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带着雷电的气息,必将与长风同行。”
这是电影中王勃在狱中见到杜镜时,对杜镜发出的感慨。
杜镜,既是王勃著名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主角,因为史书中对这位杜少府没有什么记载,所以杜镜此名实是影片的虚构。
雷电,往往代表着变革,代表着不屈服于世俗权贵的骄傲,也代表着生机。对,正是生机。王勃评价完朋友后又云,“而我,浑身却泛着腐烂的气味”。将杜镜与自身对比,一生一“死”,一个生机盎然,一个死气沉沉。而杜镜也确实给王勃带来了“生气”和生机。在狱中也好,在刑场上也好,王勃毕竟是少年人,在生死面前,在煎熬面前,他也会绝望,会恐惧。每当此时,带着“雷电气息”的杜镜便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抚他的恐惧,拨散笼罩在王勃身上的死气。杜镜的2次安慰都令人非常惊艳,第一次是在狱中,王勃对生死和自己的才华产生迷惘和绝望时,他突然解散头发,转过身去对王勃说,“我恨不能与你同去”;第二次则是在刑场上,王勃正惊惧间,杜镜牵着一只画着美人的风筝奔上了城楼,向王勃遥遥喊道“黄泉路上,有此青春佳人陪伴,你不会寂寞的!”看着风筝飞向高空,王勃突然胸中一片开阔,大笑“知我者惟杜镜也!”
杜镜不仅带去了生气,也给王勃带来了生机。在刑场上,如果不是杜镜那一出,王勃早已身首异处,哪能等到大赦天下呢?
所以,我认为,在这部片子中,杜镜不仅仅代表着知己,还象征着“生”。
杜镜有一段话也很有意思,“司马迁当年为著《史记》,不惜苟且偷生,难道你就不能隐忍一时?你自己不是常常说,还没有写下足以传世的文章吗?”私以为,影片就是借杜镜之口,铺垫了王勃接下来的命运。影片最后王勃为什么蹈海而死?一是因为曹夫人的话,受到刺激有所感悟,二来也是因为这时他也已经写下了足以流芳百世的名篇《滕王阁序》。
杜镜的最后一次出镜,就是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了(笑)。在这里,影片的表现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宣纸被风吹走,杜镜和王勃皆付之一笑,杜镜展开了自己披风,让王勃题诗在披风的内衬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记得看过一个评论,说影片中的杜镜才有大唐男儿的气概。他不畏强权,冒着仕途受损的危险前去狱中看望朋友,还想为朋友翻案;在得知大赦后,他显得比当事人王勃还要高兴;在宴会上,高兴时便兴起作舞;他还是个热血青年,年纪轻轻便往蜀川这个“风雨欲来”之地……
《王勃之死》是部浪漫主义的影片,如果说《大明宫词》是一部莎士比亚式浪漫的电视剧的话,那《王勃之死》就完全是中国古典式的浪漫。影片尽管有很多不足,但瑕不掩瑜。而杜镜,正是影片中的一个大大的亮点。透过他,我们了解了影片中的王勃,透过他,我们感受到了导演想要我们了解的大唐。
《王勃之死》,不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偶然在电影频道遇见的一部电影。
当时只看了最后几分钟,其实都没有看懂,但是画面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两年前的9月份把她找出来重看,只是想看一下之前念念不忘的几幅画面究竟从何而来。
这真的是我看过最具浪漫情怀的电影了,充满了只有诗词里才能见到的美丽意象和象征手法。且画面感及色彩感强烈,帧帧皆可入画:
