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普尔在应该得到拥抱和抚摸的年纪得不到满足,所以自闭,也害怕别人的接触。四岁了还不会说话,所以别人无法了解她思考世界的方式。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可怜的孩子。看着坦普尔为了获得平静而自己做了个机器的时候,我猜测,她的妈妈应该会帮助她克服恐惧,融入人群,这确实是普通人的想法,而影片让人意外。坦普尔自始至终都是个自闭症患者,她甚至为了验证那个机器的合理性而做实验写论文。这看上不合常理,我甚至可以想象这片子在中国拍的话,肯定会被妈妈打着“你不可能一辈子靠机器过活和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啊”的旗号来克服恐惧。这部电影似乎有种在向自己的缺点妥协的味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完满的地方,有些不完满可能会伴随一生,那么要用什么态度对待?影片告诉我们,无法改变那就让他在那儿吧,看看自己的优点,然后尽量地发挥他。坦普尔思维异于常人,这让她在普通人不擅长的领域,获得另一番成就。
影片也没有一味对自己的恐惧妥协,而是将这种恐惧化为意象——门。当坦普尔勇敢地打开一扇又一扇门时,一片又一片新的天地随之而来。所以,这也是一部励志片。面对困境,有时候只要再勇敢一点就能过。当他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又非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当她鼓起勇气走出宛如断头台的自动门时,她只是比平时多了一点勇敢。我们也可以。
坦普尔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也不懂得察言观色。而动物是简单的,所以她喜欢和动物打交道。让人玩味的是,她唯一的同龄朋友是个盲人。盲人当然不需要和她耍心眼。镜头在牛的脸部特写时,看着他们的眼睛,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他们显得很善良,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不说话,这让我怀疑语言的意义。人类社会的语言当然很伟大,但这是不是其实也增多了误解。坦普尔的工作更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她在姨妈家和牛过了一个暑假,让她觉得快乐。她也看过马死在面前。所以很能理解她之后的工作,她趴在过道上模拟牛的感受又根据自己观察世界的特点设计出充满人性的过道。虽然牛一样会被屠宰,但至少让这个过程显得平静。她是真正的爱动物。
按照常人观点,坦普尔绝对是个异类。对待异类,大部分常人如她的室友同学老师也是不理解的。普通人拥有普通的眼界,看到的世界是大致一样,当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群起而攻之。这部影片就结结实实地打了普通人一巴掌。我们该想想:对于那些不一样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他们的想法,更何况,有名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坦普尔在自闭症大会上发言,其中一句让我很有感慨:不管是在家还是学校,举止和规矩都很重要。这句话又打了普通人一巴掌。普通人对待异类,尤其是精神问题的异类,有时候会有一种奇怪的善良:那就是认为他们有病,所以有些不合规矩的举止是正常的。当然不要钻牛角尖说不是说要包容异类吗,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我们要包容的是异于常人的思想,要坚持的则是做人的基本规则。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异于常人的天才爱***人,那我们就不应该包容。
此外,比包容更重要的是爱。坦普尔妈妈对她的爱很伟大。影片没有过多妈妈是如何教会坦普尔说话和遵守基本规矩的,但这个过程必定世间难得。就现实而言,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者都能成为伟大的人,也许就是最普通的自闭者患者,那么,爱显然更重要。
这是一部很丰富的电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易于常人的人,这部电影应该只是个开始,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Temple Grandin,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直到其同名电影成为艾美奖角逐热门才是第一次耳闻。但是在自闭症的世界,这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从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自闭症起,我阅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这其中,Temple Grandin(天宝·葛兰汀绝对是一个醒目的名字。
天宝自幼患有自闭症(autism,这在今天对很多患者来说依然意味着将很难与人正常交流,缺乏言语功能,生活很难自理,终生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离不开24小时的监护。但是天宝居然成长为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发表了200多篇专业论文,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畜牧管理系统设计师之一,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由于天宝在战胜自闭症方面显而易见的成就,她在本职工作外的生活的另一大内容,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参加各种自闭症方面的演讲。中国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都受到天宝经历的鼓舞。
天宝是如何创造了自己人生的奇迹?这个问题已经在戏剧化的影片中得到了一定的解释。我并不想在这里长篇累牍引用她的资料来做进一步说明。观影之后,除了被惊奇、被感动,被激起对战胜困难的热情之外,我想的更多的却是,生而“正常”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更是不幸的。比如那些具有情感障碍、不善表达、过度敏感却囿于“正常”而不被体谅和理解的人们。他们的一生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挣扎,对自己的认识抹上了太多“客观”的影响。也许这样说有点可笑,任何自闭症患者的人生都是充满艰辛的,正常人有什么资格去和他们比较苦难呢?
