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之余你可曾想过,你为何轻易享受食物的丰盛;居室的温暖;你为何可以勇敢的追求爱情;你又为何可以在路旁随意漫步唱一首温馨的歌调;你为何可以在深夜里安眠……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这不是神的恩赐。我们之所以享受和平,远离战祸,仅仅是因为战争的苦水已被勇敢的人一口饮尽……
————谨以此文祭奠守护共和国的勇士们,祭奠献出幸福献出生命的战士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这几句诗是汉乐府《战城南》的上半阙,讴歌战士战死的悲壮,大意是“先是战斗在城南,看来现在要死在这城北了。死在这野外,没人埋藏,不过乌鸦可以来吃嘛。我要为我自己对乌鸦说:你且要为我招魂。我死于野外估计不会埋葬,哈哈,腐肉又怎会远离你逃掉?”
试想郊外战场有多少无名遗骨暴于荒野无人埋葬,野狗吞噬乌鸦啄食。
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两国军队在中国大地进行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枣宜会战等数十次参展人数在百万以上的大规模战役。其中,一九三八年六月的武汉会战,(有多少国军正面战场的战斗在我们现在的历史书里淹没了?国军在对日本的战斗中那么英勇,在对解放军的战斗中却节节溃败,真的是天道吗?中国军队与日军在赣,皖,鄂,豫四省基站四月之久,血染长江红,旷野尽腥风。大小战斗数百次,中国参战三十个师,后期增减到十四个集团军一百万余人。日军参战人数三十五万。至十月份会战结束中国军队仅剩五十余万,仅第九师保卫田家镇战斗中旅长一下军官死亡一百三十余人,士兵伤亡三千余人。然而第九师是战役结束后建制较为完整的实际作战单位。战后人称武汉“长江一半是血一半是水”交战之惨烈骇人听闻。清理战场时候,常见残肢断体遍布战场不辨敌我,无法拼成一具完整的尸体。
不知三八年十月间五十余万中国男儿何处埋骨……
不知三八年十月间多少鸦群大快朵颐……
不知三八年十月间战报的死亡名单有多厚……
不知三八年十月间长江波涛之中注入无数男儿热血是否更加汹涌……
战死的烈士入伍前有工人,农民,有的是仅仅是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有的是穷困子弟,有的.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少爷,有的是孤儿了无牵挂也罢,偏偏有的是儿子高堂健在,有的是丈夫有妻儿在家。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同来保家卫国,在他乡留下一具尸体凭你草草埋葬也好,野兽吞噬也好。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远离家园,奔赴他乡修筑站好收为国土,尚志将军下至马夫,大义于眼前,无一不看到生命之轻…………
有才子英雄纪念碑旁的灯柱上挂了这样一首诗来缅怀英雄“荒山洪流葬烈士,从此无名。生者凄然,只恨当年未战死;记得当年南京事,夜深犹思复国仇”
沉重的往事背在英雄的肩上,同时烙在世人的心中。人们永远不能遗忘:正是这些英雄,才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改变了祖国的面貌。
英雄们的血没有白白洒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用热血造就了中国的繁荣与昌盛。
如今卫星环绕地球飞翔,巨轮穿行在五大洲四大洋,三峡大坝建成,青藏铁路通车,奥运成功举办,六十年阅兵隆重举行,世博会马上召开……这一切都在安慰着英雄的灵魂,振奋着我们的心灵。
当潮水涌上那个年代的堤岸,秋天连接了上一个秋天,你,什么样?
当秋雨席卷最后一片落叶,秋天淹没了下一个秋天,你,什么样?
