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们:
今天在翻起我们的合照时,对你们的思念也就越发强烈了。一张张可爱的脸蛋,一个个特别的你们。在心里突然意识到,真的好想你们了。曾经觉得再次回到上川岛看你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但是,慢慢地越来越觉得那是可能的!
看到你们在说说中发表着对于辛苦的军训生活的感受,我忍不住敲下一些字:加油,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现在觉得痛苦的军训日子,很快会过去,然后变成你生命中重要的一次回忆;好好珍惜现在,珍惜现在的伙伴,珍惜现在的友谊,珍惜现在的年轻;努力让自己以后记起的这段经历是美丽的······这些字句,不知道你们现在会不会有深刻感受,但是现在的姐姐是真的这样认为的。所以,希望你们
其实,每次的磨练都是珍贵的回忆。以后忆起时,总会带着笑容,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童真,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坚强,或许是因为当时陪伴着自己的同伴,又或许,是因为自己真的成长了。所以,珍惜每个机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段经历,并且努力去过好,去创造美好的回忆。
从支教回来,从你们那里收到很多条消息,其中有着诉说着你们的思念,也不乏着你们对我们不在你们身边的关心。其实,我们好开心,能和你们一起分享着生活。听着你们说着每天在做的事情,说着你们的烦恼与快乐,是一件幸福的事。听你们抱怨着父母太严格,抱怨着太难写,为要练字而感到厌烦,为同伴的误会而难过,为何小伙伴的一次聚会而开心,为一次购物而快乐······这些点点滴滴,我们都很乐意和你们一起分享分担。我们能做的不多,但虽不能陪你你们的身边,但却能给你们我们的关心,我们的,我们的建议。当然,与此同时,你们也给了我们很多活力,也勾起了我们那个年纪的种种快乐!
所以,孩子们,感谢有你们!也希望我们能感谢有彼此!
孩子们,你们要记得你们给我的承诺,不许变坏,要快乐地乖乖地成长!你们要乖乖地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能让自己、家人、所爱的人自豪的自己!加油,我在等着你们长大,我等着看你们每个都成人成才的样子!
你们的玲玲姐
从今年期末考试的试卷来看,“阅读”、“写作”,两个主题词是众多家长和老师共同感慨不已的。在如今这个语文学科被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时代,阅读与写作在语文学习中的分量也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一种导向,在我看来,就是要更加鲜活而生动地学习语文。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假期里面有一件事情,你不得不做,那就是阅读。阅读是很多老师都曾强调过的问题,但是,我知道你面临的困惑也不少。比如,我读了很多书,却感觉到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比如,书海浩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等等。那我就首先来和你谈谈,我所理解的阅读。
我觉得,阅读其实可以大概地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积累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另一种是为接受语言熏陶,提升写作能力。前一类的书像《上下五千年》、四大名着等,这个选择的面可以多一些,杂一些,不能只局限在自己喜欢的小范围里。后一类的书是我着重要向你推荐的,首选语言纯正,文风唯美的几位作家的作品,这里给你列举一些:散文,可以看赵丽宏的《我愿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丁立梅的《暖爱》,以及林清玄、迟子建、冰心等著名作家的散文精品,当然了,我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你也可以看看。小说,可以看曹文轩的《草房子》,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还有一本我读过无数遍的小说,对你来说虽然有些深奥,但我还是建议你读读,那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另外有一本最特别的书,对于你写人的很有帮助,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当然了,读书要有计划,有方法,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读书要自觉、主动,别人要求你做的总不如自己要做的来得高效;读书要用成整的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读过一遍,总要留下些什么,那才是有意义的阅读。这些蔡老师应该也和你讲过,我就不再重复啰嗦了。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