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游乐园是真的荒废了。到处积着灰,连阶梯断得都让人心生畏惧。还好弹簧床还可以玩。我蹦上弹簧床,拉着好朋友的手体验小蹦极的感觉。突然,一个球从我脸边擦过,上面的灰蹭了我一脸。我擦擦脸正扭头看怎么回事,刚好一个球又飞了过来,与我做了个“亲密接吻”。“我的初吻啊······”我恼羞成怒,大喊着“是谁,快给我出来!”几个男生嬉皮笑脸地看着我,我也毫不示弱,抓起他们扔过来的球又扔了回去。一个男生被我击中。“Bingo,中了!”我高兴的喊着,同时嘲讽着他们:“哼哼,别小看射手女,玩扔炸 弹这种弱智游戏难不倒我聪明盖世的游戏专家!”男生们毫不理会,继续发动着攻击。“发呀着吼!”他们边喊着便向我扔“炸 弹”,我知道“发呀着吼”是CF中经典术语,于是也边喊着这句话便向他们攻击。可惜敌众我寡,逼到最后我只能狼狈撤军。那些男生最后也不放过我,向我扔出最后一弹打在我的后背上。我在心里的记仇本上深深的记上这一笔,那些臭男生给我等着!
······
旅游结束了,我们各自回家,互相道别。我在同学的自行车上,我静静的回想今天的经历,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哎哎”,我拍了拍他,“今天我们好快乐埃”“哼哼”,他苦笑着,“等你回家就不快乐了。”“为啥?”“这样问你,你作业还有多少?”“我···作业···哎呀拜托大江同志骑快点吧,我上午光看电视呢······”(很欲哭无泪)
“哇,巨大的旋转飞机!”不知谁喊了一句,招的我们都往“飞机场”里跑。我抬头一看,真的是旋转飞机!手忙脚乱地登舱后,我才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水门塘正在修建,设施都没有电!这是,咱们班的大力士杨忠同志闪亮登场,二话没说,自愿帮我们推旋转飞机。他似乎推得很不费力气,一脸轻松的表情仿佛告诉我们,他真的是“strong”而不是“虚胖”。飞机呼啦呼啦地旋转起来,快速流动的空气真让我感到极炫的感觉,“哇,好爽······”我张开双臂,闭着眼迎接着扑面而来的.空气,突然一阵爆笑声从耳边传来。我睁开眼睛正想打探怎么回事,却看见杨忠坐在地上。经“舱友”讲给我听,我才知道由于惯性的原因,杨忠同志被快速转动的飞机带的摔倒在地,与地球母亲做了个贴身拥抱,呵呵。
近日,听了几节新课程展示课,关汉卿《窦娥冤》(节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钱钟书《谈中国诗》,三节课敦促我渐渐厘清了对于问题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上课?”
首先,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存在不是因为我们要“展示”什么,而是学生有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尤其母语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因为是母语,人人都懂一点,并非零起点,并非空白,因为是高中生,知情行意“不必不如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了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学情。从学情入手,立足文本,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文本的价值方向和利用点。这里的研究不是备课时的单相推定,而是基于细致的了解、征询,尤其是课堂现场的因势象形。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给时间、给空间,给指导、给方法。备课的着力点不在于怎样教,而在于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基于“学”,定乎教。课堂的起点应该始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疑惑和需要。这才是“教-学”的本义。
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处在必修五第三单元,该单元是必修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唯一”其教学价值更重要。单元提示即要求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学习关于欣赏、评论文艺作品的规律的知识,参照文章的写法尝试作一点分析和评论,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研究学生的需要就是研究学生的“能”与“不能”,作为高二的学生是能够理清本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帮助。本文所谈的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以及最后的观点是很明朗的,如果作为重点,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之,这一点倒是学生未必都“能”的。对于其中的“不能”也未必都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我们“教也不能”的,比如本文的钱式语言的幽默智慧。而有些是我们“能教”的,也是必须教的,否则文本的教学价值将被流失。比如本文作为“唯一”的文艺评论性随笔,其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在全球诗境中谈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对于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评论的规律方法,以及此类随笔的写法(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是值得我们研习追摹的。此外,大家学者严谨周密的论述风格也是“需要”追随的。学生的“不能”在此,需要在此,我们的价值也在此。
其次,为了课程的目标。准确地说,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与落实。具体到文本,应该就是其教学价值的设定。尤其当文本的价值因为学生的未知而不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强加”,否则就是“”。当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非指示、课堂的生成等等概念常常被误解,造成课堂的媚俗与低就,丧失教学的引领拉动功能。我们之所以“教”不仅基于学生的“不能”还要着力于学生的“不知”,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空白有所填补。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出自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是《窦娥冤》第三折。应该认识到,戏剧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盲区”或者说薄弱环节,尽管新课程设计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但我们实际上未必“选修”,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戏剧这一悠久艺术门类认识的空白,不能不说这是极大的缺失。