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陕西秦腔作文(关于陕西秦腔的作文100字)

看陕西秦腔作文(关于陕西秦腔的作文100字)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4-02-25 16:45:36
看陕西秦腔作文(关于陕西秦腔的作文100字)

看陕西秦腔作文【一】

一口气读完《秦腔》,只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巨大的真实和感动。细细地反复读,便觉得眼前浮现出一张张逼真的朴实的面庞,耳边响起了高亢嘹亮的唱腔,它飘荡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起伏在沟壑间。一种民间音乐竟能在瞬间便显现出它的魅力,折射出它的光芒,这恐怕就是音乐的灵魂所在吧!

或许对于现代的都市人来说,秦腔是一个古老而又陌生的名词。的确,我们的身边有各种音乐,还有人把民间的河南梆子、京剧、黄梅戏称为音乐。音乐在装点人们生活的同时,不但陶冶了人的情操,也升华了人的灵魂,彰显着一种个性。

秦腔也是。正所谓“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爱者便爱得要命,恶者便恶得要命”,由此便也不奇怪了。外婆的'家乡地处陕甘交界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秦腔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经久不衰,也正是因为处在秦腔的源头,在那里,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是闲暇还是劳作,顺嘴都会唱上一段儿。

清晨,看那拿着扁担挑水的村姑们嘴里唱着小调,一天便开始了;傍晚,暮归的羊群中放羊汉嘴里唱着秦腔,踏着夕阳回来了;晚饭后,女人们纳着鞋底唱着、哼着,男人们抽着旱烟打着板,月色和星光下,他们是快乐的,知足的。

我还记得外婆最爱听《窦娥冤》,对于秦腔我也是从外婆那儿知道的。她常给我讲窦娥的命是怎样的苦,怎样的含冤而死,使三伏天突降大雪……每次讲到这儿,外婆总是双眼蓄满泪水唉声叹气地为窦娥鸣不平,她是那样的全神贯注,仿佛已融入了戏中。我常想是什么使一个花甲老人如此全身心投入呢?因为秦腔来自生活,贴近人们的内心;因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变得丰富。

音乐是有灵魂的,我惊诧于它的力量,它隐藏于人类

其实,有谁能诠释秦腔,又有谁能读尽秦腔?秦腔犹如精灵,钟情于每一个热爱他的人。面对秦腔,我仿佛在面对黄土高原上那些刚烈、粗犷的汉子们的痴迷、狂热。面对秦腔,我深深理解了这片土地上辛苦劳作的人民的大苦大乐,快乐知足。面对有灵魂的秦腔,我们便也有了一份平和,一份尊重!

看陕西秦腔作文【二】

落户西安,晚上出去散步,远远地听见了唱秦腔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是枣园的自建乐班在唱秦腔,他们唱得有板有眼,伴奏、音响俱全,观众也不少,在场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这声音、这场景却唤起了我久违的童年记忆——在河南生活了十五年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秦腔了。因为河南是豫剧的天下,在那里生活久了,我也能哼一句“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但始终不喜欢豫剧,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办得非常红火,每一届都有出类拔萃的小戏迷被身边的人喜爱,我却没有感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种地方戏剧。大西北的广袤,黄土地的厚重,孕育出了秦腔这种粗犷、苍凉的戏剧形式。

我生长在陇东高原,小时候每年春天的交流会、过年的庙会,唱大戏是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大戏就是秦腔,偶尔好像有眉户和碗碗腔。幼小的我总是软磨硬泡着要跟着大人们去看大戏,但看了一晚上一句唱词也没有听懂,充其量就像鲁迅的《社戏》中所描绘的那样,只是看着台上的热闹,特别是丑角出现的时候抬起沉重的眼皮,提着兴致看一会儿,其他的都迷迷糊糊,但唱秦腔时锣鼓喧天的热闹、板胡响起的激昂却永远吸引着我……

