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样荣光,那样威武,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欣赏之余,难免有一种羡慕的涌动。可是我们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长道路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甚至不为人知。袁隆平——水稻杂交之父,他也不例外。
前几天观看了《袁隆平》电影,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只从电视上看到过他获奖的镜头,看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老头,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对他产生敬意。是啊,一个科学家能如此的专注,潜心研究出一种成果,从而造福了广大的老百姓,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他曾经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农科院的大学生,为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间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甚至不惜抛下妻子和儿子,把研究阵地转移到海南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研究出优良的水稻品种,产值每亩上千斤的好收成,实现了自己的宏伟志向!
现在的人们生活在蜜罐子里,什么都可以随手拈来,岂不知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果实,我们自己又有什么奉献呢?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努力,那怕是收获甚微,那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所以我们应以次为契机,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点功夫,比什么都有意义!
英国生物化学家。1958年,测定出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首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0年,又发明测定DNA碱基排列的方法,再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致21世纪中国青年科学家的一封信
我很幸运地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我的工作能得到这么高度的认可,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但真正的乐趣却蕴含在工作本身之中。科学研究就像发现新大陆,你不断地尝试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这些尝试中有很多是没有效果的,使你不得不尝试另外一些新的事物。有时,尝试是奏效的,并且告诉你某些新东西,这的确是令人兴奋的。不管怎样,也许一点点新发现就能伟大到足以让人产生“我是知道它的惟一的人”的想法,然后你就会有兴趣思考所发现的东西将指导和决定下一次尝试应是什么。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你总是可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它从来不会使人厌倦。事情进展顺利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进展不顺利是令人痛苦的。有些人在遭到困难时就泄气,但我在计划遭受挫折时从来不着急,我会开始设计下一次实验,整个探索的过程都充满了欢乐。
有了新发现,这是非常令人激动的。有的人也许会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来宣泄自己的激动,比如驾热气球周游世界或步行到北极。现在,地球上可供人类发现的新地方不多了,但在科学领域却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踏上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是相当有意义的,也是相当激动人心的。
有时候我问自己:“要获得诺贝尔奖,什么是我必须做的?” 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从没试过”,但我知道有一种方法是得不了奖的。有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奖,而且一直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才能得奖,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要想真正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你必须对它有兴趣,你必须做好进行艰苦的工作和遇到挫折时不会太泄气的思想准备。
在这个国家,如果你在大众报纸上阅读到一些有关科学的文章,也许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科学很像是奥林匹克运动或一场足球赛,所有的科学家彼此之间互相竞争,看看到底谁能首先作出发现和获奖。事实不是这样的,科学家为了人类利益一起工作,就像一支队伍,他们不仅仅为了“看看谁是最聪明的”而竞争。我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紧密建立在其他实验室别人的前期工作、建立在与别的科学家有益的讨论和建议的基础之上的,而我的一些工作成绩也为其他人的发现作出了贡献。当然,也有很多明显的对抗存在,但这不是有益的,也常常不是严肃的。
我认为我最重要的发现是测定DNA核苷酸顺序的“直读法”,这一方法现在正被用来解读人类基因组序列。人类基因组也许是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因为它包含了我们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所有信息。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本说明书,那么它就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事实上它更像一个图书馆,因为它包含了30亿个字母。一本书也就由26个字母不同的组合组成,要想表达的意思和想传达的信息都包容在这26个字母的顺序中。DNA仅有4个“字母”,即A、G、C、T(当然这些不是真正的字母,而是化学物质),基因的信息就包含在这顺序中。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研究机构都在研究这一顺序。实际上,DNA不仅仅像一本包含遗传信息的说明书,DNA也做许多诸如催化生命进程的事。
人们对了解基因组序列能实现什么目的已经有很多推测,一些政治家和报纸已经预言“它将可能治愈癌症或使人活到130岁,这些在目前还是无用的推测,但我认为它也许将对医学有益。如果你有一部机器,比如一辆汽车,它出了故障,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说明”书,了解一下它是如何运转的。到目前为止,这在医学上还不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们搞清了基因组序列,那么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动作的,并且当我们生病时,我们就能知道是什么出了毛病,这是可能实现的事。的确,科学家对遗传性疾病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你有一本书,它是用你所不懂的一种语言写的,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字母的顺序。在你能弄懂这种语言并且搞清它说的是什么意思之前,你还将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同样地,当我们有了基因组序列,在完全明白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能让我们达到什么目的之前,我们也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这将是这个新世纪的重要课题,它将导致激动人心的新发现,它给每个有兴趣加入这项带有冒险性的探索、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提供了好机会。
