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当我又一次捧起《居里夫人传》这本书时,就又一次被居里夫人身上那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折服了。
这本书主要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梦想,为了亲人而不懈努力直至成功的辉煌历程。居里夫人是有史以来唯一赢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在科学上有如此成就,跟她的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在年少时,居里夫人虽然家境贫困但她却十分刻苦地学习;在年轻时,居里夫人独自住在异地一个简陋的破阁楼上,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梦想而奋斗;在中年时期,居里夫人为了研究镭,在破旧的研究室里不辞劳苦……居里夫人的种种精神总是激励着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
记得有一次体育期末考,老师告诉我们考试的内容是四百米长跑,想要取得最好的成绩就必须要在1分50秒之内跑完全程!我一听,顿时傻了眼:长跑是我最不擅长的,更何况只有110秒的时间!我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跑到终点呢?想到这,我不由得垂下了头,为了这次考试而伤脑筋。没过多久,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号次是30号到40号的同学考试!”我一听到自己的号次,心里又是紧张又是担心:考试的同学都站在跑道上做准备工作了,她们个个信心百倍、精神抖擞,而我却迟迟不敢站到跑道上,我该怎么办呢?看着她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可考试快开始了,我来不及多想,只好硬着头皮上。我无奈地迈着沉重的步伐犹犹豫豫地走到跑道上。当我做着起跑的姿势时,看着老师手中的口哨,脑中突然想起了居里夫人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矿渣中提炼出镭,整整奋斗了45个月,这点困难对我来说有又什么呢?想到这,我做了一个一个深呼吸,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争取好成绩!于是,我竖起耳朵等待着老师的起跑口令。“各就各位——,预备——跑!”我一听到这个口令,马上飞跑起来,速度就像是一根离弦的箭,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刚开始,我看到自己跑在前几个,心里不由得舒了口气,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加奋力向前跑。不知不觉,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渐渐地,终点仿佛离我只有一步之遥!我兴奋极了,连忙加快速度,可速度却远远不如起跑时那样快。一开始,我没在意,可没过多久,我突然感到呼吸急促,脚步也越来越沉重,整个人似乎都没力气。我想用尽力气跑,可脚就像灌上了铅,怎么也跑不动了。我只感觉口干舌燥,额头上都是一颗颗汗珠,真想坐下来休息!就在我想放弃考试的时候,我又一次想起了居里夫人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想起了她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想起了她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精神……我的心中总是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着我要坚持到底!我甩开重铅,用尽全力向前跑去,努力用最快的速度奔向终点!近了,更近了,我激动地跑过终点!
当我回过头看着跑过的道路心里有种别样的自豪感,耳边不禁想起了居里夫人的名言“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是啊,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于战胜它们,每个人都是最棒的!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在我心里,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她,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是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人名满天下,可是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了10次奖金、16项奖章和107个名誉头衔。有一天,一位朋友去她家做客,忽然,朋友看见她六岁的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朋友不解:“居里夫人,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着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对不能看的太重,否则将一事无成。”
在居里夫人小时候,有一次,她在屋子里安静的看书,姐姐和朋友们在做游戏。之后,姐姐和朋友们在她身后搭起了几把椅子,只要她的身子一动,椅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把一本书看完了,身子一动不动,椅子也没有倒下。姐姐和朋友们见此情景,十分惭愧。从此以后,也像她那样认真、专注地看书、学习了。
居里夫人,真是一朵在旷野中迎风怒放的玫瑰,执著而坚定。
“诶,我跟你讲呀,男孩子小时候学习不好又没关系得咯!长大了之后有冲劲儿,肯定超过女孩子的呀!”外婆又在跟小姐妹打电话了,我一听就不服气了,为什么呢?难道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没有在人们的脑子里被消除?一开始,我没有充分的理由来反驳外婆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自从我看完了《居里夫人》后,我便有了充分的'理由,来反驳那些重男轻女,拥有主导思想的人们——
我觉得,重男轻女这只是古时候的一种不科学的想法。但是现在,我们人类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21世纪,谁说这21世纪里的女子就不如男呢?
居里夫人——一个伟大的20世纪女性。她的精神并不亚于男子。她曾经发现过一种世界上很稀有的金属物质:”镭“。
这就是一个女子坚强、坚韧、坚持不懈的一颗火热的心!