王勃因《檄英王鸡文》被贬出长安时,一个人踏上为最后一抹余晖照亮的石板路,凄凉得灿烂;
被秋水翁当成一条搁浅的大白鱼拾起时,辽阔的鄱阳湖面,青黛眉峰聚成的远山,天边沉沉燃烧的最后一缕晚霞;
落霞姑娘居住的水边,芦苇荡里夕阳总是和着清风;
怀着最后的希望乘风而去时,凄绝的落日在七百里水域铺成一条不必归来的路。
王勃出场之时,戴高冠,着红衣,披白袍,侧对朝阳而坐,脸部轮廓清晰拓在拉起的金色宫闱之上,即使不见正面,依旧有一种逼人的勃勃英气扑面而来。
这便是最初的王勃,年轻,继而轻浮炫耀,恃才傲物,早在英王府之时已有旁人给王勃下了谶语:“文才虽长,寿命必短”。
然此时的王勃也天真广阔。
因《檄英王鸡文》入狱之后,知己杜镜提酒菜探望,其时牢狱天窗外可见风雨大作,王勃在狱内自顾自梳发沉吟,有“风惊雨骤,烟洄电烁”一句。
忽听得惊雷一声,顿时兴奋起身,续道“娲皇召巨野之龙,庄叟命雕陵之鹊”。并随即借墙上光影欣然起舞,作大鹏展翅,心神于电闪雷鸣之中沿九千里扶摇直上。
如此境界,即便是绝境中的自我消遣,在我心中却依旧不失为妙人一个。
杜镜有刑场之上送纸美人黄泉作伴之谊,王勃与其在歧路口两两对坐,饮了一日的菊花酒,劝诫友人将自己当做已逝的人,正如那逝去的风,“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并于杜镜锦袍内里题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给了这段知己之谊一个隐含伤感却又爽朗的作别。
被秋水翁搭救后偶然撞进了一位姑娘的世界。这个姑娘因着只知道长安的一棵桃树,而执着于让柳树结桃花。
这个姑娘安静时如工笔细细描画而出的仕女,烛光下娓娓谈起道尽自己心事的《铜雀伎》时,温柔文雅,素且不媚,清且不寒。
这个姑娘起舞时如敦煌飞天,紫纱掩不住的多情身段,纤指藏不起的似水眉眼,指尖起落正如倦飞归巢的水鸟,顾盼生姿正如盛极瑰丽的彩霞。不论素衣或是盛装,倾城舞姿一出,四下蓬荜生辉。
为了救治这位因自己一首《铜雀伎》而受牵累心血耗尽的落霞姑娘,王勃甘愿违背不再执笔的誓言,跪求湖神借风一日内行七百里至滕王阁,作文夺魁以得百金购珍稀药材救落霞之命。
最爱滕王阁一段。本是主人阎公希望借笔会之机让自己的女婿扬名,结果却被王勃这个不速之客打乱,便愤然以更衣为由离席,令小童伺候下笔。
王勃一来尴尬,二来压力过大,思绪受阻不得挣脱。幸得秋水翁“笔虽断,锋颖未残”之鼓励,在“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被主人阎公不屑一顾批为老生常谈、下令小童不必再传之后,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引起其注意,及至落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后,小童震惊,跌跌撞撞跑至阎公处吟出此句,阎公当即起身出门,只一句“世间得此佳句,从此江山无价”送给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至此,我方知世间文笔竟可如此动人。这一句里含着半明半暗的天色里,被落霞姑娘的飞天舞姿惊起的翩翩白鸥;起起伏伏的波涛间,被秋水翁撒下的渔网套住的粼粼波光。
这样的解读固然是一家之言,甚至有牵强之意,但关键并不在此。
王勃因自己失意写出的《铜雀伎》,在落霞姑娘的心里是为她而写,字字道尽她的心事与凄凉;那么王勃写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为什么不能在某一个人的心里被想象成这样美的一个故事呢?
