;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了无数个生灵;保护森林,就是每个人的义务;保护森林,就是做了一件非常非常大的好事;假如人人都保护森林,那就会多一份绿色的环境,少一份火灾的危害。
让我们一起来守护绿色的家园吧!让森林永远茂盛美丽,永远欣欣向荣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