所以,必修中的`这一单元显得尤为难得,值得重视。但我们处理戏剧文本时常常把它混同于小说和诗词教学,分析其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无异于小说,欣赏曲词又几近乎诗词鉴赏,全然不关乎戏剧文本的特点,失去了“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即教会学生读剧本,看出剧本的特殊“门道”。本文属于元杂剧,对诸如结构设计、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舞台布置等分析,都应体现这一“类”的不同。譬如,剧本中的说白主要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是辅助,曲词主要为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戏剧(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是本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需要”。当然,不能陷入知识性讲座的误区,也不必上升到专业的高度。结合文本,接触样式,认识规律,就是“门道”。
此外,更深远的取向是为了学生的“不需要”。教学上,牵手就是为了放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几乎就是大包大揽,从作者简介到注音解词、从词意概括到即兴写作。这首词出自教材必修四,单元目标设定为品味赏析,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两点都没有完成,至少没有到位,尤其品味语言这一目标。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长期误导了我们。因为把它当例子,只顾迁移拓展,举一反三,忘却了文本、语言本身,大而无当,玄远缥缈。基础教育的语文学习在于培养语言的敏感、美感,在于深入、细读,语文教师惯常以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东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便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正是这种游离使得我们的学生长不大、放不了手,高三备考时的窘迫即全线暴露。就本课而言,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达成方式的问题,主要是结论给出得太快,课堂陷入“听讲”的窠臼,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众。当然,这与课堂内容“太满”有关。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静心、尽力地深入文本、深入语言,体察、还原作者的情绪,进而了解诗词。
表现情感的特殊体式和方法,最终达成“不需要”我们也会读诗词这样的目标。为此,根本在于还给学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准备”尽数倾泻。日常教学的“慢”功,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且为之计深远。
我们为什么上课?为了学生的“不知”、为了学生的“不能”、为了学生最终的“不需要”。所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直是一个口号。学生是我们课堂的服务对象,而不是被动的受众,我们不知道所服务对象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管不顾对象的需要,只是一味地灌输下去,不管其已知还是未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被动充当老师“多情”的受众,作虔诚状,作欣欣状。坐在课堂上,面对母语的学习,居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大的悲哀,但学生是无辜的。我们让学生忍受这样的“被服务”时日久矣。
蓝天万里无云,偶尔有几朵茸毛似的白云轻轻掠过。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感到高兴的蓝色。一路上,路边开满的野花,星星点点,像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小草、树木把大山打扮得格外美丽、格外精神。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锦江河环绕在大山之间。站在山坡上举目四望,真有点儿高瞻远瞩的味道。
来到目的地——洲上,只见草地上点缀着美丽的花朵。我们踩着柔软的小草漫步在河滩上:映入我们眼帘的锦江河此时更加可爱了!
我们赶快挽起裤筒,下水去踩水。大家一个个手拉着手一走一滑地到了水里。这时“胆小鬼”廖伟急得在岸上直跺脚,大声嚷:“等等我呀……”我把她一拉,她才踮着脚下了水。
这时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打水仗:大家高兴地同意了。
游戏开始了。只见张羽翔拼命地向田莎“进攻”,这可惹火了田莎,田莎大声喊:“我没向你浇水,你反而咬我一口,看我怎么收拾你。”此对张羽翔急了,撒腿就跑。田莎紧迫不舍,突然张慧在田莎背后来了一个突然袭击。张羽翔见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嘿嘿”地笑起来,出乎意料,田莎与张慧“联盟”,一起来追张羽翔。只听“扑通”一声,张羽翔摔了个四脚朝天,水花四溅,大家欢快地大声笑着。张羽翔从水里爬起来,成了只“落汤鸡”,大家笑得更厉害了。伙伴们的笑声在山中回荡着。小鸟的歌声、我们的笑声和水流的.“哗哗”声,此时成了一曲动听的山歌。
我们在大山妈妈的怀抱里尽情地唱着、跳着。
这里的山,这里的天,这里的小滩倒映在江水中。这里花香扑鼻,妩媚动人。我们迎着扑鼻的清香,心情舒畅,仿佛漫游在仙境之中。
不一会儿,爸爸他们就准备出发了,我连忙央求他教我钓鱼,没想到爸爸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选好了一个位置,爸爸就开始教我怎样钓鱼了:“首先要上好鱼饵,然后扔向水中,如果鱼漂在动,就表示鱼来了,但是这时不能提鱼竿,因为鱼还没有吃,只是试探一下。如果鱼漂沉下去或者浮起来,表示鱼已经吃钩了,这时就可以提竿了。好了,你自己钓吧!”说完,爸爸便甩给我一根鱼竿,走了。“我一定钓一条大鱼让你们看看!”我上好鱼饵,扔进水中,鱼漂站了起来。刚开始,我还挺有耐心,盯着鱼漂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我就不耐烦了,眼睛移向了别处。就这样过了十几分钟后,我提起鱼竿,鱼饵没了,可半条鱼也没看见。
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耐心地等待着。不一会儿,鱼漂开始动了,我心中别提多激动了,可还是马上静下心来,看着鱼漂。这时,鱼漂开始往下沉,渐渐没有了,我见状,忙提起鱼竿,好大的一条鱼啊!我高兴地大叫起来:“我钓了一条大鱼!我钓的!”