80年代在我们家乡陇东地区,应该是秦腔最繁盛的时候,看戏是要买票的,一张票白天5分钱,晚上1角钱,遇到新剧本观众是排队买票,交流会结束的时候还会加演,会提前预告,那种看戏的热情是盛况空前,县剧团的主角大人们是如数家珍,他们最期盼的就是西安来的演员,说起西安易俗社的秦腔演员,他们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不亚于现在一些明星的狂热粉丝(所以我送给久居福建的父母最好的礼物就是带他们去西安易俗社看一场秦腔)。

大概在我十一二岁那年的交流会期间,中午放学回家,我看见戏院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手里拿着票,排队进入戏院,我非常羡慕,很想进戏院看戏。这时我碰见了爷爷,我就嚷着让爷爷带我去买票看戏,也许爷爷舍不得那5分钱的戏票钱,也许爷爷还有事情要忙,总之,爷爷说他不能带我进去,但是他可以给我找个熟人带我进去(小孩子自己进去要买票,但是一个大人可以带一个小孩儿),我看见爷爷在卖票的地方张望了一会就过来对我说,他找到熟人了,让我跟在一个排在我不远处的老爷爷身后进去就行,他还再三叮咛我,你一定要拉着他的衣服啊。当时,我心里想:既然是爷爷的熟人怎么没有见他们打招呼啊,可是想看戏的渴望让我没有来得及多想,就战战兢兢地拉着那位老爷爷身后的衣服慢慢挪,那个老爷爷回头看看我也没有说话。就这样我混进了戏院,里面黑压压的人群,我根本看不见台上的演员,只听见锣鼓和粗嗓门的唱声,没有人和我说话,我突然觉得索然无味,很快就回家了。如今我已过不惑之年,爷爷去世也已经二十多年,但那次看戏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我后来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出:爷爷跟本就不认识带我进戏院的人,他只是不肯让我失望,就想了一个办法,让我大着胆子溜进了戏院。爷爷是个聪明的老头儿!

当时戏迷热情,戏剧市场也很繁荣,我想大概那时候秦腔演员的收入也不错吧,我们的街道就办了个戏校,邻居家的姐姐就此辍学去学唱秦腔了,七八岁的弟弟嗓门响亮,他拿根棍子在我们的地坑院子里经常吼秦腔,还有板有眼的学唱了一段《铡美案》中包公的唱段,在学校竟然被老师请上台清唱,后来县剧团的人竟然看中他了,让他去县剧团唱秦腔,要不是父亲的阻拦,他也是一名秦腔演员了。

我总认为在所有戏曲中,秦腔是最好听的,虽然我不会唱,也不大懂。但是我能感受到秦腔的灵魂:秦腔的悲怆会让人潸然泪下,秦腔的热烈会让人喜不自禁,秦腔的高亢会让人荡气回肠。

前一阵谭维维将华阴老腔搬上《中国之星》的舞台,让全国观众为之疯狂,可是我觉得那开场的一声吼,又何尝不是秦腔里面黑脸老生的唱法呢!

我希望陕西卫视的《秦之声》能够办得像河南卫视的《梨园春》一样的红火,这样会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秦腔,爱上秦腔。因为我的儿子不知秦腔为何物,他是听着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和周杰伦的歌长大的,已经长大的他不知道传统戏剧。秦腔是我的童年精神乐园,所以我骨子里喜欢秦腔,可是秦腔唱段好像一直是《三滴血》《屠夫状元》《铡美案》《三娘教子》之类的传统曲目,新创作的具有时代感的很少,能让年轻人接受的更少。

那个曾经吸引我的枣园秦腔班子已经被广场舞挤走了,因为听众越来越少……我也加入到广场舞大妈的行列了。不过,我依然深爱着秦腔,期待着秦腔的新昌盛时代!

看陕西秦腔作文【三】

神州排开千秋宴,欢天喜地闹除夕。爆竹声声辞旧岁,盛世梨园乐开怀。

除夕晚九时整,于魁智李胜素一曲高歌《千秋华宴》带来了一年一度的梨园盛事——春节戏曲晚会。

真像歌里说的那样“中国人恋京剧若恋中华,听一声皮黄腔想国又想家。”,幽幽皮黄腔,维系了多少赤子之心啊!

