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都凉了!我和他好像都在放弃,眼看我们过去的七年像个小孩儿一样在自己面前淹死。我们就站在那儿,见死不救。"
徐静蕾不愧是一个才女,说这几句时她的表情真是让人终生难忘。不要忘了,对于剧中人物小惠来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呀!当爱情走到这样一步的时候,我真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建斌对于小惠是深爱着的,但他的潜台词是"谁还会爱一个事业失败、一无所有的男人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已经默认了老虎的地位,在他的心目中,他所爱的人已经找到了自己所的幸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自己又何尝不可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这和前面他因为失业宁愿整天在地铁里兜圈子也不去告诉他所爱的人的心理是完全一致的。他不想让自己的所爱的人为自己操心,同时还他害怕这样做了,小惠就不再爱自己了。那么同,他们之间在七年前的那种浪漫、纯真的爱情又到哪里去了呢?既然已经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已经找到了她自己的幸福,建斌做出了决定:他要静静地离开小惠了。
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同我们来开这样的玩笑,试想如果小惠没有意外地了解到建斌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工作的消息,她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我都不敢想象了。如果说这一切是导演的有意安排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们,又会有多少人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就散了呢?
电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导演的解决方法是戏剧化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应该去怎么样来解决这么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了。
我觉得这个电影真实的反应了我国的一些现状,非常贴近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有扭曲,没有刻意添油加醋,没有政治色彩,呈现出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人事的复杂以及浓浓的亲情。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我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光想自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取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透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
尽管自我对春运的疯狂景象已经感同身受过,但是当2008年初那个雪灾之春的真实景象出此刻荧幕上的时候,心中还是为之一震。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步警战士拦住了他。“你这天在那边站岗,明天你也和我一样走到社会上?”男人疲惫地论理,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轻拍着栏杆上男人的手。其实我们都一样难。是的,不是他们想离家,只是他们没得选;他们也不想逃难般挤在春运里,只是他们没得选。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反映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隔阂问题,因为我自我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爸妈外出打工把我放在外婆家,我非常能理解片中的女儿张丽琴无法宣泄的叛逆,无法疏导的躁动。是的,小时候,当看到其他父母如何般关心呵护他们的小孩时,自我心中总是暗自感到难过,与她不一样的是,我外婆非常好。片中张丽萍的爸爸妈妈都认为在外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但张丽萍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
真的,我期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尤其是国家的***能重视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毕竟那关乎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人伦秩序。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不知从何时起,父母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期望,就连父母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圳夜店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归的好处。
现代中国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尽了古代田园生活里的那种闲逸,此时此刻问起春运潮中的农民工们,徒留隐忍不发的悲凉与艰辛。只道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
我的回答是:踏上心路,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踏上心路者如王利芬:“为了那颗不安分的心,我宁可暴死在未知的路上也不愿过安逸的人生。”曾任《第一时间》等金牌节目总制片人的王利芬在事业达到巅峰时竟然选择了离开央视。当众人为了“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享受而出卖自己灵魂时,她却视金钱如粪土;当现代人享受惯了“铁饭碗”的活法而天天混日子时,她却为了有挑战性的人生放弃了现有的“金饭碗”——她就这样踏上了只属于自己的心路。
踏上心路者如莫言:“我离开国家干嘛?我连高密都不想离开!” 当“专家”们赚得盆满钵满,纷纷开辟 “国际讲坛”时,当大家都认为莫言应该出国发展时,莫言放弃了出国的选择。我们尊敬莫言,正是因为他有了名利也并未被身外之物冲昏头脑,只尊重心里最真实的感受。莫言在众声喧哗的乱象面前没有半点犹豫,在岔道口前——莫言踏上了那条令人肃然起敬的心路。