作为一个自闭症患者,天宝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相信自己、不轻言放弃的母亲,一个无私提供援助、真正关心她感受的姑姑,她还遇到了一个用爱心和知识为她引路的老师,这是每个孩子所能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而正是这一切让天宝在崎岖的人生路上始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并不比别人差!("Different,but not less."——做天宝,可以不一样,不一样是必须的。
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我们,因为正常,我们作对的每件小事不会被肯定和重视。我们只有奋力在庞大的正常人群中往上游,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总是有天分更好的人出现,越来越发觉自己面对所谓现实无能无力。
对于天宝来说,她不得不接受不被多数人理解的孤独。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得不接受身在人群中的孤独。前一刻还在云霄飘飘然,下一刻又发觉自己无比孤独,和其他人有着深刻的不同。
要接受“不一样”,对于很多正常人来说,也许穷尽一生都无法做到。
像自闭症患儿一样,我们可能在不同的方面有着超出其他人的敏感度,对于外界环境的耐受能力不尽相同。然而理解和体谅每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于是我们选择排斥他人的“怪异”,选择隐藏自己的“特殊”。自闭症患者没有如此高的自觉度,他们不会隐藏,而是完全将自己的笨拙不适应暴露在别人的注视下。脆弱,然而也迫使人们去习惯,迫使人们去理解。即使总是会引起别人的不适,但环境在适应他们,社会在为他们而改变。
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只有不断去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特殊,失去了自己的敏感,失去了曾经能够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东西的那种能力。于是,我们适应了那些曾经感觉到怪异、不自然和虚伪的成人世界的一切行为(很多不能不说是极不正常!,于是我们“成熟了”,更加social 了,惬意地成为这个星球上互相虎视眈眈的人群中的一份子,再也不分彼此。
如果说相对于天宝这样的自闭症患者需要面对的问题,生而“正常”的我们是弥足幸运的,为何我们——自认为有权利判断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的我们,却没有更多底气面对那些要改变我们的粗暴外力?面对旁人的嘲笑、医生的判断、学校和社会的那些世俗智慧,天宝的亲人却坚信她应该接受正常的教育,心不虚气不短地耐心告诉每一个人:“她只是不同,但并不比你们差。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一个信念。一个简单无害而且无比真实的信念。这个信念使天宝成为今日的天宝,这个信念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天宝的天空依然残缺,正如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那样,但她勇敢地做了自己的选择,她走进了那一扇门。
电影《自闭历程》是一部十分精彩的传记电影,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美国知名动物学家的真实经历,从自闭症儿童到畜牧学天才,其熠熠生辉不放弃的故事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励志传奇。这部作品是由知名导演杰克逊倾情执导,其豆瓣评分高达8.9分,并荣获了多项大奖。
主人公 坦普葛兰汀 从小就被诊断为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其母亲在抚养过程中,遭遇过很多的挫折。由于不擅长与人交际,极为暴躁,所以女主角葛兰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然而一次偶然发现,畜牧学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她的导师还有家人用遵遵教诲和耐心,成就了她美丽的人生逆袭。
这部作品的人物关系十分的简单,作为一部传统的美式传记佳作,其叙事风格简单明了,更为贴合现实的演绎了自闭症人群的成长与坎坷。导演用多角度的方式呈现了自闭症儿童天赋的一面,这种积极的引导也呼吁着人们更加了解这个群体,用爱心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这电影有很多细节很容易打动人。在temple做毕业演讲的时候,感动的我差点儿哭了。一个自闭症患者能一点一点的从自我,和别人的帮助那里走出来,再去帮助自己和别人和世界真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情操。她说的很好,我们不需要那么残暴,我们应该对它们给予尊重。我们就应该对任何事物都给予尊重。
《自闭历程》是英国导演杰克逊的代表作,也是受到广泛好评的一部电影,故事讲述的.就是自闭症患者女孩坦普的一生,坦普懂事后,发现自己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耍,不喜欢交朋友,在这个年纪,几乎所有人都想交更多的朋友,只有坦普静静独处,甚至不喜欢说话,完全自闭。
着急的父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母亲才知道,原来坦普已经换上了自闭症,而这种心理疾病并不是吃药动手术就能治好的,医生告诉母亲,坦普需要爱来拯救,虽然母亲是哈弗大学的高材生,对于女儿坦普的病却束手无策,虽然母亲已经无微不至,但是坦普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母亲索性把坦普送到寄宿学校,希望能有惊喜的回应。
于是坦普遇到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恩师,物理学家卡洛克,卡洛克博士发现坦普虽然有着自闭症,但是对科学很有天赋,别说同龄孩子,就是长大的成年人也不及坦普,随着博士的鼓励,坦普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虽然坦普没有治好自闭症,但是也许给她留下了很快乐的回忆,毕业后的坦普不愿意继续学业,去了亲戚家的农场。
