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里真热闹啊!有的小朋友在吃零食,有的在做游戏;大人们则有点在交谈,还有的自己在玩手机。两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博物馆门前。一下车,我立马坐到大炮上面拍了一张照片,顿时感到自己也变得威武了许多。
来到博物馆二楼,一行字顿时吸引了我的目光――“活字印刷版”,在它对面竟然还有一个“指南针”,那一刻我不禁感叹起古人的聪明才智了。到了三楼,整个大厅里陈列的全部都是“红旗渠”的照片,透过这些相片我看到了当时人们无比艰辛的生活劳动场面,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建成了“人工天河”。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第二站――小宋城。一下车,就迎来了一段异域风情的印度舞和一曲婀娜多姿的泰国孔雀舞。走进美食城,里面各种美食应有尽有,来这里品尝美食的人们排起了长龙,这场面还真是人山人海,太壮观了!就在我被香味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的时候,忽然被眼前的一个小店吓得汗毛都竖了起来。只见里面摆了好多的“串串香”。好多种小动物串在棍子上面,有蜈蚣、蝎子、海马、海狗……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昆虫宴”,真是吓死个人哩!听说,开封最有名的小吃是“灌汤包”,不品尝一下,怎么对得起我们大老远地跑过来一趟呢!
最后,我们来到了极地海洋馆,观看了海豚、海狮的表演,又看了吃人鱼、白鲸、蜥蜴、蛇、还有可爱的`吃奶鱼。我最喜欢的是美人鱼的表演,它们是大姐姐穿着美人鱼的服装扮的,一共三条美人鱼,一条粉色的,一条蓝色的,还有一条红色的,在波光粼粼的水中自在地游来游去。时而漂浮出水面,时而深入水底,时而翻腾嬉戏……好不快活呀!
啊!好开心的一天啊!不仅大饱口福、眼福,而且还增长了见识。和妈妈一起出去游玩,真开心,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了点哦!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能够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梦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梦想而执著。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我的未来。路上,一向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梦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梦想而困惑。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所以,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此刻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我的梦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我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我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理解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我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应对。
读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明白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我。
早上,我出门寄信。
一封普普通通的信:署名,日期,还有邮票。谁也不会知道,这封信的寄处与收处是一个地方,我想除了我自己。嘈杂的'大街,车水马龙,一直地伫立让我想起小时侯的事……马路上,看到邮箱,问是什么?竟理解为:帮别人存储信息的工具,等接受人来了,再传输给他。多么天真的想法!
但我现在却不会再有了,脑中全是“T是一架天平,一边是努力,一边是成绩,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等量的收获。”完全被禁锢!但我又不得不付出,我必须这样!清风吹醒了我的头脑!望望天,才发现树又抽出了嫩牙。嫩嫩的,绿绿的,怪可爱的!突然觉得她们像刚出生的娃娃,在枝头舞蹈歌唱,但到了夏天,却那么冷静,是无风罢了,只是一丝不差地挺在那里。难道树叶也会成熟?就像人一样。哦,不能再浪费时间了!擤一下鼻涕,却发现信还在手中,不由自主地骂自己糊涂。轻轻地,又将信投进去。却不知来了一阵风,信就像光滑的鱼儿,从我手中滑出,漂向街心,最后轻轻地落在了斑马线上。一辆汽车疾驶而过……
半楞的我还站在邮筒前,看着信一次一次被碾过,碾过……回到家,父母问我干什么去了。我平静地回答:“我寄信去了,我把它寄给了马路。”
闲暇之余,我流连于书店里。漫步在书的海洋中,品味着书的“味道”,欣赏着书中的“美景”。突然,一个新鲜的题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想:十八岁,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能够出门远行了。每一个未成年人都会眼红走出家门的人,正因他们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和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地发挥自我,实现伟大的梦想和抱负。远行对于每一个稚嫩的生命来说都是愉快而充满新鲜感的……我对这本书来了兴趣,于是把它细细品味。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其中一篇精华作品是作家余华所创作出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它让我从中品尝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味道。作者用鲁迅式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经历,撕开了世界表层的面纱,撕开了一切虚伪、愚昧、暴力、黑暗,将它们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在父亲的安排下,十八岁时独自出门寻找“旅店”,可父亲却没有给“我”任何指导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张白纸的心理状态下踏上了远行之路……
“我”本怀着无比兴奋的情绪,“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可是,“我”寻找“旅店”的过程却是挫折重重,让“我”吃尽了苦头:“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馆,好不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自以为有朋友在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可他却在苹果被人抢夺完时离“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背包也抢走了……最让人难过的是,本该淳朴的农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却变成了野蛮的“强盗”。这都是社会的黑暗“给予”的。它把农民的淳朴、孩子的天真善良统统都给“掠***”掉了。挫折最终让“我”明白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好处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深,有所省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过去看看吧”这句话。的确,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坏,沿途的风景是否合意,仅有我们走过去看看才明白。
走过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铺满了钉子,一刺就痛,可是仅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长成参天大树。
寻找“旅店”的过程就是寻找正确的人生目标的过程,它像一把双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狱”——幼稚。仅有用“成熟精灵”打败“幼稚妖怪”,我们才能完成“成人仪式”,变得勇敢、独立。
十八岁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勇”,我们就能跨进成熟的门槛,跨越十八岁,向幼稚SayNo!
