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结尾,如果适当地立足主题,加几句充满哲理的语句,就会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如2010年高考一辽宁考生的作文《幸福是过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一文的结尾:“俗话说得好,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如果把自己幸福的标准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你的生活中只会充满缺憾和不满足。因为永远会有人比你好,当你和之前比较的人齐头并进了,就会不自觉地跟过得更好的人比,这是残忍的无底洞。智慧的女人,应该知道自己要什么,生活的标准和幸福的定义来自自身对人生的参悟,只要满足了自己的所需,就是快乐的,这样的幸福才是简单真实的。”这个结尾,作者用充满哲理的语言点明了题意,深化了主题。这样的结尾,既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
记叙文在主体部分详尽叙述之后,结尾往往只需简单小结点题即可收束,而不必拖泥带水。如2010年高考一四川考生《溯源》一文的结尾:“生命、哲理、爱,它们就好像三个最美好的点,彼此生死相依,永生风雨同舟。是它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美好的世界,五色斑斓的面。面上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而面下,则是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以及每一个人生。”这个结尾,在前文关于生命、哲理和爱三个方面的叙述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加以小结,点明了题意,升华了主旨。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