踏上心路者如索尔仁尼琴:一个处处皆是监狱和集中营的黑暗的古拉格群岛,充斥着蹂躏、呐喊和绝望……面对这些,没人敢于揭露这一切,甚至把其宣传成了天堂,包括一直为人民说话的高尔基。在一片混沌中,索尔仁尼琴——这个勇敢的巨人站了出来。他“高声说真话”,坚持自己的内心原则,一部《古拉格群岛》终于让这个黑暗的岛屿重见天日。他是是让全世界人民尊重的“俄罗斯的良心”,也是被国家驱逐的“罪人”——索尔仁尼琴选择踏上了那条艰险的心路。
所以,我想对那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而踏上心路。当然,踏上心路一定会遇到艰难和坎坷,可张爱玲回答:“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踏上心路并不能保证绝对的成功,甚至会加剧痛苦,可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往往要经过汗水的浇灌啊。
杰克·凯鲁亚克曾说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保持年轻的方法,并非踩着别人的脚印,跟随他人的背影,被淹没在名利、工作的滚滚波涛之中,而是按自己的意愿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哪怕前路多坎坷,身旁有荆棘,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激情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踏上心路,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是搜了一下简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就感觉电影里的故事背景和我家里及其的相似。从这部电影里面,我看到了自我的影子,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或许其他同学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有的是感动和同情,而我看完之后,却是心疼和无奈。
我的父亲在这二十年里是一向在外打工,我的母亲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也外出打工了。直到此刻我上大三,依旧还是在外地打工。每年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回家,但是在家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天。我的爷爷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么多年我和我哥哥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齐。说实话,我对父母也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虽然没有像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那样叛逆,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在心底抱怨过,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能在自我的身边,而我没有,也就是这样,我慢慢的不喜欢和父母讲我的心事,总是一个人承受着。我想电影中的那个女孩子可能也是这样吧,从小不在父母身边,不明白怎样和父母交流,不明白如何表达自我的心事,所以一交流就会吵起来,甚至还会大打出手。我想我是理解她的,她这样闹腾也只是想让父母更加关心自我。想想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态,但是并没有选取像她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只要我成绩考得好,就会得到他们的肯定,这样他们就会关心我了。所以我从初中到高中都一向十分努力得学习,从普通班考到竞赛班,从全校几百名考到全校前十名,支撑我前进的动力就是期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肯定。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我才开始从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开始了解父母的难处,看到电影中她的父母的生活,才想到自我父母的不易。他们肯定也会像电影中的父母一样,每一天重复着无聊的工作,每年都要为买火车票发愁,每年都要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火车,每年都是万分不舍地离开自我的家乡外出打工,也会因为打了自我的孩子而难受的几天吃不下饭,也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整夜睡不着觉。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父母回家都会先看看我们俩,看到长高了,长大了,就笑的合不拢嘴,也会非常高兴地把新买的手机给我和哥哥玩游戏。
还记得有一次哥哥生病,发烧住院了,爸爸打电话说妈妈哭着说要回来照顾我们,担心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电影中那位母亲因为担心小儿子的学习成绩,无奈选取回家照顾他。而我也有同样的经历,高考的那半年,母亲想我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到我就读的高中附近租了一间房间,照顾我。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母亲也在附近找了兼职在做。
但是直到此刻我和父母的关系并不会非常亲切,每次打电话也不会像寝室其他同学那样聊家常,给他们说自我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每次都说不了几句话就匆匆挂断了电话,所以也非常少会给他打电话。但是我是想和他们讲讲的,只是不明白从何说起。
也许,这就是留守儿童的无奈吧。
