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片尾曲响起、字幕淡去,我知道十集纪录片已经结束,可那些道不清的情愫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心头,甚至越积越浓,让我渐渐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没有发展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没有任何发展不以生命为代价。
去年刚培训报到那会,单位副总跟我们讲了铁道兵也强调了牺牲,我当时特别不以为然,修路建桥又不是打仗,牺牲了那么多人需要过分歌颂?如今看了《永远的铁道兵》,处在这个阶级再去看他们,在资金不那么充沛、机械设备不那么充足的历史条件下,假如铁道兵不值得钦佩,这份有生命危险的苦差就没人干,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人愿意当铁道兵,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牺牲的是更多人,没有付出代价就不会有成就,铁路对于他们是用生命在修筑,对于付出惨重代价的人是悲哀的,但对于更广的人却是幸福的,铁道兵付出了代价,而我们享受了结果,牺牲的是他们,乘车的是我们,那么多高难度的工程,如果是我处在那个节点,于现在都不敢想象的面对,而他们却能做到每天的物质交换。影片里的一幕幕我不知道如何描述,也许任何评价对于他们都是苍白的、无力的。征服定时炸弹的李云龙彰显了铁道兵的智慧与胆量;登高英雄杨连弟在援朝战争中就那样被炸弹夺去生命;挖隧道出现地陷,战友被陷进,战友去救被陷进,前仆后继的'战友被陷进,他们跳下去的时候难道不知道自己会死吗?烈士墓园里的无名碑让我想将他们放在心底最深处,心中却空空的,仿佛丢了什么,却不是疼痛,而再回想培训报道那会,突然觉得自己特像个傻逼。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1978年7月4日,叶剑英元帅亲笔题词颂扬铁道兵精神。
“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铁道兵在轰炸与不断轰炸的朝鲜中部抢修了一条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战”,为什么他们面前无险阻?因为铁道兵本在战火中成立,因为铁道兵敢为天下先;“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成昆铁路征服了大自然、嫩林铁路开进了深山密林引领人们走进了新时代,为什么他们面前无困难?因为百废待兴的家园还离不开他们,因为要摆脱落后只能卯足了劲。铁道兵用他们的双手构架起了新中国崛起的框架,用年轻的肩膀挺起了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挺近大西北、滦水天上来、军魂永不散,他们让中国铁路成功地越上了世界铁路之巅,在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静坐屏前,与《永远的铁道兵》一起回眸那些历史画卷,对于工程的我们,如今没有那承重的负担,我们更多的是在补课,补工业化的课,如何完善制度降低死亡率丢去那些无奈;如何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当几十年后我们的人生轨迹被翻拍,我希望子孙可以少去那些曲折,就像我们看待上一代人来评价我们,至少他们可以在繁华的旅游途中这样写到:我们的爷爷是如何在大山与沙漠中耐住寂寞、忍受与家人分隔两地的孤独、克服天堑,修建了如此的钢铁长龙!
六十六年前,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铁道兵正式成为独立兵种登上历史舞台。此后,他们活跃在祖国的戈壁荒原、冻土沼泽、蓝海孤岛上,战争时则抢修线路,保障物资命脉和军事要线;和平时便开山架桥,为国家铺架安全便捷的交通线路。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三场大规模战争极大地考验着这支队伍。炮火隆隆,枪林弹雨,他们毫不退缩,坚定地建设、守护着交通线路,为胜利夯实了基础。“当时美军出动了很多战斗机、轰炸机到我军后方破坏铁路、桥梁,他们破坏一次,我们就重修一次,修修补补,绝不耽误物资输送。”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当年战争中铁道兵不屈不饶的坚韧斗志。
承平时期,大自然便是最大的对手。鹰厦线、成昆线、贵昆线等铁道线路,面临着崇山峻岭、河川密布的难题,铁道兵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掀起了铁道建设浪潮,为福建、云南、贵州等偏远省份打造了出省通道,加强了各省的交流联系,推动了物资流通、经济发展。
一九八二年,铁道各师成立工程局,划归铁道部。铁道兵从此成为历史,但铁道兵精神一直传承下来。铁道兵们脱去了军装,但没有卸下那股“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锐气,依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山架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承铁道部队军魂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作为企业精神,鼓励员工发扬铁道兵精神,不畏惧艰难险阻,以坚韧的意志和先进的技术,攻克重重难关,不断争先创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都成为过去,然而,那面飘扬的八一军旗、那首回荡的《铁道兵志在四方》,依旧在那,在所有铁路员工心中。
历史的画面,承载文化,弥足珍贵,一脉相传;惊险的镜头,彰显精神,质朴厚重,敢为人先;鲜为人知的故事,平凡真实,斗志昂扬,触动人心,这是铁道兵的故事。
山高谷深,川大流急,若是欣赏景色,想必是极好的。但山水之上架起铁龙,美景顿时化为险境。虽无心登高望远附风雅,但也不知难而退示懦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
你无法改变潮起潮落,但可以选择乘风破浪。筑路时,冬日单衣,冰水刺骨,仍纵身一跃,咬牙坚持,众志成城,架起桥梁,欢笑时已忘记那冷,那痛。房屋简陋,饮食单一,物质匮乏,看铁道兵,施工之隙,垦荒种粮,自力更生,又听得鼓舞士气的口号震天响,苦为荣,苦为乐,铁道兵斗志昂扬。国家需要,人民期盼,铁道兵甘愿夜以继日,奋勇酣战,多少人累坏身体,却毫无怨言。“为祖国修铁路,越艰苦越幸福”。风雨后是彩虹,艰苦后是幸福。这是铁道兵最为朴实的心愿。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有了联合国列为“人类在20世纪三项伟大杰作之一”的成昆铁路,才有了被称为“一条神奇的天路”的青藏铁路。
万里铁路,纵横全国,畅通无阻;八千战士,魂驻异乡,不可磨灭。舒适地坐着火车时,或远望风景,或遐想目的地,但你是否会记起那些宝贵的生命。铁道兵烈士,一个沉重却又光荣的名字。一座座烈士陵园,一位位可敬可咏的前辈。各族人民,自发扫墓,缅怀烈士。虽时光流逝,但他们质朴的音容相貌永存后辈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顾全局”的铁道兵精神,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远扬。
三十五载铁道兵史,三十年改革奋斗,铁建人时刻警示自己:光辉传统不可丢,昂扬斗志不可灭。忆往昔,单衣、草屋、稀薄饭;看今朝,空调、板房、营养餐。工作条件,相比以前,实为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铁建人知道好条件由苦而来,不可不珍惜。在如此环境下,铁建人筑路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施工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给予铁建人极大的信心,以抓住时代的机遇。精神条件——“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是铁建人勇往直前,继往开来的尖锐武器。