也许是今天我运气好,也许是我悟性高,今天第一次钓鱼在不到一小时里就钓了4条,其中有一条还是我把鱼饵放在水里,手里拿着鱼竿走,就钩上来一条!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想试试?哎,不要犹豫了,赶快去吧,保你钓了还想钓!
漫无目的地坐着摩托车走在电白的迎宾路上,随机折进一条村庄,从村边而下,一条很小的田垌南面,城北的高楼大厦已近在眼前,一下就将我们的田野兴味击打得支离破碎。我们重上迎宾路,信马由缰地慢慢走着,见一条黄色的泥土路斜坡,我们便折了下去。丘陵山一个接着一个,都是荔枝的海洋。荔枝树苍绿的叶子顶端正吐着鲜嫩的红色新叶,招惹着东风,摇摆着花骨朵儿,就象一只只挥舞的手,正对我们的到来致意着欢迎礼节。绕过一个个荔园,在荔园边的'荆榛夹道路上,欣赏着原生态的杂树,遥想着我们当初童年时代的一个个村中小园。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水东到大衙的县道公路,在一座长约十米的小桥稍作停留,又沿着水泥路上行不到一百米,又折进了一条乡间泥土大路。过了几个丘陵,跨过了田垌,在进入一条村庄的斜坡看到路边的原生态灌木种类较多,就停下车来,在其间徜徉了好一会儿,才向村庄驶去。村边的一棵桃树,结了满树手指般大小的桃子,还残留着三几朵瘦小的红艳桃花,让人驻足了片刻。继续前行,一棵芒果树绽放的黄色花朵,却将我们的神经调动得兴趣高扬。我们不但拍了芒果树的花朵,连在旁边的挂着小孩拳头般大小果实的石榴树也不错过镜头。
过村庄、横田垌,贴着田垌和丘陵夹成的泥土路前行,又到了一村庄。村边,一个卵形大石刻着“元山村”三个红色大字,让我们知道这个村庄的名字。穿过这个村庄,就是硬底化的水泥乡道。转了一个弧形,竹树合围的里面,又是一个村庄。刚走出村庄,见有一条泥土路,我们毅然地折了进去。在丘陵山地的荔枝海洋里左转右折,不停地上坡下坡,每有心宜的拍摄景点,我们就停下车来,尽着各自的心意,随意拍下一张张野味十足的图片。丘陵山脚下,常会蓦然呈现一片田垌。田坎上、山野间,一丛丛的衰草,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早春的时节还是一片颓废,只有等春雨摇着东风自然而然地到来的农历二月,有声有色的姹紫嫣红世界,才能真真切切地来到眼前,来到人间。
我们沉溺在荔枝的海洋里,不分东西南北,信马走去,信手拍来,任由着心意,只要车辆还能开去,便不想回头。直走到前面再无路可通了,才折了回来。凭着人多走才成路的,我们寻着比较明显的路径,走进了刚才最后走过的村庄。沿着水泥路返回到来时走过的泥土路,然后从水东至大衙的水泥县道走进安乐村委会所在地。一条绿树相夹的笔直长甬道,让我们的照相机闪了几下。一个村民迎上来对我们说:这条通道可通往茂名市护士学校新址。正在兴建还未交付使用的学校,有了一条这样的绿色通道,也可算是这个学校的天然道路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谚语,可成了茂名护士学校新址的最好诠释了。
因为三个人都有临时的俗事要去处理,我们只好提前结束野游。从安乐村委会绕过工业园区,我们就回到了电白县城。
一张素描纸,一杆2B铅笔,接下来就到了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但是,画哪儿好呢?画石头、太空了;画树林、太密了;画草地、太乱了;画花朵、这,这附近好像还没开花呢······我汗然,不停地换着角度,四处琢磨着。最后,我好不容易决定画一幅由草丛,树木,石头搭配起来的画,刚轻轻画上一笔,老师冷不防的来一句:“画的差不多了就去下个地方吧!”我愣住了,等反应过来时忙的看一眼花一笔,管他什么比例不比例。等草图画完了,我自己一看,欲哭无泪。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