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我觉得这个比喻就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来说,特别亲切。
从小时候的连环画报到现在的《读者》、《意林》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杂志,我都吸收了不少的营养。
初中的时候,我除了对故事书和启示类,感人类型的书感兴趣之外,其余一律不能接受,因为我认为,启示类的书能够冶炼我的情操,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更加懂事,更加明白事理。所以我的写作水平不断地提高。每每沉浸在书海之中,总会有太多的感慨。我喜欢读书的那种程度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然而闹出不少笑话。当我觉得无聊的时候,会拿几本书籍来读一读。这样子,“无聊”会在我不知不觉中悄悄地离我而去。
到了初中,《读者》便成了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刊物。平时,我在完成紧张的学习后,就会拿出它,开始在文章美妙的字里行间游走,沉浸于获取知识的喜悦里,忘情于纸页之间,陶醉于佳作之中,那种快乐,在当时是其它任何一种感觉也无法比拟的。渐渐地,我脑海里的“词库”开始丰富起来,写出来的文章也开始变得优美。
《读者》像一位慈祥的老师,不断地启迪我,教导我做人的道理,更像一个在困难中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了我的朋友。在一次语文测验中,作文是要求写景的。毕竟写景是我的弱项,在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出一点头绪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它,并在脑子里回味着那些令人陶醉的句子。不久,我就开始动笔了。笔在我手中“刷刷”地工作个不停,终于写完了。得到了它的帮助,我那次作文竟然只扣了1分!《读者》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太大了,使我每读一次,精神都会感到很愉悦,都会有新的收获。
书陪伴我走过了10年的岁月,它像跳跃着的音符,也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它把无知的我领进知识的'大门,自始自终地陪着我去攀登那知识的高峰。它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它让我有了想象的羽翼,让我有了想象飞得更高的勇气,让我有了奋斗的目标。
我和书的故事永远不会画上休止符,只会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我的人生。
假期,我读了《丛林故事》这本书,它是罗德亚德·吉卜林的代表作。
《丛林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男孩儿莫格里在还是婴儿的时候,被老虎希尔汗追***,结果误打误撞来到了狼穴,被母狼收养,成为丛林居民的一员。他在丛林里的朋友有慈祥的狼妈妈,忠诚的狼兄弟,以及足智多谋的黑豹巴希拉,憨厚的老熊巴鲁,正直的狼群首领阿克拉,孔武有力的蟒蛇卡等。他们教给他生活的智慧和谋生的本领,教给他丛林动物必须遵守的“丛林法律”。
后来,莫格里凭借智慧取来了动物们称之为“红花”的火,帮助阿克拉平息了狼群的叛乱,***死了在他还是婴儿时追***自己的老虎谢尔汗,帮助狼群打败了迁徙的***手红毛狗。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整个故事分成一个个小故事,详细地写了出来。
我最喜欢红毛狗这篇故事,一个很平常的一天,突然远处传来了只有豺跟在老虎后面打猎或者发现附近有大规模打斗时才会发出的极其难听的声音,丛林居民把它称为“菲阿尔”,听到这种声音后,莫格里和公狼都在朝议事岩奔去,法奥和阿克拉一起坐在岩石上,其它狼坐在下面,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母狼和小狼都在往各自的洞穴跑,因为菲阿尔响起的时候,弱小的动物是不能留在外面的。
忽然来了只族外兽,从他的话中狼群得知是***手红毛狗多勒在迁徙,他们一路向北***了过来,狼群首领让莫格里先走,他们留在这里拼死一战,莫格里坚决不同意,要留下来跟狼群共同进退,莫格里去找蟒蛇卡,蟒蛇卡给他出了个主意,到了决战时刻,莫格里在水中,狼兄弟在水下保护他,狼群在岸边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结局红毛狗被打败了,但是狼群首领安克拉却因此丧失了性命,看到这儿我有点儿伤心。
《丛林故事》告诉了我,每个人都需要有朋友,因为朋友会在危难时刻去帮助你。书中叫莫格里的男孩儿,作为一个人类有很高的智商,才能帮助丛林朋友度过一次又一次危难,在现实中我也要学会各种技能和本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的朋友们。
有那么三个人,共同去爬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他们可也正像你说的呢:各人有各人的作风。
那第一个人,喜欢爬一步回头看一步。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相当看重自己的成绩,所以他随时都想知道自己究竟已经爬到什么地方啦。这样,他爬了一段,觉得的确已经很高了,心里想道:“大概离山顶也差不多了罢。”就仰起头来向上看看,可是山顶简直看都还看不见呢。这个人忽然觉得很无聊,好像自己是在做些毫无意思的事情。他说:“我爬了这半天,还是在山脚,那么我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山顶呀?既然如此,我又爬它干么!不如及早回头罢。”所以他就回头下山了。
那第二个人,可是一口气就爬到了半山;这真是不容易的,不但别人羡慕他,就是他自己也有点惊讶自己会爬得这样快。所以他就坐了下来,向下半山看看,也向上半山看看,心里着实有些满意。他说:“乖乖,老子一下子就爬到了半山!总还算得不错罢。然而老子已经爬得这样多了,也够辛苦的;说到功绩,老子自估了一下,也不能算少。那么,这以后的一半山,老子就是要你们用小轿子来抬,也不算过份罢。这点资格,老子是应该有的。”这话并非开玩笑,他是真的这样想,并且这样做了,所以他老坐着休息,等人家用小轿子去抬了他上山顶。可惜的,似乎并未有人去抬他;假如他自己没有上山去或下山来,也许他今天都还坐在那儿等呢。
只有那第三个人,似乎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大概因为他是平常人罢,他觉得爬山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然而也并不太艰难,而以为别人能够爬,他也就能够爬,所以不必把自己看得一无用处,也不必忽然又把自己看得如何如何地了不起。这样,我们看见,他只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也就一步一步地接近那山顶;而最后,他可真的爬上了山顶了。
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窠里。
有一天,窠破了一个洞。
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
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严寒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窠里,哆嗦地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了。”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得更紧些。
风越刮越凶,雪越下越大。
结果,窠被风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一天,一只野猪不知怎的闯进了农民的猪圈。
野猪看见猪圈里躺着的几只家猪,不禁诧异地问道:
“看你们的样子多么像我,你们都是猪吗?”