毕竟王勃得百金购药之后,落霞姑娘不愈逝去之前,和王勃在一起的落霞姑娘只倚坐水上草亭之间,长笛古琴,一袭白衣不沾不染,一头青丝不绾不束。
如是女子,配得起这样王勃这样一个惊艳绝伦的传说。
记得当时看到了最后王勃落水的那段,今日却已不忍看到最后了。
愿就停在王勃和落霞最后作伴的日子里,湖神庙斑驳的铁马在风里叮当作响,小亭间稀疏的柴帘在风里轻轻飘动,最后的霞光永远那样沉睡在天际,同时抬头仰望的他们永远那样有着一步之遥,却又如此心灵相通。
之前偶然看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一次想起这位早逝的初唐四杰之首,十几年前CCTV6为其拍了一部电影,叫做《王勃之死》。于是翻遍了网络才找到唯一能看的版本,但却也还是枪版。
十几年后再看,似乎是没有了那种恍若隔世的历史感。拍摄技巧与演技的拙劣,一股浓浓的横店影视城气息扑面而来。冗长的开场,混乱没有主次的镜头,当然4:3的画幅肯定也不会是35mm胶片机所拍摄,不加处理的人工光源突兀如古装舞台剧上的大灯,却又少了几分大剧院里的逼格。不知道为何咽口水然后倒地暴毙50块钱一天的群众演员;突然停住的画面转场,让我以为是网卡了;又及导演用一句“六年后,王勃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高发。曹达猝死在王勃府内,‘擅***’官奴,依唐律,犯死罪。”就把整个片子瞬间跳过了四分之一。这曾是年少回忆里的佳作,如今再看却像是一部90年代末加了许多默认特效的卡拉ok录像,我才明白回忆经不起推敲,好久不见不如不见这些字句的深刻意味。但毕竟这是2000年国台出的片子,不要挑剔的太多。静下心来品观,即便拙劣的呈现却依旧掩盖不了这位四杰之首的傲慢与才情。
后日砍头,杜少府夜入大牢看望王勃,少年诗狂成性,死前必然是要诗性大发的`,一句带酒了么,将整个浮起来的文绉绉的气氛瞬间沉淀了下来。
当日临刑,王勃已压上刑台,铡刀高高升起,鼓声雷雷,杜镜拿着什么狂奔上了高台,我以为会是一句刀下留人,结果他掏出了一个纸人风筝,接着一堆絮叨,大意是兄弟走好,我给你带了个纸人妹子。也算是好兄弟了。杜镜开始放风筝,王勃便开始狂放大笑,居然从铡刀底下把头收回来站了起来:“想我一生游戏人间,生亦轻狂,死亦放诞。知我者为杜镜也,知我者唯杜镜也。酒来,酒来。杜兄高义,王勃来世再报。”语毕,酒来,饮毕,又把头放了回去。
鼓声再次响起,差役大喊一声行刑,刽子手活动了下铡刀开始蓄力,这时候“刀下留人”的圣旨才压哨而来。可惜了舌头没捋直的大舌头太监,把天下大赦(she)念成了天下大彻(che),接着又火急火燎的骑着慢马从横店影视城的大门口奔了回去,急着去领那露脸有台词的150块工钱。
王勃这回没有大笑了,站起来望着天上飞着的风筝美人,摄像给了特写,我才看清画歪了的脸蛋,和紫绿相间的长裙,涂抹不均的丙烯颜料的低劣质感,把子安的美人毁的彻底。
长安城外,古道黄土,杜少府和王勃在地上铺了餐布,席地饮酒。起风了,杜少说:“我将深入蜀山,你也将远渡南海,此刻一别,天高水远,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能再同饮这菊花之酒啊。”浓浓的离别之情却突然因为最后一句话让人笑偏了重点。这确实是片中的原话,导演也应该不是故意的。这只是时代的误会,2000年的菊花它也还只是菊花。
王勃感伤着诗兴大发,遂喊拿笔来。风大铺不下落笔的白纸,杜少府红袍一挥,翻出了反面的白底,于是王勃提笔在杜少府的衣襟上写下了那句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是,我心里有你,你心里有我,即便异地也如同在一起,在这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对情侣一样哭哭啼啼。
于是野道边,风吹草长,暮色渐蓝,两个少年各自上了马,又一拜,转身奔向了陌路。这一别,便是杜少府见到王勃的最后一面。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探望老父。”王勃一路东行,来到了鄱阳湖边,因前一晚曹达夫人的追***,惊吓过度,体力不支,倒在了湖边。醒来后,为秋水翁所救。秋水翁家有位落霞姑娘,是从长安皇城里被贬至此处的歌女,来此已有4年,落霞与王勃同病相怜,便一见如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王勃 《铜雀妓二首》
全片也正是从这个地方起让人找不到太多的吐槽点,历史的厚重感也随着王勃词句中的朗朗才情,初现峥嵘。
另日与落霞姑娘告别,落霞姑娘为君起舞,舞至极处,突然病发倒地,此为后来王勃求金救人独上滕王阁做下了铺垫。
洪州(今江西南昌)的阎都督于九九重阳日设宴招集天下文士求一助兴之文赏以百金,这也是王勃救落霞姑娘唯一的机会。
风来了,王勃日行水路七十里一路南下到滕王阁,正逢都督邀群士题文。片中是说,众人推脱搁笔以彰显阎都督女婿的文采斐然,王勃突然闯入,让都督大为恼怒,又碍于礼节赐予笔墨。久未题文的王勃苦于下笔,众人亦是等着看他的笑话。恰逢其时,秋水翁送来王勃的断笔和一句“笔虽断,锋颖未残”,王勃听后,才思瞬如泉涌,挥笔大作。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此是《滕王阁序》的开篇。书童去隔壁的榻间向都督传报,都督回言这是老生常谈,引经据典罢了,不足惊喜,不必再报,王勃也不过如此。
后来书童看到后一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忍不住再报,都督听后,又重新起了兴趣,再报。
