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有一块汉白玉无字碑。初来此处,在满墙密密麻麻15744个烈士名字衬托下,白璧无瑕的无字碑反而透出了几分凝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块无字碑表达了后人对牺牲在井冈山却未留下名字的无数烈士的敬仰,我想,也许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一将功成万骨枯”,闽西1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走出了9位开国元帅,71位开国将军,但数万英雄儿女马革裹尸,在册烈士数目就达24000之多,无名者数目更令人扼腕叹息。我想,也许你也有可能是埋葬在闽西的客家好儿郎,在那个时代冲锋在前,不惧死亡。
你们啊,是在历史长河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却没有留下过多痕迹的烈士。你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改写历史最大的功臣。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了书写历史的你们。
我猜,你有可能是一位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农民,斗大字不识几个,大道理讲不出多少,想的最多的是老婆孩子和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不是真的逼的活不下去,热爱土地胜过生命的你,绝不会离乡背井,颠沛流离。也许你参加革命的初衷,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但你却有你的坚持,你的原则,像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的典型代表,沉默寡言,忠厚老实,忠于自己的国家,绝不背叛自己的民族。有一墙,守一墙,有一壕,守一壕,有一坑,守一坑,不计个人,青山埋骨……
也许,你家境殷实,书香门第,良好的教育,让你不满足于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你接触到了革命的火花,并瞬间被点燃的圣火照亮。你在忠孝间徘徊,甚至有可能为了大义,背叛家族,牺牲家庭。为国效命,虽死之日,尤生之年。你本可以躲避战火,却见不得国家遭受践踏;你本可以锦衣玉食,却见不得同胞流离失所。你用血肉之躯拼炮弹,谁都知道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事情,但无可奈何时,又有什么别的选择?你的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爱国忠诚的血脉,彰显着读书人“礼义廉耻”的德行。选择之初,你就明白革命要流血,战争会牺牲,却丝毫不惧;选择之初,你就知道革命艰难,恐难活命,却依旧希望自己的牺牲,能换来更多的`同胞有尊严地活着;选择之初,你最大的期盼,不过是存活的革命者,能代替你的眼睛,看侵略者被赶出中国,看泱泱中华,终有一日,扬威国际。
也许你还未成家,还没有留下子嗣;也许你错过了孩子的出生,且无法庇护妻儿的成长。在选择的时候,你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机关算计,没有锱铢必较,没有小心谨慎,没有患得患失。有的只是对民族美好前景的憧憬,对国家强盛未来的期盼。因为未曾计较,所以你不在乎自己是否青史留名;因为不曾考虑,所以你不去担忧死亡的可怕。你心中所装,早已不是个人,不是小家,是华夏苍生的生死,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还好,你的牺牲,终是值得。如今的中华民族,摆脱了列强的欺凌。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军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壮大,并越来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不可小觑的发展中力量。这些,都有无名的你的功劳,没有千千万万个你,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就没有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太平本是烈士定,不许烈士享太平。你们本是太平盛世最大的贡献者,却偏偏享受不到如今幸福的生活;你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我们的幸福日子,却偏偏没有给我们留下姓名和只言片语;你们的名字融进了冰冷的数字,永远地与某场战斗密不可分;你们的事迹被大时代所掩盖,只留下了惨烈的形容,但你们无怨无悔……
我也只能用苍白的文字,表述对你们翻腾的情感;我也只能轻轻地抚摸,汉白玉上“此时无字胜有字”的苍凉。对人民军队来说,无名烈士的数目庞大得可怕。我们都知道,想减少战斗中烈士的数目增长,就必须让自己成为别人不敢轻易欺辱的利剑。只有这样,无名烈士才会越来越少,才有更多的人能安享太平。我们终其一生,但求不负埋葬在祖国大地大江南北的无数你们,不辱你们的英明,不毁你们的付出,不让苦难再一次侵袭这个历经沧桑的国家和民族。
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读过之后,我静下心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特别是“每个”学生,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们首先要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倾听”是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我想作为教师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学校的领导,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革命”?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刚拿到这本书时不仅让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教学的改革?是教师的改革?是课堂的改革?怎么样的改革?这一些列的假设开始埋藏于我的心间,也埋藏于这本神秘的书名后。带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第一页。在书的序中写到: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本书的作者佐藤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简洁的文字解释了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也粗略的对我的疑问作了一些解释。但这样的一个改革过程它又是如何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又如何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疑虑使我开始往下翻阅。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须深入底线,触及最原始“动力”即教师、学生!作者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当我看到这些句子时,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惭愧几乎同时产生。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教师?我做称职了吗?
作者还提到课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听的教室”而不是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们热烈的回应,如果大家没有回应便会觉得制定的目标没有完成,便会直接给予提示或者答案,随后加上一句“听明白了吗?”“知道了吗?”以此继续下一环节。久而久之这样的回应造成孩子们不管有没有在聆听,不管是在听还是不在听全然惯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这不由的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因此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安心发言的环境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在《纲要》语言领域中也这样提到: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氛围与意境。让幼儿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现在回想作为教师就必须自始自终保持愿意倾听的态度,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时间,并及时给予回应。以保护幼儿自尊心和培养自信心。
书中还提到:“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分组活动时,教师要走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前,倾听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了师幼互动这一教育的基本形态,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还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实践的案例,原田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与学生的气息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然而,案例中作为代课教师的原田老师,只能偷偷地与学生进行那种心灵的沟通,她与学生、家长息息相通的交往结晶——蒲公英,还没等到开花,就通通被校长拔掉了的结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艰难。
在看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鼓舞着我促使我开始行动,就从最基本的倾听出发,从和幼儿建立同一视线上交互目光的关系出发,在班级中也来开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