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老师跟我们说,云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干旱,那里寸草不生,庄稼都枯死了,开裂的土地令人心酸。那里的人们喝不上甘甜的水,洗不上舒服的澡。回家后我妈妈又给我从网上看了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一个原本有160万平方米的蓄水量的水库如今已经干涸,我看见图片上有一条鱼卡死在又干又硬的土块中,它以前曾经在清澈的水库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撼的图片啊!
所以当老师说:“我们奉献爱心,来帮帮他们吧!”我捐了五元钱,我们班的王亦郑捐了两百元钱,她是我们班捐得最多的,大家纷纷把自己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和压岁钱拿了出来。我感觉自己捐得少。我妈妈说,捐得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也献出了爱心。
我希望云南的人们早点喝上甘甜的水,我希望老天爷狠狠地下一场雨,只要让土地变得柔软,湿润,让种子能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重新长出绿油油的庄稼,人们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被毁灭,当真诚被欺骗,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我懂了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是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股流淌在沙漠里的清泉,使口渴难忍的人感到生命的再生;爱心是一滴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朋友,当你因渴望得到爱而茫然寻找时;当你唱着《让世界充满爱》走进校园时,你可曾想到如果我们每个人只是寻找而不付出自己的爱,那么有怎么会有爱呢?爱不只是一个字,爱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当你为劳累了一天的父母端上一杯茶,你的爱就在这杯茶的芬芳里;当你为本应该坐在教室里读书而受突如其来的地震的儿童捐钱的时候,你的爱就在这小小的捐赠箱里······有人说,太阳无语,却带来温暖;大地无语,却显示博广;海洋无语,却孕育生命。我要说,爱心无语,却造福人间。是啊,爱心吹散了生命的不愉快,播散了绚丽的阳光。朋友们,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把它们凝聚成无穷的力量,让世界充满爱!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辉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辉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相信: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的确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作者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部分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那么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多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彻底惹恼了,我把学生的爸爸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激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打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备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规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来自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每当听着《爱的奉献》这支歌,心中的血液总是在沸腾,心头荡漾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感。此时我总想去帮助别人,把爱奉献给别人,如果别人需要我的帮助,我一定义不容辞。可是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别人的同情与悲悯。
我喜欢帮助别人,可我并不喜欢别人帮助我。在我看来,别人的同情是一种施舍与可怜,而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可耻与软弱,我讨厌别人对我的同情与帮助,因此我就不懂得珍惜这种爱心。
可是,这种爱终究还是降到了我的身上,并使我从此改变了对“同情与悲悯”的理解。那一次遭遇是刻骨铭心的,是一场飞来的横祸。上学上得好好的,由于突然腿疼,很自然地去医院检查。医生的话如同晴天霹雳,他说:“这腿上可能长了一块瘤,必须住院手术治疗,这可不是儿戏,你们必须慎重……”,天呐!这真太意外了,本以为只要打针、吃药、挂水就可解决的小问题,竟变得如此复杂与严重。这真是应验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
从手术室出来几天了,我躺在床上看着那苍白无力的天花板,心中有一种莫名的郁闷与苦涩,伤口在隐隐作痛,可我仍然告诉自己:不要让别的同学知道我现在的孤独与痛楚,一定不要。我是坚强的,我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与悲悯……想着想着,寂寞无柰的泪水填满了眼眶,然后泪水又收了回去。“萍,萍,我们来看你了。”病房外面忽然吵闹了起来,并且有杂乱的脚步声向这边走来,似乎还听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随着一声声的呼唤,进来了一群熟悉的身影:语文老师、我可爱的同桌,还有三个其他同学。此时此刻,看着一张张热情的脸庞,只觉得一股暖流遍全身,那苍白无力的天花板突然变得五彩缤纷起来,那眼中的泪水终于忍不住了,溢出了眼眶,可味道却是甜甜的。我顿时明白了自己的内心:我是需要同情的。接受同情不是可耻,而是别人一颗温暖的心。同桌说:“萍,你知道吗?同学们都想死你了,还一起筹钱买了许多你爱吃的东西。本来他们都想来看你的,可是老师怕人太多会影响你静养,就不让他们来了。”“萍,今天放假,我们可以陪你玩一天了。”“萍,最近班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我讲给你听……”“萍,这是老师送给你的花,很漂亮吧!”一句句温暖贴心的话都紧紧地扣动了我的心弦,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真的,我实在太感动了!这是爱的力量,是爱的力量让我这个病人再次精神焕发。我懂得了自己的内心:我需要别人的同情与关心。
终于可以再回学校了。在班级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拎着书包走在楼梯上,包忽然失去了重力,回头一看,她说:“我来帮你拎吧”;吃力地走在校园大道上,她说:“我带你回家”;作业刚做好,她说,“来,我帮你交”;在座位上苦思冥想着一条数学题,她说:“我来教你”;考试成绩不好,他安慰道:“没关系,你的身体不好嘛,只要继续努力,你能行。”
一句句亲切的话语,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一个个安慰的眼神,都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一个个关怀的行动都如一场场春雨,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此,我深深感悟到了:同情与悲悯不是施舍,不是可怜;接受别人的同情与悲悯更不是无能与软弱。同情与悲悯是人的一种高尚的情操,它是人性善良的体现,它可贵得无与论比。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懂得这种爱,更应该珍惜这种爱。
“如果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首歌,一段情,一种曲调,万千爱心。爱心,总是像那荷底的风声,触动人们最柔软的心窝。爱心,是那照彻苍穹的闪电,撼动整个大地的灵魂。
你或许很平凡,或许没有壮举,可只要拥有美丽的爱心,就可以成为最美。
爱心是道济天下、普度众生的力量。尽管“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他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艰难苦恨繁霜鬓”,他仍旧含泪记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一生坎坷,半世浮沉,却用他那心怀天下、关念众生的爱心温暖了十几世纪,千年不绝。那样一个苦难的人,却是整个封建时代少见的拥有一颗始终不变的爱心的人。我想,流传千古的,不仅是那名震中华的“三吏三别”,更是那令现代人都为之汗颜的爱心。
爱心是抵挡一切困难、全心全意为别人的勇气。德兰修女,一个瘦弱的女子,依靠爱心,用她那羸弱的肩膀温暖了全世界的穷人,也感动了我们这些永远不能企及的的凡人。曾身经百战的美国著名记者也对德兰修女的行为而惊叹不已。她抱着垂死的病人,为他们歌唱;她为浑身溃烂的老人清理伤口,她始终微笑地面对苦难。面对世人的赞扬,她只是淡言:“我只不过是做上帝让我做的事罢了。”与她对待名利的淡然相比,更可贵的是她那颗如金子般闪闪发光的爱心。“德兰姆姆”,人们这样称呼她,他是那个时代最美的天使,因爱心而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举手投足之间,你就会成为天使”,卢梭如是说。爱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良知,是我们每个人最美的容颜。
爱心,不该随着千里烟波的江流一篙独去,它应若那荷底的风声,时时吹拂我们的耳底,告诉我们每一步的方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