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直在想办法给我们观看《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想让我们感受一下那些热爱我们祖国和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是如何以歌曲的形式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的。
这天下午,老师好不容易弄好了,我们也终于可以看到了。这里面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74岁的老人,为我们唱的《青玉案·元夕》,他的歌声将我们带进了作者辛弃疾的内心世界,仿佛他隔着时间的洪流在与辛弃疾对话。那个老人非常热爱着中国的诗词,用了自己3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诗词,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化。老人一曲完毕之后,朗诵了那首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他朗诵每一句,都是投入了自己最深的感情,嘴唇在颤抖着,用最真挚的心体会,看完之后,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我想,在这平静祥和的世界里,我们享受着很好的生活,可是我们却没有将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学精粹很好的学习,我感到深深的愧疚与不安。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知识不强大,拿什么来捍卫我们伟大的国家?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让自己与诗为伴,与词为友,将它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四期节目,节目的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看后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经典咏流传》是继《中国诗词大会》后,央视的又一巨制,将古诗词与现代乐曲结合,声图并茂,的将诗词的意境表达出来,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又一次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曹轩宾的《别君叹》令我眼前一亮。这首诗采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将送别友人的心境描写的,好友即将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但在曹轩宾陕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离别之苦。“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充满了肝肠寸断的离别请,这种凄苦的感觉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老师用南宋古琴的演绎下更让人愁肠百结。
王迅、王恒屹父子两人将一首耳熟能详的《咏鹅》用欢快的曲调表达出来,稚嫩的童声,惟妙惟肖的表演,瞬间感染了在场的观众。
《经典咏流传》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被传承的一定是经典的,而传承者更是比较美的,每一位传承人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呈现了一首首佳作,让我们在观赏节目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感谢编导和所有参与节目制作的人,他们用匠心精神鼓舞了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比较好的自己。(指导教师:郭丹)
现如今科技如此发达,电子产品铺天盖地的闯进我们的生活。闲暇时间总想逛逛淘宝,刷刷朋友圈,打打游戏,熬夜追剧。直到看了《经典咏流传》才让我对诗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提起诗词,多数人都会想起小学时我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背诵的一首首古诗。可是,当时的我们也仅仅是将诗词背下来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意境。今天,当我们以现代文明的形式,用现代歌曲来演绎诗词的意境,才让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谷建芬奶奶用十二年的时间谱写《新学堂歌》,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在耳边激荡回旋,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如精灵般敲打着孩子们纯净的心灵,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当现场所有的人向古奶奶致敬时,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我的心灵也为之震颤,内心不由自主产生敬佩和感动。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让人从内心体会到快乐,这就是“匠心”精神,值得我们为她鼓掌,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龚琳娜和其爱人老罗也让我心生敬意。一个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凭着对编钟的热爱,去探索、去研究,即使这样的研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但是,他们因为热爱为音乐的探索付出的努力,就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赞叹!
这些天,一档名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在华夏大地上如同烈火一般烧进了炎黄儿女心里,同时,也让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当我看到这档节目时,我对它的看法是嗤之以鼻的,这些年,这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将文化情怀像不要钱似的肆意挥洒,甚至于有的节目打着文化传承的旗号,却只是为了商业价值。
可这档节目,好像还有些不同,不必说康震,王黎光这样的学术专家,就说其中创作的一首首歌曲,是确实让我心头一震,比如王俊凯演绎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样一首劝学的诗赋,平日里读,不谈别的,那枯燥的感觉就让我对它敬而远之了,可当我听到它改编而成的歌曲后,却一点这样得想法也没有了,明快的曲调让我感到一丝新奇,这样的方式实在别出心裁,当那无趣的诗句用音符串起来时,被架在五线谱上的时候,那种情绪的带动是无与伦比的。毛不易与廖俊凯的《月下独酌》霍尊的《山居秋暝》,这些我耳熟能详的诗词却也演绎出了更深的层次,情绪的打动,让诗词中那些朦胧的东西更加具象化,成型的山河在眼前浮现,如同在水墨画中穿梭,一首听完,甚至还想再听一遍,就像饮酒一般流畅。
不可不提的是洛天依与王佩瑜的合作,电子合成声与花腔女声的合奏中,我好像看见了新与旧的碰撞,迸发出更加绚丽与奇异的东西,正像任嘉伦所说的那样“用这种新的方式来消化诗词,可以让我们在诗词上学到更多。”
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用新事物承载旧事物,这是当下最平常不过的事了,比如网购,网络学习,华阴老腔和摇滚合作等等,这样那样的实例告诉我们了新旧继承的美妙配合,用流行的东西承载着传统,包括诗词。可是这样好么?
“对于古人来讲,时间就是未来,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未来已来。”是的,我们生活在古人的未来中,学习着古人的东西,继承着传统精神,但渐渐地,大量年轻人不耐烦了,他们对传统的,老套的东西厌倦了,它们更喜欢流行的,更有趣的东西。固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这也是未来的大潮流,是对传统更好的继承,那对于年轻人呢?一味让流行与传统结合,势必会失去传统中最具韵味的部分,古人的意境不是一副简单的水墨画,不是一饮而尽的酒;它更像是一杯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茶,更像是清晨朦朦胧胧的'云雾氤氲在林间,和着鸟叫,空谷传响的美妙意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理解诗时都不会相同,每个人学习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节目,让年轻人最低限度的爱上了传统文化,可是那其中最妙不可言的地方,是一首首三分二十四秒的歌曲所不能表达的。
历史,就是踩着前人的头颅一点一点发展的,只是继承而不能理解,和读书不明意一样可怕,别让前人的头颅白白的粉碎,更别让未来的孩子们,回首这段历史时,留下悔恨。
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继承就不是未来,在古人的神韵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是未来。
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动......未来未来未来未来未......