让·多塞
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发现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系统及其在输血和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致中国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
我向青少年和青少年的父母们建议:
一、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他和你一样,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人。
二、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惟有让其自立,才能使其自尊。
三、不要给他人造成痛苦,不论伤及的是肉体还是精神;在你伤害他人时,也将给自身造成伤痛。
福井谦一
日本化学家。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前线轨道理论,成为解释、探索化学反应的有力工具,荣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大自然引导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我喜欢在雨后的山路上散步。我常走的那条山路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崎岖小路。雨后走在路上,泥水裹脚,一步一滑,常常弄得浑身是泥。不过我还是乐于此道。尽管我已年逾六旬,然而这种弄得我浑身是泥的散步,至今仍给我带来说不出的喜悦。我喜欢把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儿时的回忆,几乎都是那些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得来的体验。也许这些体验并不那么可靠,但这些体验使我认识了大自然,它给了我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切身体验到大自然那无比的深奥、美丽和微妙。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切身体验,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正是由于在少年时代亲近大自然、被大自然的深奥所吸引,才走上了研究科学之路。当自然科学已成为我终生事业的时候,当我要尽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我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那令人无比敬畏的存在。
西德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发现核糖核酸RNA的生物催化功能,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关于科学的一些想法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我的父母总是鼓励我学习,并培养起我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认为:读书、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我相信,这些道理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是至理。
皮埃尔-吉勒·热纳
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将为研究简单体系中的有序现象而创造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之中,荣获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致辞中国青年
善于做精细工作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这在工艺和艺术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国人也能够显示出同样的优势。
年轻的中国学子们不应当只关心计算机、通信等流行技术,你们首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的深入理解上。或许下个世纪指21世纪,编者注,最需要我们加深了解的是有关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方面的问题,以及我们对未来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
科学发展加重了我们建立公正、自由的新世界的责任感。
乔治·夏帕克
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开发了高能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粒子探测装置———多丝正比计数管,荣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永远不怕为时已晚
如果还为时不晚的话,我也愿意离开我生命旅途中的这个阶段,离开粒子物理学的战场,做一些其它尝试。那将是一个情况更复杂、更触及人性本质的新战场。我在集中营时的同伴教会我:永远不要怕为时已晚。梦想明天,就是已经设计了未来……那么,也就是做好了一生的安排。
詹斯·C·斯科
丹麦生物化学家。首先发现人体细胞内转运离子的酶———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荣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致中国青年
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是重要的,而年轻人对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兴趣更重要。
科学包含许多方面,可区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以增加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为目标,并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基础科学质疑已被人们接受的事物,拓展我们的知识疆界。应用科学利用基础科学获得的成果,并把它们转化为有用的东西。
基础科学研究首先是在大学里进行的,它的特点是其研究结果不可预测。为了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让科学家排除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是很重要的。即使这些研究的成果在开始时似乎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它最终———有时会延迟许多年——会变得有用。因此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基础,从而也是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做基础研究是令人激动的事,在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时你是自由的,或者至少应当是自由的。质疑人们已接受的事物、努力拓展知识的疆界、得到从未有人获取过的新信息,是对你想象力的挑战。你决不会知道你将取得什么成就,从平凡的、到最出人意料的、以及最重要的成果,都有可能。但是,如果你仅对结果感兴趣的话,就不要作出当科学家的选择,否则这种选择就可能成为一件令你失望的事。
绝大多数科学成果,都是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参与建筑的科学大厦的一砖一木,因此自由交换信息是很重要的。那种某一研究成果直接构成新大厦基础的情况极为罕见。只有乐于思辨和系统地阐述问题,乐于努力追寻解决的办法,并且能够从日常的理论或实验中获得满足,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科学家。而且一旦你成了科学家,你就不可能再找到比做科学家更好的工作。谨致最诚挚的祝福。
如果你选择作为一名科学家,祝你好运!