《九江口》,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正宗地道,没话说!

《对花》对出了江南小儿女的.甜蜜,对出了江南小儿女的娇憨,吴音软语,别有风味。

《状元媒》《十八相送》过后,山西华阴的老腔气势磅礴,令人精神一震,好个将令一声震山川。

京歌过后,眉户剧《迟开的玫瑰》,豫剧《村官李天成》,评剧《任长霞》,.广东粤剧《风雪夜归人》,川剧《茉莉花》,好几段现代地方戏轮番上演,然后从《春闺梦》开始,经

典唱段轮番上场,好一个百花争艳!

呵,那是谁?一身白衣好风度,开口一唱字正腔圆,风度翩翩,儒雅俊秀,进退自如。哦,原来是谭元寿先生之孙,谭派第七代传人谭正岩,一段“朝霞倒映在阳澄湖上”珠圆玉润,仿佛是当年的郭建光重生。

小小的孔莹人小戏精,吕薇:孙晓梅一段“惜别离”悲悲切切,感人至深。

谁说一心不能二用,你看,周佑君、傅希如两位青年才俊各执京胡一把,自拉自唱一段“坐宫”,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自如,好本事!

图尔迪也来凑热闹,手风琴伴唱红灯记,啧啧,开天辟地头一回呢!

刘兰芳、李元华、张光北搭唱智斗,妖娆青蛇口吐火焰,召唤来十二生肖。在优美的咏梅曲调中,新的一年到来了,我祝愿梨园中好花常开,好景常在!

看陕西秦腔作文【四】

断断续续,大概花近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名著,作者是一个有极其深厚故乡情结的人,他写的这本书里的人和事,也许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过的,艺术本身来源于现实,而却高于现实,小说也不例外。他在后记里面也说,如果说棣花村是月,那么清风街就是水中月。他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家乡的人和事,伴他走过了19年的岁月,给他的生命里留下了烙印。他终于从另一个侧面虚实相交一般记录了下来。

整篇小说从头到尾,虽然都写的是家常里短,琐碎小事儿,但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窥探到人性的光辉和丑陋,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的结局,以夏天智和夏天义的死亡而告终,似乎也预示着这个家族的衰落。百善孝为先,夏天义的这些儿子和儿媳,哪一个做到了呢?所以他们的内心是丑陋的,他们至始至终都在为个人的利益而在精心盘算。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令我印象比较深的再就是引生对白雪的苦恋,这是令我无比感动的,因为他对白雪的爱是纯精神的,是一种只要让白雪幸福,什么都愿意去做的爱,而引生这种单恋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看陕西秦腔作文【五】

秦腔是《秦腔》这本书的艺术核心,它有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太多的乡土情结,象征着陕西乡村农民的传统文化观和道德观。然而令人痴迷的秦腔在乡村转型时期却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尽管有白雪等人的尽力挽救,但是秦腔还是扭转不了它式微的命运。现代性因素的介入,使秦腔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老辈的人逐渐减少,新一代中没有了听众。日益丰富的`流行艺术形式代替了秦腔,哀婉、悲伤的秦腔,这方土地培育出来的特有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沦为了婚丧嫁娶的一个陪衬,前后的反差正反映了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萎缩。“传统文化的文化精神与现实生存境遇,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冲突,传统文化也在扮演悲剧,而且具有强大的悲剧力量和深刻内涵”。秦腔痴迷者夏天智的死,既可以看作是秦腔的衰败,也可以看作是乡村内在底蕴的衰落,乡土精神坐标的崩溃。

失落的除了秦腔,还有土地。

土地的荒芜使清风街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同时也隐喻着乡村长久存在的文化伦理的崩塌和沦陷。从传统上来讲,乡村最大的伦理也就是对土地的伦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农民一直在土地上进行着自己的生活和劳作,土地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这之上,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然而外来的现代文明逐渐瓦解了这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梦想着城市的生活和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原来的土地荒芜了,以土地为根本的生活解体了,最终夏天义带着对土地的眷恋成了土地的殉葬者,化成了一段对于土地的挽歌。