跳过绿春悲秋忍冬,越过历史野蛮的洪荒,你出现在我的眼前,任时间的刻画,你的双眼没有变。我无法触摸一个世纪前的你的脸,只能静静看你深邃的文字,窥视你的世界。
那些离散的岁月
那些暗淡的韶光
是你让消失的良知觉醒
使你改变了历史的航向
我与你终究是陌路人,但我认识你野草般的灵魂,还有你在黑暗中无奈的彷徨。那时候的中国,在硝烟弥漫中苟且偷生。麻木的国人只剩下了麻木的灵魂,还有无法拔出的腐朽的根。你渴望用医药来拯救那些盲目的心灵,远渡重洋,却发现只用药也等于零。于是你放下了心爱的手术刀,拿起了代替刺刀的笔,走上了另一座手术台,用那些深邃的文字去刺激那些麻木不仁的灵魂,割舍他们的劣根。
在你充满希望的微笑中,国人们觉醒了,终于,新的时代就要到了!
天光散尽
浮云沉默
那些充溢着希冀的翅膀
即将飞翔
你为了心中的信念,愁白了双鬓的`黑发,在你的梦想之路上辗转一生,却矢志不渝,用一颗坚强的心去面对一切黑色。
地下运行着烈火,奔腾,咆哮,即将喷出地面融化一切的罪恶。而你是野草,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在烈火之中,会升腾起一个崭新的自我。你说,信仰是你的生命,哪怕为此化为灰烬!因为你是在黑夜旷野上永远伫立的战士!
你给了我一双锐利的眼睛
照亮了前方漫长的等待
你给了我一双翅膀
带我翱翔
时光的断层,被地壳褶皱成为了永恒。你在多年前走过的路面,现在已长满幽幽的野草;你在多年前抽过的烟蒂,现在已经开满新季的花朵,而那些关于光阴的故事,全部被藏进了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是的,一切都变了。
我是百年后的新少年,你们曾追求的光明已经照在了我们身上,我们脚下这一条路也是你们用鲜血铺成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你呐喊着,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用粗糙的双手,在满目疮痍中为我们找寻这一条希望之路。
你的一生已经被历史刻下,如同野草一般蔓延到遥远的远方,在灿烂的希望和不灭的阳光中永生。
此致
敬礼
一个新时代的少年
2014年8月5日
我在听完这一轮讲座之后,虽然是有懵懵懂懂的地方,但确实是有所收获的。这一次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的教授杜丽红老师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的制度构建与日常生活》。
首先,老师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就是我们最为平常不过的个体生命的出生与死亡,衣食住行与吃喝拉撒,因为在面对这些时,我们可能是毫无意识的,或者是以文化观点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运行,而杜丽红老师所表述的是“这背后不仅是文化观念,更是制度和权利”,融入生活之中的规则,程序都在井然有序的运行当中,于是这就便涉及到我们该如何感受到这背后的制度与权利?杜老师以“水”为例,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来让我开始感受这背后的制作运行!
杜丽红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获得水?”,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要比我想像的更为复杂,因为这不是老百姓自己的问题,它涉及的主体包涵政府、水厂还有百姓,也有农村和城市的区别。从以前的井水到现在的自来水,水成为一项公用事项,买卖方式改变,消费方式改变。由老百姓对水的评判(干不干净到组织与制度评判的出现,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让科普机构去传播,于是成为了大家所接受的“常识”。这一点便很好的解释背后的制度和权力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日常”,我想那是知识的产生和制度的运行合二为一。
然后,老师从日常生活的制度化入手,即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被制度化了的。是由行动者制定和执行的。近代以来,国家对日常生活进行管理,社会相关惯例到冲击,各个利益团体和组织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在国家介入的情况下保存自己的利益。国家从上而下的制定和推行,团体或组织从下而上为得到对制度的认可,因此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中,这个在国家与社会团体中各自满意的一种状态,这种互动,杜老师称之为“相互博弈”,也正是这种博弈,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杜老师提出了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特征,第一,全球化与在地化并存的过程;第二,制度的延续性和断裂性;第三,如何深入到技术原理层面。我理解于全球化是具有共性,在地化或是每个个体却又有自己的属性,(这里制度的延续性和断裂性并不是很能理解,而对于能错综复杂的现象提纲挚领,看清背后的实质,是一种不错的收获启发,技术原理便由此产生。