汉斯·德默尔特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发展了原子精确光谱学和改进了离子陷阱技术,荣获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致中国青年
或许你会对科学产生兴趣,那就去读一下《浮士德》这本书吧!
(摘自《4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
近来,类似“中国女博士打破牛津大学八百年纪录,功课全满分”、“19岁的牛津博士———中国天才少女扬威英伦”等激动人心的文章被一些报刊、网站炒得热气腾腾。
昨日,文中的主人公致电本报,认为这一批和她有关的新闻存在部分“想当然”的事实错误,对科学精神、对其本人名誉均有损害,希望通过本报澄清一下。她声明:
一、我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所学的学科———数学和计算科学不是百分制。
三、所有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记者均未亲自采访过我本人,成稿后也从没有经我核对或同意。
四、敬请各新闻媒体、杂志、网站不要再转载关于我的这类文章。
记者附记
主人公吴杨,英国牛津大学本科学生,现在中盛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实习。
一些报道误称吴杨“获得博士学位”,将其优异的专业成绩写成“满分100分”。吴杨一直谢绝记者采访。不幸,依然让执着的记者们在迂回的探访之后,写出了此类文字。不知内情者,会以为这些故事都出自她自己之口,这使她感到非常窘困和尴尬。
而碰上对“正面”赞扬自己的文章如此“挑三拣四”者,也是记者难得一遇的“不幸”。
一个20岁的大学生,面对国内外的“盛誉”,以平常心待之;对非己之荣,绝不泰然领受。其严谨求实的生活态度,令人心生敬意。(李志强
■新闻事件:
神话流传已近一年
近一年来,关于“牛津少女”的报道引人注目。去年12月20日,某报称吴杨“在大学一年级期末中,数学、计算机等11门功课全部考取了第一,这在牛津大学建校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并称牛津大学破格授予这位中国女孩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学金。
然而昨天,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院长德里克·伍德声明,关于吴杨的报道严重失实。吴杨本人也称,记者根本没采访过她。
据报道,“牛津少女”神话的出笼始于吴杨的父亲和客人的一次饭局谈话。人们想知道,为什么这种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神话能流传如此长的时间。
■社会学者:
杜撰英雄是落后心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博士说,此前有百多篇关于“牛津女孩”的报道,其实只要我们冷静想想:在法制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获得奖学金、学位的程序非常严格,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神话?我们的现代化属于“晚发型”,在这一阶段,急于求成是国民的典型心态,通过杜撰英雄表达对社会发展的愿望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迎合了部分人在海外成功成名的愿望。但科学和学术上的英雄从来不可能横空出世,杜撰英雄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心态。
■教育专家:
要珍视孩子的独特性
北师大教育系主任劳凯声教授说,许多人为了进入高层次生活,把梦想寄托于教育,对子女产生过高的期望值。但家长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天分不一样,要珍视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在适合的方向发展。如果全社会的父母都将目光只盯着哈佛、牛津,将给多数孩子造成更大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应予以正确引导,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媒体当初就尽快对“牛津女孩”神话予以质疑并正确引导,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果了。
■国际交流官员:
不要虚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尤少忠认为,近年来,诸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轻轻松松上哈佛》等书籍大受家长欢迎,反映了中国人迫切走出国门深造的心理。的确,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在海外都非常优秀,学成回国的也不少。在这种背景下,介绍中国学生在海外取得的成绩能满足许多人的需求。但这种介绍必须尊重事实,不能炒作,否则将形成虚幻的民族自豪感。梦幻破灭时,带来的更多的是伤害。
古人说:“吃饭靠‘两平’,一靠***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并不了解,这次,自从学校组织观看《袁隆平》电影后,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袁隆平虽然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可以说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培养出杂交水稻?是什么人呢?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是他那执着的、坚韧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是他那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让他永远停留我们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红卫兵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