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修饰、限制性词语,揣摩其准确性、严密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如“只有、全、最主要、最”等,这些词语从时间、范围、数量等方面起到修饰限制作用。
2、抓模糊语言的运用,体会其准确性
如“大约、可能、左右”等。
3、考题形式
①加点字有何作用?
②加点字或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③加点词(限制性)可否删去?为什么?
4、答题模式
①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或…事理)。
②不可以换;原词的意思是…,所换之词的意思是…,换了后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
③不能删除;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太绝对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海底两万里》是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科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奇遇故事。奇遇发生于1866年,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大怪物独角鲸的活动,在追捕过程中不慎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但该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神奇潜水艇。潜水艇中的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进行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惊心动魄的险情。最终,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并将他所获知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令人称奇的是,在儒勒·凡尔纳生活的时代,潜水艇还没有被发明,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凡尔纳成功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且真正的潜水艇在小说发表25年后才发明出来,且与小说所述鹦鹉螺号大同小异。由此足见凡尔纳的科学预见力。
最令人称道的是凡尔纳在小说中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使《海里两万里》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尼摩船长无疑是书中最重要的主人公,而他则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物,非常吸引人。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在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岛,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由此,阿龙纳斯感到在尼摩身上有两点熠熠闪光:一是他无比勇敢,二是他对人类的牺牲精神。可见这个古怪的人还没有完全斩断对人类的爱。
《海底两万里》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优点,故事情节曲折紧张、扑朔迷离,人物命运瞬息万变,科学知识丰富详尽。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话说在(今河北)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里,门前立着的两只石兽也无一幸免,沉没在这河之中。十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原本已经“退休”了的士兵又纷纷来到这里,准备重修寺庙,在这个河中寻找当年落入河中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这石头一定是顺着水流到下游了,于是他们就划着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仍无石兽的音信。
僧人们于是找到当地一个有名的讲学家,向他讨求办法。这个讲学家听了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又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冲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子里,越沉越深大罢,顺着河流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认了他的话。
又有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话后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特性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回来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再冲涮,石头又再转。像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反而朝上游去了,到下游找本来就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的找,不就更荒唐了吗?
果然按老河兵的方法,在河流上游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亊只知道表面,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