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取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但是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留意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我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光想自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取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透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陈素琴夫妇的家乡,在镜头里的美近乎诗意,恬静、纯朴、与世无争,然而这一幅完美悠然田园画卷,在现实中只能酝酿着世世代代的贫穷与落后。年关,夫妇俩经历了买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买到票的欣喜若狂,最后在随时可能吞没自我的汹涌人潮里身不由己,机械地被裹挟着前行,但朝着目的地移动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的,因为终点是他们血脉相连着的土地。熟悉的亲人和家,是城市荒漠里他们心中日夜守候的灯塔。收到手机作为新年礼物的女儿是开心的,被问及成绩面露腼腆之色的儿子是听话的,家中的老母暂时是健康而满足的,这一切都为他们积蓄起了再次回到那个嘈杂、单调、清冷的加工车间的力量。城乡差距注定要改变他们的地缘,改变他们骨子里对泥土的亲近,城里比乡下宽裕的收入像魔咒一般召唤着他们背井离乡,怯生生地踏入一个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现代化、经济飞跃的进程中,乡土中国悄然隐退,每一处村落都寂静寥落,忧伤绵长。
城市不仅仅不计后果地将陈素琴夫妇这样的成人剥离他们的土地,更时刻引诱着他们的儿女。于是我们毫不惊讶地发现长大了的丽琴根本不愿读书,执意也要城里挣钱。这个本背负着父母远大理想的少女放下了她自认为枯燥又无望的生活,成为城中世界里又一颗微渺的尘埃。这个举动几乎瞬间击碎了父母赖以生存的基本信念,他们手足无措,只是言语笨拙地进行劝说,自然无果。这一次,三个人一同返乡,父母在又一轮令人窒息的等待与拥挤中忧心忡忡,女儿察觉的却是眼前世界的荒谬与无序。他们三人的世界观,早已在距离的分隔中大相径庭。
观众再次被提醒,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人伦秩序。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不知从何时起,父母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期望,就连父母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圳夜店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归的好处。
影片的最后,劳动力日渐衰竭的陈素琴犹豫着是否就应回家看儿子,以免他重蹈姐姐的覆辙,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不能体会自我的良苦用心,又心疼将一个人在外地苦苦支撑的丈夫。走还是不走,此刻竟具有了莎士比亚笔下庄严的“tobeornottobe”般沉思的力量,成了她生命中最难解的最高命题。
今天在一个网友的空间上看了一篇日志,题目为《生命的列车》上面写到:"人的一生,就好比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其间时常有事故发生。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是刻骨铭心的悲伤。一降临人世,我们就坐上生命的列车,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就是不能回头,我下车后,和我同行的旅客还记得我,想念我,我将感到快慰"随着深情的文字,动听的音乐,唯美的画面,怀旧的情思,搭上这一生命的列车,感受这生命的起点与终点,竟然感动得潸然泪下。感叹,生命是一场旅行,并且是一场苦涩的旅行。
穿越重重阻碍,随着一声啼哭,我们挣扎着来到这个人世。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便学会了哭。是否,在人之初就预示着这一辈子注定要与眼泪与苦楚相伴?从起点到终点,人这一辈子在哭声中开始,在哭声中谢幕。不同的是来到这个世界时,你的亲人都为你笑,只有你一个人在哭;而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你保持沉默,所有的亲人都为你哭泣。
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才会承载太多的苦难。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而除了"生"是让人愉悦的之外,其他的过程均让人难以接受,衰老、病痛、死亡,我们这一遭都必须面对与历经,谁能说这样的过程不是苦涩的?不是辛酸的?不是撕心裂肺的'?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不知说生,不知说死生",把生与死看做是生命轮回的一种形式,
而面对生离死别,我们很畏惧,不能像庄子那样超脱,真正做到坦然面对,举重若轻。其实,人到世上来一回,权当是赴了一次宴,吃饱了,喝足了,舒舒服服地回家去。有什么不好呢?
生命是一场旅程,一场酸涩的旅程。在生命的列车上,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总无法陪我们走到最后,同样,你也无法陪伴你的至爱亲人走到最后,我们必须经历痛心的别离,在某个站点匆匆与曾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人挥手道别。
从生命的起点到终点,人这辈子到底要穿破多少双鞋,穿旧多少件衣裳,理多少次头发,吃多少粮食…就是这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已经是琐碎得无法算计,更何况还要面临诸多的人生大事,考大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哪一件样不是富有挑战性的,让人折腾的,甚至是千辛万苦的。
而婚姻这所大学里,又有多少人能顺应内心的需求生存,获得幸福?更多的人都在自己苦苦经营的小家里连爬带滚,鸡犬不宁,甚至伤痕累累。纵然,貌合神离,纵然,脚下的鞋子不合适自己,也得强装欢颜,一瘸一拐的走下去,暗无天日的走下去,然后,冠冕堂皇,骄傲自豪的说:这就是白头偕老。这样的路程是不是很艰辛,很违心,也很残酷?
太多的人,在人生这一条路上,丢失了自己。苦苦爬涉大半辈子,却没有一天是为过自己。先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成龙成凤;之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管你愿不愿;再后来,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夫教子,男人则为名为利打拼天下,养家糊口,再老一些又开始操心孩子的学业,就业,婚姻,家庭,还有他们的下一代。没完没了,周而复始,每个人的一生大多如此,又有多少人真正为自己活过呢?
生命是一场苦涩的旅行。我们四处奔波,却仍然乐此不疲,无悔这一生,因为苦涩之后,也会有丝丝甘甜漫上心头,让人回味无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