玛丽·居里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的一个贵族家庭,爸爸是华沙中学的副督学,妈妈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他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但自从她出生以后,家里发生了种种变故,8岁那年,大姐罗莎因染上了伤寒病逝,两年后,她的妈妈又因肺结核病逝,使年幼的玛丽沉浸在悲痛之中。毕业以后,在巴黎留学的她认识了另一位和她一样都是科学系的皮埃尔,和他一同努力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然而,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因车祸去世,玛丽只能独自一人继续研究。玛丽将纯镭提炼出来,再度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他又因长期受到镭的照射,得恶性贫血症病倒了,于7月4日与世长辞。
当我看完了居里夫人传奇的一生时,不由得感到惊叹,她屡次遭遇失去最亲的亲人的家庭变故,虽然流下了悲痛的眼泪,而坚强却没有随着泪水流露出来,反而不顾自己被世人所唾骂,所抛弃,坚强不因困难而倒下地接替皮埃尔生前的物理讲座和大学教授的工作。她还要独自一人照看自己年幼的两个女儿,也完全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因为自己工作在劳累或照看两女儿而昏倒在地,长时间不醒。她最叫人惊叹的还是她那为科学界做贡献的精神。坚持不懈,到六七十岁了,还不肯脱下那脏得不成样的实验服。
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无处用?居里夫人让我懂得了很多:无私地奉献、默默地付出,这就是全世界女子,共有的特征!
假期,阅读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读后,一股让人窒息的压抑,让我久久缓不过神来——为爱玛的死亡而难过,更为那让爱玛一步一步走向疯狂,最后走向灭亡的***而感到可怕。
《包法利夫人》讲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爱玛,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
很多的评论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腐朽和当时的时代使爱玛走向死亡。但在我看来,应该是永无休止的***,最终使爱玛走向了灭亡。
在少女时代,爱玛接触到了大量的资产阶级新小说,使她在思想上对富裕、浪漫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当她第一次遇见包法利时,她涉世未深、情窦初开,以为包法利就是她的“真命天子”。但成了包法利夫人之后,她对平庸的生活感到失望。于是天天顾影自怜,希望遇见一场让她刻骨铭心的恋爱。当天遇见莱昂时,她心动了,然而她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这个时候的爱玛还是一个理性能战胜情欲的爱玛。
后来,在情场老手鲁道夫的勾引下,她出轨了。这个时候的爱玛,还是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的幻想。但被鲁道夫抛弃之后,对爱情的幻想的破灭,使她开始追求情欲的宣泄,她又成了莱昂的情人,并对物欲不停索求,最终欠下了巨额债务。
故事以爱玛无法偿还债务而情人又拒绝帮助的情况下的死亡结束的。这种死亡也许是对爱玛情欲、物欲无度宣泄的最好归宿。这也许是作者的一种思想,***使人疯狂,***使人灭亡。
***普遍存在,无论哪个时代,哪个人,都有***。但无止境,无约束的***会使无论哪个时代哪个人都逃离不了灭亡的结局。这也许是我们现代读者阅读这本金典的时候,值得领悟的重要主题,我想。
看看居里夫人,比比自己,我很惭愧。就说自己参加学校的合唱吧,我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每天早上都要坚持七点钟到校训练,我总是爱睡懒觉,任凭闹钟不断地响,就是不肯起床。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更是天掉下来当被子盖,总是慢条斯理地去学校,被老师批评时,总是下决心改,但一转头又把这个决心抛之脑后了。从来不敢向困难和高水平同学挑战和学习,慢慢地想放弃这样的训练。变得没自信心,没精神。不过我读了居里夫人的故事之后,觉得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论有什么失败,什么挫折,都得坚持下去。要牢记“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乃成功之母”。
居里夫人不是万能人,但是她凭坚强的一直和非凡的指挥使人信服。居里夫人不是天生就可以提炼出镭,而是她有抱负,有理想,有决心,不被挫折吓跑,不被镭的危害吓倒,而是勇敢的走自己的路。我想: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正需要这勇于进取的“居里夫人”精神吗?
近日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们不但个个成才,而且团结友爱,感情甚笃。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
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事实上,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于是,玛妮雅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只够她终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谈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自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得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实在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时的那股子劲头,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我只希望这次的“激情”可以持续地长久一些,但愿我能够尽快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毕竟,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儿呢?
也许上面的话题显得有些无病***,但那确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当然,对于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许多幻想。比如说:爱情、婚姻。那么,怎样的爱情和婚姻可称得上是理想和美满的呢?我觉得,居里夫妇的例子给了我最好的回答。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居里先生将自己的学术著作作为定情之物;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溶化在了一起。婚礼议程极其简单,结婚用品除了两辆自行车外,别无他物,而蜜月旅行便是骑车郊游。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何等质朴而动
人的爱情啊!或许在爱情观上人各有志,更何况这样的“天作之和”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们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完美境界的!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想,有了这信仰,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们便又可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气。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君不见今日的学术界里,这类招摇撞骗的假学究何其多也!然而,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说,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
读罢《居里夫人》一书,我已将我的感悟悉数与大家。书中还有一些感悟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那只有一边生活、一边体会了。
《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过程。主人公爱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这里写的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用很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很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最后,选择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人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有钱。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责任。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