为了让角色更加的符合现实,女演员克莱尔丹尼斯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身份之中,她不断地去摸索情绪,性格,所以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角色上的戏剧化冲突,她的一言一行,反映,都表达了自闭患者的内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该电影以正面的形象演绎了主人公一生的成长,较为弱化了其人物上的歇斯底里。此种方式深刻表达了他们与常人之间的距离,也唤醒了人们不在有对于他们的偏见。
每一个人都是被老天眷顾的孩子,身上的优点与天赋都是自己可贵的标记。这部电影作品用暖人心弦的主题,增进了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爱,它励志的形式给予了绝境之中人们对于人生的期盼,或许我们都会逆袭自己的人生,关键就是在于敢不敢面对,然后挑战自己。
这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故事,记录了一位沉浸在自我世界中、被人们称为患有自闭症的学者的心路历程。片中,坦普尔在应该得到拥抱和抚摸的年纪得不到满足,所以自闭,也害怕别人的接触。四岁了还不会说话,所以别人无法了解她思考世界的方式。坦普尔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也不懂得察言观色。而动物是简单的,所以她喜欢和动物打交道。当然,就算困在自我深渊里的他也有一位可以分享喜怒的同龄朋友,那就是坦普尔的盲人室友。
自闭症患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视秩序和熟悉为自己的生命,任何的陌生或无序都会另他们恐惧不安。而他们的内心也是紧锁的,和外界没有交流和沟通,他们不理解其他人,也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作为一名自闭患者,坦普尔同样拥有母亲的关爱不弃、姑姑的宽容理解、中学老师的点播式教导。
在自闭症的阴影下,坦普尔渐渐地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母亲坚持要把她送入大学学习。在开学之前,坦普到姑姑的牧场去玩,在那里,坦普看到了人类对牲畜的残酷行为,她对牲畜特别是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坦普尔的工作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她也看过马死在面前。所以很能理解她之后的工作,她趴在过道上模拟牛的感受又根据自己观察世界的特点设计出充满人性的过道。虽然牛一样会被屠宰,但至少让这个过程显得平静。她是真正的爱动物。
片中坦普尔通过自制的木夹板来体味被裹胁的抱住,几乎成为一种平定情绪的必需品,天宝的母亲每每因天宝的拒抱而神伤,当在中学老师的葬礼上,提前离开的天宝在临出门的一刻,克服着自已的不适给母亲一个浅短的抱,也许是第一次与母亲拥抱,让母亲几乎呆住,接着是巨大的欣慰—久违了的一抱啊!象冰封的湖面在春潮中轻裂开来。身体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依恋依赖关爱宠爱,往往通过不自觉的肢体动作几乎是无意识的流露出来。坦普尔妈妈对她的爱很伟大。影片没有过多妈妈是如何教会坦普尔说话和遵守基本规矩的,但这个过程必定世间难得。就现实而言,并不是所有自闭症患者都能成为伟大的人,也许就是最普通的自闭者患者,那么,爱显然更重要。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需要打开的那扇门,每当我们走到横在我们前面的墙壁时,打开了那扇门,就会有更多的自由。但穿过那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又总是那么困难。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带给我们的启示,即使自己已经痛苦不堪,去改变依然很困难!改变总是意味着未知、担忧、风险和危险;同时意味着新奇、惊喜、成长和自由。看着这个得了自闭症的女孩,突然想到了我们“正常人”。在一定意义上,自闭症只不过是我们普通人的极端状态,我们都是不同程度的“自闭者”。因为我们也是非常依赖秩序和渴望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而对陌生和变化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和恐惧,安于现状和循规蹈矩也是我们的常态。
坦普尔在应该得到拥抱和抚摸的年纪得不到满足,所以自闭,也害怕别人的接触。四岁了还不会说话,所以别人无法了解她思考世界的方式。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可怜的孩子。看着坦普尔为了获得平静而自己做了个机器的时候,我猜测,她的妈妈应该会帮助她克服恐惧,融入人群,这确实是普通人的想法,而影片让人意外。坦普尔自始至终都是个自闭症患者,她甚至为了验证那个机器的合理性而做实验写论文。这看上不合常理,我甚至可以想象这片子在中国拍的话,肯定会被妈妈打着“你不可能一辈子靠机器过活和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啊”的旗号来克服恐惧。这部电影似乎有种在向自己的缺点妥协的味道。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完满的地方,有些不完满可能会伴随一生,那么要用什么态度对待?影片告诉我们,无法改变那就让他在那儿吧,看看自己的优点,然后尽量地发挥他。坦普尔思维异于常人,这让她在普通人不擅长的领域,获得另一番成就。影片也没有一味对自己的恐惧妥协,而是将这种恐惧化为意象——门。当坦普尔勇敢地打开一扇又一扇门时,一片又一片新的天地随之而来。所以,这也是一部片。面对困境,有时候只要再勇敢一点就能过。当他不敢与陌生人说话又非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当她鼓起勇气走出宛如断头台的自动门时,她只是比平时多了一点勇敢。我们也可以。