5月1日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5期,节目包含了三段:第一段是霍尊传唱《山居秋暝》,写意国画的舞台背景与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演绎了山林的自然之美;第二段是关喆传唱《望月怀远》,利比亚撤侨故事打动了所有人,“祖国万岁”成为共同心声;第三段是黄绮珊传唱《陋室铭》,文化的力量穿越古今,艺术的力量穿透荧屏,爱的力量横贯人生。每一段都是经典,咏叹声一片。
唐代的刘禹锡写下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以居处的“陋”写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首诗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湮灭,正是文化穿越古今的力量。
黄绮珊在传唱的《陋室铭》时,用她略显沙哑又高亢纯净的.嗓音演绎了《陋室铭》,尤其是音乐刚起就以高音为整首曲子奠定了“陋室不陋”的基调,音乐烘托了诗人的高尚气节,正是艺术穿透荧屏的力量。
嘉宾白茹云把诗当作与病魔作斗争的利器,以一个普通农民女性爱诗、爱家、爱生命的情怀打动了鉴赏者,也打动了电视观众,文化和艺术都融进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歌颂,正是爱滋润生命、孕育人类的力量。
老师一直在想办法给我们观看《经典永流传》这个节目,想让我们感受一下那些热爱我们祖国和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是如何以歌曲的形式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的。
这天下午,老师好不容易弄好了,我们也终于可以看到了。这里面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一位白发苍苍的74岁的老人,为我们唱的《青玉案·元夕》,他的歌声将我们带进了作者辛弃疾的内心世界,仿佛他隔着时间的洪流在与辛弃疾对话。那个老人非常热爱着中国的诗词,用了自己30多年的时间来研究诗词,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化。老人一曲完毕之后,朗诵了那首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他朗诵每一句,都是投入了自己最深的感情,嘴唇在颤抖着,用最真挚的心体会,看完之后,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许多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我想,在这平静祥和的世界里,我们享受着很好的.生活,可是我们却没有将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学精粹很好的学习,我感到深深的愧疚与不安。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知识不强大,拿什么来捍卫我们伟大的国家?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让自己与诗为伴,与词为友,将它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些天,一档名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在华夏大地上如同烈火一般烧进了炎黄儿女心里,同时,也让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当我看到这档节目时,我对它的看法是嗤之以鼻的,这些年,这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将文化情怀像不要钱似的肆意挥洒,甚至于有的节目打着文化传承的旗号,却只是为了商业价值。
可这档节目,好像还有些不同,不必说康震,王黎光这样的学术专家,就说其中创作的一首首歌曲,是确实让我心头一震,比如王俊凯演绎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样一首劝学的诗赋,平日里读,不谈别的,那枯燥的感觉就让我对它敬而远之了,可当我听到它改编而成的歌曲后,却一点这样得想法也没有了,明快的曲调让我感到一丝新奇,这样的方式实在别出心裁,当那无趣的诗句用音符串起来时,被架在五线谱上的时候,那种情绪的带动是无与伦比的。毛不易与廖俊凯的《月下独酌》霍尊的《山居秋暝》,这些我耳熟能详的诗词却也演绎出了更深的层次,情绪的打动,让诗词中那些朦胧的东西更加具象化,成型的山河在眼前浮现,如同在水墨画中穿梭,一首听完,甚至还想再听一遍,就像饮酒一般流畅。
不可不提的是洛天依与王佩瑜的合作,电子合成声与花腔女声的合奏中,我好像看见了新与旧的碰撞,迸发出更加绚丽与奇异的东西,正像任嘉伦所说的那样“用这种新的方式来消化诗词,可以让我们在诗词上学到更多。”
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用新事物承载旧事物,这是当下最平常不过的事了,比如网购,网络学习,华阴老腔和摇滚合作等等,这样那样的实例告诉我们了新旧继承的美妙配合,用流行的东西承载着传统,包括诗词。可是这样好么?
“对于古人来讲,时间就是未来,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未来已来。”是的,我们生活在古人的未来中,学习着古人的东西,继承着传统精神,但渐渐地,大量年轻人不耐烦了,他们对传统的,老套的东西厌倦了,它们更喜欢流行的,更有趣的东西。固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这也是未来的大潮流,是对传统更好的继承,那对于年轻人呢?一味让流行与传统结合,势必会失去传统中最具韵味的部分,古人的意境不是一副简单的水墨画,不是一饮而尽的酒;它更像是一杯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茶,更像是清晨朦朦胧胧的'云雾氤氲在林间,和着鸟叫,空谷传响的美妙意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理解诗时都不会相同,每个人学习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节目,让年轻人最低限度的爱上了传统文化,可是那其中最妙不可言的地方,是一首首三分二十四秒的歌曲所不能表达的。
历史,就是踩着前人的头颅一点一点发展的,只是继承而不能理解,和读书不明意一样可怕,别让前人的头颅白白的粉碎,更别让未来的孩子们,回首这段历史时,留下悔恨。
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继承就不是未来,在古人的神韵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是未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