而对于制度的制度生活化,正如杜丽红老师所言:“制度虽是书本内容,但我们不仅是要认识书本的\'知识,还需利用观念构建一套话语通过制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大家共同遵循的尝识性的知识”。语言系统的不同能够让新的常识性的事物适应于社会问题中,为人们所接受。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杜丽红老师强调的是,一个制度的运行并不是国家强制推行的。而其中包涵的一点是,在辽阔的地域,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涉及到我专业的讲座,不论是聆听老师的讲解,黄老师,徐老师的总结,还是同学们的提问,我明白的是,我需要学习的事情还有很多。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有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没有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更不可能亲身游历那座精妙绝伦的“万园之园”。原来,圆明园的历史并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这个名字已然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让国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园中之最”,更是让其后千千代代的国人为之神往、抱憾和缅怀的绝代佳作。
《圆明园》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视觉冲击,不快不慢的拍摄节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在圆明园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我看到了雍正的艺术情操和治国的雄心壮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与描绘,都难在那满目苍夷、断壁残垣中,寻找到其300年前的模样,而这部史诗帮我们再现了这场举世瑰造的绚烂多姿,历史也在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与迷人。
圆明园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横空出世,颇有一种俯瞰世界的姿态,却也随着清朝的腐败趋向消亡。这种消逝好像秋天的落叶,灿烂了一个夏天,终究还是随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那样义无反顾。我觉得它的毁灭应该是一种必然。它确实不属于我们,它只属于那个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注定和阿房宫一样不属于后世的我们。它留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倩影,任凭我们猜测臆想,让圆明园的“一生”多了一丝凄美,让人心生怜爱。圆明园这个华丽的梦,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当梦醒时,也许只有那个时候的咸丰和那个时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身处的世界,直到这个梦变得支离破碎,才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这个梦已经醒了,结束了,还是有人不愿从中醒来,期望着梦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列强不断入侵与吞占中国的时候,大清皇帝还是从努尔哈赤一直走到了溥仪,这才真正从本质与形式上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圆明园在清朝灭亡前被毁,也许预示着什么,但是遗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员也罢都没能做出改变,也无法改变什么,预示终于变成了现实,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赏复原后的圆明园何其雄伟壮观、幽静深邃的同时,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发出叹息。这个当年大清王朝为自己筑的梦,一个令今人不止幻想过一次的梦被毁,谁之过失?难道真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那样,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会出现的仙境是毁于格兰特将军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药的是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么我想,埋藏导火线的必定是是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帝国。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哪怕是内火战乱、外敌入侵,就算是在最为孱弱的宋朝,中国的国力依然排名第一。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极度繁荣的帝国在最后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后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我们拿着弓箭与大刀的士兵们才会在列强的大炮与火枪面前宛如手无缚鸡之力。