一来二去,直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惊为天人,书童传报跑掉了一只鞋子,都督拍案而起,为之惊叹千古绝唱。而这之于王勃,写的便是落霞与秋水翁。
《滕王阁序》全序一共七百余字,杜鹃啼血,字字珠玑,我所读过其中让人惊叹的句子远不止片中的寥寥。全片到这里已然完全严肃了观者的认知,再没有半点让人调侃的意味了。是子安的才,让观者肃然起敬,这已然超出了影片的瑕疵能够去影响的高度。
直到子安背上百两白银,大步流星的走下滕王阁的时候,才让人缓缓淡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那般气氛。却又在众人发现全诗末句缺了一字而派书童追问时,将整个气氛又一次吊起。王勃拿出笔,假装在书童手心写了一字,让他握紧。书童跑回去张开手掌却什么也没有。众人哑然,不知何解,唯阎都督女婿大谈绝妙,此为一个“空”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惊为天人的才情,便也在此,被推上了极致。
全片也已在此到了尾声,正如天才的生命也走到了尾声一样。
王勃最后没能救回落霞姑娘,曹达夫人得知曹达是自***而非王勃所害时,留下一句“人世间,一切皆是错”后愤然离去。片中的王勃最终来到了南海,在渡海的轮渡上,因种种厌世的情绪跳进了海中(今北部湾海域)。这也许是导演想赠予天才最理想的死法,正如往前数一千年的屈原,往后数一千年的海子——天才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或者死去,生亦夏花,死亦秋叶。
而历史上的王勃之死,虽有诸多传说,却也是未解之谜了。
愿十几天后我所前往的长安街市上,能遇见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眼中的一丝唐朝, 如他所述“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便也得聊以凭吊,在千年前天才震惊朝野的都城。
(背景:21世纪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科学家终于发明了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话机,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为第一个试用者。电话接通了……以下为一位记者的复述记录
“您好!请问是王勃先生吗?”
“在下正是,敢问你是?”
“我是一个未来人,想通过穿越时空来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更是脍炙人口,您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是如何写下《滕王阁序》这作品的吗?”
“可以。唉!说来话长,其实当时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亲,路过南昌时,赶上都督阎伯屿成功修新滕王阁,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见,热情的阎都督便请我参加宴会。阎都督这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我当时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竟不知推辞,反而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也没有注意阎都督已经不高兴了。”
“那么当你在创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其实自己也不太清楚,因为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想在一起,那时我的心中满是对朋友的不舍和勉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有人说你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是这样的吗?”
“我想不是的。当时我只是十分自然地表达送朋友惜别的情感,并没有想到自己。”
“那么你对朋友、知己的看法是?”
“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就像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
“谢谢你!那么对于别人称你、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我……”
(由于信号的不稳定,通信被迫终止,但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很满意。那位幸运的试用者在事后说:“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就像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我相信这样的友谊无处不在,而且我坚信有这种友谊的世界将会永远美好!”——《新世纪科学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