一只家猪打了个呵欠,懒洋洋地回答说:“是啊,我们都是猪。这点还用怀疑吗?”
野猪说:“你们怎么变得这样懒懒散散,没精打采的,丝毫没有猪的.气势和精神。我们在山林里并不是这样的呀!”
家猪道:“我们在这儿,吃了睡,睡了吃,有人伺候我们,舒服极了。还要到山林里去干嘛?朋友,你也留在这儿享福吧!”
野猪听了,叹道:“哦,原来如此!我得赶快离开这儿,不然我也要变成和它们一样的懒货了!”
我们在流浪,流浪去远方,手挽手,肩并肩。
——题记
有人说,喜欢一个人就要至死不渝的去爱;有人说,喜欢一件事就要浪迹天涯去追求。也许这种勇气与毅力早已湮没于如今的现实世界,但我认为这是三毛与荷西最真实的写照。
于我,三毛是洒脱、随性不羁的女子。当她讲出要去撒哈拉旅行居住一段时间时,父母关切地为她打点行囊,朋友前来相访问其缘由。而只有一个人,早已默默独身来到了撒哈拉。初到撒哈拉的荷西面对这拥挤而又近似野蛮的地方心中曾疑惑,为何他深爱的女子会爱上如此之地,那个锦衣玉食的姑娘会受得了这种生活吗?但无论她爱或不爱,他都一定会竭尽全力保护她,护她安危。
三毛自己也曾说,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那里,只是感觉自己属于撒哈拉。初到沙漠的三毛,袭一身田园长裙,戴一顶草帽,竟有一种油画上的复古美。从飞机上下来,她觉得心自由了,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地,它可以自在的飞了,不受任何拘束。她极力地想用那双深邃的眼眸去望到更远的地方。风沙拂过她的脸颊,轻抚她的柔发。她看到了机场台前等待着她的荷西正微笑的望着她,她不顾一切的跑过去,是啊,这个拥抱,荷西等的很久了。而此时,三毛的心,也在慢慢的融化……
初到新家的三毛真的只能用“家徒四壁”来表达内心所见了。荷西日以继夜的干活,希望三毛随手可触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亲手打造木材,做床做柜子……半年后,他们结婚了。三毛也真正踏上了她的背包旅行生涯,她见识到了这个沙漠另一面的黑暗。年仅十岁的姑卡被其父许给三十多岁的罕地,姑卡的悲情与无助深深的烙印在了三毛的.瞳孔中,她形容这残忍的父亲在“卖女儿”,可整个地区都是这样,三毛深感无力,内心在被强烈的撞击着。可另一些散哈拉族人的纯朴与可爱,又是三毛陷入对自己认识的撒哈拉的矛盾。虽然她讨厌甚至可以说是鄙视撒哈拉人思想中一些腐朽,没有进步意识的观念,但他又被哑奴的卑微与爱家感动。娅奴是最让三毛不解而又熟悉的人,她不解哑奴心中为何自然产生的那种卑微感,不解哑奴为何倍受压制而只懂顺从不懂反抗。她又熟悉着哑奴无时无刻不在惦记他的家人们,他熟悉哑奴比任何一个撒哈拉威人有教养,他懂得感恩与回报。我深深记得当哑奴被卖到另一个地方当奴隶时,眼神中的麻木与强烈的悲伤。残酷的分离,残酷的命运买卖。
我知道三毛的心早已寄存在撒哈拉,我知道西班牙与民族起义时三毛荷西离开撒哈拉沙漠最晚,我知道三毛与荷西饥寒交迫的日子,我理解三毛内心那种即将离别的窒息感,我悲伤荷西去世后三毛憔悴的面容。
我们不再流浪,心却归属远方,望着夕沉,独自感伤……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