秦腔与土地伦理渐行渐远,现代文明带来的更多的是对物质利益的追逐,淳朴的民风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传统的道德体系一点点崩塌。小说中曾写到:“在清风街,天天都有置气打架的,常常是父子们翻了脸,兄弟间成了仇人,惟独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一辈子没吵闹过,谁有一口好的吃喝,肯定是你忘不了我,我也记得你”。但是,夏家的这种温情脉脉的人伦关系也是越来越难以维持了,夏天义不仅在村里失去了权威,而且在家里也成了被儿子欺辱的对象,包谷风波、与庆利的红木桌冲突、儿子家轮流吃饭的悲哀都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淡化。而儿女们关于父亲迁坟出钱多少的争吵以及他死后儿女们关于立碑经费分摊问题的争吵更是乡村伦理和道德崩溃的真实写照。道德伦理的失落意味着乡村的传统正走向衰落,曾作为乡村精神的支柱倒塌了,其中所蕴含的种种美德也随之消失了。传统的乡村开始走向一种解体,走向一种一去不返的悲凉。

看陕西秦腔作文【六】

《三娘教子》是秦腔大戏《双官诰》中的一折,尽管本戏现在很少演出,而这一折却久演不衰。

这真是一折好戏。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素大气。其明显的教化作用,也使该戏深入人心。每每演出时,台上台下能够广泛共鸣,效果极佳。在农村的葬礼中,这也是常演剧目,尤其是那些母亲已丧的人,在灵堂前听着这戏,不由得想起母亲的种种艰辛和关爱,不禁悲从中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出戏唱起时,心里在牵挂着,缅怀着母亲。

不过,这个戏,用来教育成人则可,如果用来教育儿童,则有可能事与愿违。《三娘教子》难以作为家教的样板,却可以作为家教的一个借鉴,从中可以看出家教的禁忌。


看陕西秦腔作文【七】

我,是一个地道的关中人。

在我长大的这片土地上,集聚了古老的文明,从而诞生出了各种各样代表关中的民俗文化,但是,令我最热爱的,便是秦腔。我忘不了我看过的那场秦腔。

锵!锣鼓和音乐一起响,表演就开始慢慢进入高潮,此时人群也慢慢停止了喧嚣。

不管是像我一样的观众,还是台上的演员,在骨子里都流的是最质朴、最热爱自己家乡的血液,都对自己家乡的民俗最热爱,也最懂、最了解它们。

秦腔表演开始了!乐手们所使用的乐器,都是类似像砖块、板凳、胡琴等乐器,也许这些乐器并不是特别好看,但是,绝对用不得钢琴一类的西洋乐器——它们的乐音如水,小巧,与关中人,关中秦腔的粗犷,豪放丝毫不匹配。这是关中人天生的品格。吹拉弹打,是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种文化,是丢不得的,可是如今秦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我的心中不由产生了一丝悲凉。

台上的歌手正忘情的“吼叫”,与此同时,还有配合默契的乐手为他演奏,这振奋的声音响彻了天际。他们的表演引人入胜,让人身临其境。他们如痴如醉的表演,让每一个关中人都能引起共鸣——自己故乡的乡音啊!

唢呐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演绎着最热烈豪放,响彻在八百里秦川的生命的脉动。

表演即将结束,而我呢,也感慨万千:这不仅仅是一次秦腔展示,更是为传承中华文明瑰宝的行为啊——这毕竟是关中自己的文化,让我怎能不对它进行称赞呢?

锵!

随着最后一声锣鼓声的结束,这次表演结束了。仅剩下的,便是绕梁的余音,久久在耳边回荡。人们似乎全然沉醉在其中了,愣了一下,才报以热烈的掌声。精彩的表演拉近了生在关中的我和这古老关中戏曲的距离,更增加了我对秦腔的喜爱。

我爱这家乡的秦腔,但随之到来的,是我对我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如果有人问我,你爱你的家乡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那是当然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