都说“初二回娘家”,这不我和爸爸妈妈每年都是大年初二去姥姥家拜年。
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准备出发了。我们首先在超市买了些给姥姥家的年礼,这可都是精心挑选的,然后就开车向姥姥家走去。
到了姥姥家才热闹呢,哥哥、姨妈都来了,舅舅、舅妈和弟弟也都在家,一共加起来得十几口人。这时,姥姥为了招我们高兴,拿出了“小孩们的最爱”——红包,然后接一个接一个地发。红包发完了,大人、孩子们都开心得不得了。别急,还有更精彩的呢。每年,姥姥、姥爷都为了逗我们开心,让舅舅去换一沓嘎嘣脆的一元钱的新票,我们每个人说一句新年祝福的话,就给一张。今年也不例外,不过新票的面值可大大提高,而且数量也多了:一元钱、五元钱、还有第四套的一元钱。我可是“财迷”,而且是专门收集旧版钱票的“财迷”,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大好机会,发钱的时候眼都直了。先是弟弟小雄,他可聪明了,嘴里不停地说着“奶奶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一边磕着头,姥姥就一张一张地发。“好了,好了,该哥哥了。”姥姥准备转移目标,哥哥也好像把头脑里所有的词语都绞尽脑汁地说出来,可是还不够,就向我询问,我给他提醒了几个,可是我的脑瓜毕竟也不是“大辞海”,怎么想得出这么多来?姥姥正好也借此机会把好运转到我的头上,“姥姥祝您新年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天天开心……”不一会儿,我的“词典”也翻完了,只好说:“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不过我还有借口:“呵呵,我也被小雄传染了!”这回我们可“发大财”了,姥姥发完姥爷发,而且都说今年多搜集些“好听”的话,准备好明年的词语。“好了,明年再接着发。”这是姥爷手里没钱了,可小雄还没个够,说:“爷爷,发完一块的又该发大红票了吧?”我们都笑了,“什么呀!明年再说吧!”“什么?明天接着发?好!明天接着发。”“明天接着发?明年再说吧!”接着又是一阵捧腹大笑。
然后我们又串了好几家,个个都收到了压岁钱,可是最吃亏的就是大人们:“我们要是不给别人,人家会给你们吗!”“那可不一定……”几个小皮蛋滑稽地说。
今天收获真不小,收礼只收压岁钱。谁说小孩不如大人?不干活,一天的压岁钱就比他们一天的工资多呢!
“过大年,响鞭炮,穿新衣,戴花帽……”我一边念着歌谣,一边跟着爸爸去拜年。
我们几个孩子向长辈问好,说。爸爸还给奶奶、叔叔他们买了好多礼物。最开心的还是我们孩子了,因为,我们半天的功夫就“挣”了好几百,大家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茶几上应有尽有:大豆、花生、瓜子、苹果、香蕉、桔子、糖果、饼干、蛋糕。我们坐在沙发上边吃边聊。大人们谈论工作、畅想未来,小孩子们做着游戏,说着梦想。
时间过的真快,到中午了,奶奶也已经把饭做好了,有红烧排骨、清蒸大虾、干炸黄花鱼……看得我都快流口水了。上了桌,男人们喝白酒,女人们喝红酒,小孩们喝饮料。斟酒声、碰杯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幸福的歌儿……
多么和谐的一个家庭啊!
《十八岁出门远行》里收藏了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父亲的雪》。
《父亲的雪》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发生在一个寒冷的严冬。主角“我”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所以跟着二娘和巴巴生活。二娘本身就有了许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几张嘴,所以“我”的肚子总唱着空城计。最终,“我”有机会去看看加到另一个村子的母亲,可是“我”明显地发现,母亲已经把自我列为了“不属于自家人”、“与自我无关”的列表。唯有自我的新爸爸对自我客气一些。但这并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么改变。“我”从不把新爸爸放在眼里。那时的村庄正下着大雪,母亲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却被我一口否决。到了家中,我决定忘记母亲,忘记新爸爸,忘记那个家。
很多年过去了,我渐渐从一个倔强的女孩长大成一个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当初母亲狠心送我走的意图,也慢慢明白母亲很爱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颗很爱很爱我的新爸爸。当时“我”拒绝他送我走以后,他就悄悄地跟着我,在身后帮我驱赶野兽,新爸爸的肺一向不好,经过那场大雪以后,还落下了病。至此以后,新爸爸一向挂念着我,对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说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样样?”这种感情,比血浓于血的亲情更珍贵。
“父亲”的爱,是如此无言,“父亲”的念,是如此绵延。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马路上,我像是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余华除了《活着》之外最吸引我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的远行经历。先是苦苦寻找旅店,但却一无所获,然后出现的汽车让他获得了暂时的舒适……
这篇文章情节虽然简单,但展示的冷漠的、难以把握的世界则令我们惊疑、惶惑。十八岁的“我”,刚成年,不知现实世界的冷漠。到了外面,“我”可谓是吃尽了苦头。找不到旅馆、好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山民们哄抢车上苹果等。一系列的事,让“我”经历了磨难与考验。
当离开亲人,父母的庇护。我们要勇敢的去应对,去迎接,那些不可避免的磨难与考验。当我们已战胜这些考验,我们就真正成长了。
余华这个作家的这篇文章的手法,像是鲁迅的写作手法。都是以幽默的形式来表达一些在人世间的道理与事情。这个黑暗,虚伪,愚昧的世界被他们两个毫无保留的展示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影响。我觉得要经历过一切磨难,我们人才能坚韧不拔,才会长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