我仿佛可以听到可恶的老外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后来中国在“天朝大国”的美号中迷失了自己,封闭了自己,也断送了自己的未来,终将一代圆明园断送在敌人的炮灰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先人给予我们的血的教训。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圆明园,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块代表着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这么的触目惊心,只有这样,才能时不时地提醒与督促着当今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一国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同人民一起一心一意谋发展,谨记这为了忘却的纪念——圆明园。
种族问题一直是美国的话题。
即使在社会进步如此的今天,可以看见很多其他肤色的人进入各个领域,达到各种成就,这个问题还是存在。
《傲骨贤妻》中就有很多关于黑色人种,棕色人种歧视问题的案件。
而《隐藏人物》,就直接是一部关于黑人女性打破种族歧视的枷锁,达到自己成就的故事。
首先,她们很优秀。
三个女主角分别是桃乐斯·范恩,玛丽·杰克森,凯萨琳·哥柏,她们都在美国航天局做计算工作。
整个航天局分为东西两侧,东侧都是白人,电影里是男性居多。西侧则是这帮黑人女孩,原来的白人主管病假一年就不再过来了。桃乐斯代替了一年的主管职责,但提升为主管时,还是被拒绝了。
里面的主管米契尔和桃乐斯对话时都是面无表情的,我认为这个表演很到位,如果是明显的嫌弃反而有些过头和做作,因为桃乐斯对于米契尔没有无理或者冒犯的举动,所以米契尔并不反感桃乐斯,只是对于她无感,但也认为她就应该是在西侧楼这个位置,安安静静的做好交给的工作,不应该有其他的需要。
所以影片后期,米契尔和桃乐斯在女卫生间相遇,米契尔说她本人对桃乐斯是没有偏见的,但桃乐斯不这么认为。因为她没有把两个人放在同一位置对待,对于桃乐斯来说,就是一种偏见。米契尔本身就认为她的地位要高于桃乐斯,短短的一个片段蕴含的内容却更加可怕,因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偏见,米契尔本人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会进行自我改正或者建议他人改正这些偏见的问题。
可见,种族歧视的问题有多么深,改革起来有多么困难。
凯萨琳则有着数学天赋,从小就展现了出来。
在东边的科研楼里没有工程师能计算出函数问题,到西边的科研楼来选人,桃乐斯毫无疑问的推荐了她,而她也做的很好,计算出了很多其他人无法得到的结果。
其次,他们都很勇敢。
首先是桃乐斯争取自己的权益,提出成为正式主管。从米契尔的回答就能看出原来是没有有色人种做主管的,即使是他们有色人种群体的主管,也要是白人。
桃乐斯询问了米契尔结果时,也在尽量获得一个答案,但米契尔的回答实则没有回答,但也无力反驳。
在桃乐斯知道IBM仪器的时候,没有恐惧和害怕,而是和其他人对仪器展开研究,并且在没有人的时候自己去操作仪器,得出数据。
很影视化的结果是她在得出结论时被发现了,而不是刚开始,如果那时候被发现,说不准会有什么结果,除了斥责,还有辞退?
我想要是我的话肯定会和里面的工程师商量后再操作吧,要是把仪器弄坏了呢?根本赔不起。
这就是我与他们的区别吧。太矮小。
接着是玛丽,她是这里最敢想敢***一个。
在未来的宇航员参观航天局,其中一个人和他们握手时,她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桃乐斯和凯萨琳只是介绍了工作,而她坚定的伸出手,正式有力的和对方握了握,语气平静但吐字清晰的说出自己的名字和职位。赶脚她特别棒。
接着玛丽提出了工程师的申请,以学历不够被拒绝后,她又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就读手册上工程师必读的白人学校。
当法官拒绝她的要求时,她没有苦苦哀求,而是语气坚定有力的告诉对方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到了就读的机会,谁能不为之兴奋呢?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凯萨琳,其实她很多事情都有被人强推走到下一步的感觉。
但我很喜欢她第一次进入太空任务团队时,面对无数双白人男性眼睛的直视,承受着无声的压迫,她耸了一下肩膀,微微抬起下颚,挺直了胸膛,从门口走到里面的情景。
输什么都不能输了气势。
而且很多时候,她都敢于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结论,自己的看法。
其实里面的现实很残酷,她努力做了那么久,而且一直都做的那么好,依然没有谢耳朵扮演的出错白人工程师得到的多,最后有了IBM仪器不需要人工计算了,她又回到了西侧的科研楼里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而最后得到认可,她是坚持了多久,努力了多久才做到的?
当然,那也是她的工作,她只是努力做好她的工作而已。
但很明显她的工作量和她的回报是不成比例的,面对这种没有尽头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你会一直坚持下去么?
很喜欢美剧这种平凡的人实现理想的剧情,他们活出了不可能。
如果看清了里面人的不易与艰辛,你还是想去尝试自己的梦想,就不要放弃,勇敢的去闯荡吧。
最后想说一下,桃乐斯追上米契尔谈话时,镜头里米契尔走路的背影,好man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