坦普尔就是这样,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她的成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She is only different , but not less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亮点。你有,我有,自闭症患者也有。坦普有着与众不同的智慧。我们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充分的利用好它。虽然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大三了,但是对于自己的理想,我们当中还是有很多人很模糊的,这一点,坦普做的比我们好,她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她喜欢科学,尤其喜欢畜牧科学。然而,有理想,有目标之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利用好自己的特长,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的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一如既往的执着于自己的追求,都能坚持不懈的为之付出努力和汗水。坦普尔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的成功让我不能不自觉的反省自己,让我思考自己应该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成功之路。
传记电影《自闭历程》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动物科学家坦普尔.葛兰汀的真实故事,这让我想起了作家杨朔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埋着一团火种,只要善于拨弄,它就会熊熊燃烧。”对于教育者而言,咱们应该如何探寻孩子心灵深处深埋的火种?如何拨弄孩子心中希望的火种?影片已为我们指引了路径----这就是尊重、理解、欣赏每一位学生。
在我看来那些八九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她叫李静,是个长得很乖巧的小女孩,李静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不愿上学,即使硬把她留在校也是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漠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联系其父母,希望从他们那能得到答案。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她从小都是外婆带大,外婆也没什么文化,平日里只管她吃饱,很少与孩子交流,更别说教孩子了,将要上四年级了,父母才把她接到身边。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她经常一人呆在家,也很少与父母交流,加之原本间的感情就很淡薄,环境又陌生,导致她性格孤僻,行为也较散漫。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同学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时间久了,便成为班上的后进生。
班上的孩子都对老师特别热情,经常会围着老师转,我也很习惯在课后把孩子们叫到自己身边,和他们聊聊天,李静同学也在其间,不过在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谈论声中,我看到她总是欲言又止,于是在课间十分钟我常常关注她,请她教教我那些新鲜的玩具怎么玩;问问她这件漂亮的新衣服是谁买的?考考她学懂了吗;对她说老师想听听她的观点,告诉她这几天进步了!今天和同学吵架不应该……告诉她老师想听听她的心里话……在这种轻松的聊天氛围下,及时把握好了教育的契机,自然而然地提出对她的一些要求。与此同时,并把她在校的进步及时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予以表扬。一个学期下来,她愿意主动与同班同学聊天了,偶尔还能听见她爽朗的笑声......
李静同学的转变、电影《自闭历程》的主人公坦普尔.葛兰汀的成长,让我深深认识到,尊重、赞赏、理解在教育实践中对孩子的激励作用。获得他人的赞赏与肯定,达到自我实现,是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以后精神上的一种高级需求。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受到表扬后的行为,要比挨训后的行为更合理、更有效。
教育专家韩凤珍曾说过:“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不是命中注定要做后进生。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团希望的火种。只要我们做到像影片中的导师卡洛克博士那样,一如既往地鼓励、支持、指引我们的孩子们,用尊重、理解、支持去拨弄每一团火种,用欣赏去关爱每一团火种,用《一个也不能少》的师德底线去呵护每一团火种,我相信每一团火种都会熊熊燃烧……
打开一扇扇门,冲破一道道枷锁。
最近,我们观看了一部名为《自闭历程》的电影。这部电影没有请来大牌影星,没有华丽的特效,甚至在电影上映前没有进行大肆宣传。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反思,也给我带来了启示。
影片讲述了一个出生在美国的自闭症患者坦布尔,她对于拥抱极度敏感,同时社交能力极弱。所以她从小就受到了欺负与各种歧视,而唯一关心她的,也只有她的家人与卡洛克博士了。但即使坦布尔遇到了这些种种的麻烦,却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努力去打开一扇扇门,并最终凭借她卓越的洞察能力所发明的一个屠宰场设施设计取得成功。而她却依然尝试更上一步,她发表过上百篇论文,并到各地区演说,尝试去帮助更多的自闭症患者。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个人都对精神疾病一无所知,坦布尔能发展到这种程度确实令人惊讶。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我们跟坦布尔有着多大的区别?我们不也是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在中途中有无数个嘲笑并打击我们的人,而我们大多数最终都选择了放弃。其实我们跟坦布尔没有差别,只不过她一直坚贞不移地走着路并没有因受到别人影响而放弃自己。
但是真的要说到坦布尔为什么会成功,那么这就仅仅只是原因之一。坦布尔是十分幸运的,因为那些帮助她的人都是真心去帮助她的。而她自己的心态也十分重要,她并没有把那些挫折看做是挫折,而是把它看做是打开一扇门之前的历练。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能将她面前的门一扇一扇地打开。
打开一扇扇门,冲破一道道枷锁,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