兵不可谓不众,将不可谓不强。铁建人何以“更高,更远,更强”。首在亮“铁道兵精神”之剑,披荆斩棘,凡遇困阻,胆大心细,处置得当。其次以人为本,领导与职工团结一心,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携手共进。后中之重,是以铁建文化养铁建雄师。铮铮铁骨,富有内涵,技术与修养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提高,是当代铁建人的风貌。
永远的铁道兵,不朽的铁道兵精神。铁建人,乘“铁道兵精神”之风,及“国富强,民便利”之志。
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诚如叶元帅所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栉风沐雨,餐风露宿,铁道兵前无困难。”正是铁道兵的这种不怕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外国评论家所说“如果说辽沈战役是小车推出来的胜利,那么,最后的胜利离不开铁路运输线的畅通无阻。”
战争有句叫做“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从长春到锦州一共500公里的铁路需要铁道兵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建设完成,即使是没有***扰的情况下,这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何况敌人的飞机不断地在铁路线的上空飞来飞去,这难不倒铁道兵,为了前线的兄弟们,他们不畏艰险;为了中国的解放,他们生死无惧。
我的家在长春,我知道长春的冬天有多冷,站在外面,手脚冻得感觉又痒又疼,风吹得浑身冰凉。但是铁道兵在更加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我清晰地记得一位老前辈说“那时候就知道累,不知道什么热啊冷啊,一坐下就睡着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铁道兵的苦与累。但是他们觉得不辛苦,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那即是为了新中国。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多,吃得比猪差。”这是很多刚刚毕业的人用来调侃自己生活状态的话。虽然有点儿夸张,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确一直都被灰色心情所笼罩——心里永远是多云转阴。记得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产生的。”铁道兵们累么?累!我们累么?累!但是为了生活哪有人是不累,用一句土话来说:“谁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就算是刮来的,你也得弯下腰去捡,不是么?”铁道兵可以为了理想,不怕苦不怕累。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工作和人生,这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与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快乐。
还记得第一集结束的时候,有人说“全国解放了,我们是不是该喘口气了?”我知道铁道兵们不会歇息,因为还有更多的硬仗要打,有抗美援朝等等战事;今天和平了,但是铁道兵们也不会歇息,祖国交通的建设需要他们,即使他们老去,还会有千千万万的铁道兵来继承他们未完成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因为我们新一代的心中都烙下了铁道兵的精神,我们都是铁道兵。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栉风沐雨,餐风露宿,铁道兵前无困难。
“背上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同志你要问我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听着这首正气高昂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让我仿佛看到了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他们不畏流汗流血,勇往直前老一辈铁道兵们。
我有幸观看了《永远的铁道兵》,让我对铁道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1948年组建的一只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到1954年铁道兵军团正式成立,再到1984年兵改工至今已过去66年,这是一只从战火中诞生并壮大的队伍,他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解放后的建设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铁道兵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毅力是我们当今铁建人继续传承的法宝,身为铁建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老一辈人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薪火相传,军魂永驻,他们脱掉军装依然是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只劲旅,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新一代的铁建人。
影片中有着“登高英雄”称号的杨连弟,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创下单面脚手架,攀上45米高的桥墩,并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清除桥墩混凝土26立方米,在铁道兵里像杨连弟的英雄模范人物很多,他们心里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勇于精神,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和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到京九铁路、南昆铁路、再到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创下一个有一个的惊人之举。
我身边的铁道兵最年轻的现在也已五十多岁了,每当他们讲起年轻时,还穿着军装时,表情透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当时他们生活各方面条件与现在是无法相比,在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的施工时,各方面条件非常差,隧道每掘进123米,就有一名烈士倒下,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他们传承了铁道兵传下来的精神力量,崇高美德,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作为新一代铁建人,老一代人给我们创造出了如此好的条件,我们将义无反顾接起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发扬和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为早日实现铁建梦贡献自身力量。
参加工作进入铁路建设队伍,接触了很多老一辈铁道兵。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