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法国大革命写进作文(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历史小作文)

将法国大革命写进作文(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历史小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2-27 20:45:59
将法国大革命写进作文(九年级上册法国大革命历史小作文)

将法国大革命写进作文【一】

我并非不爱国,并非崇洋媚外,只是喜欢上了只属于巴黎的那种“浪漫”。

巴黎的浪漫随处可见,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个角落,且不说巴黎坐标—埃菲尔铁塔是如何的浪漫而高耸,且不说万宝之宫—卢浮宫是如何浪漫与奢华,且不说罗丹的《思想者》是如何的浪漫又豪爽,单说拜谒拉雪兹公墓,这里的浪漫是来源于独自躺在冰冷石棺里,与天地共生存的100多万灵魂。

真正的英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伟大的人。拜谒拉雪兹公墓里的灵魂,都是英雄!作废巴尔扎克,莫里哀,诗人但丁,作曲家肖邦的心脏也留在了这里,留在了他的故土,这些人,或以文字,或以画笔,或以有没得音符,从不同方面塑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浪漫巴黎,因而,他们的灵魂是浪漫的,没有任何修饰,朴素无华,但却又是色彩斑斓的,灿烂的激情夹杂着对艺术、对文化的渴望与追求,一切理想都不会随内体的腐蚀而消逝,会留于何处?留于世人心中,留于艺术的顶峰。

若要说巴黎人的礼节,那也是一种浪漫,这种浪漫来源于一种尊重,一种享受。曾听一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学生说过,中国的浪漫是因为女子笑不露齿,男子谈吐优雅。是一种婉转、朦胧的浪漫。难道十九世纪的法国不必中国浪漫吗?那时美酒配佳肴,烛光摇曳搭上音乐飘扬,绅士淑女在餐桌上是平等的,慢慢地吃,天南地北地谈,享受“吃”这一门艺术,这是一种浪漫的气氛,委婉、含蓄,弥漫在餐桌上,弥漫在塞纳河畔,弥漫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在每一声“BONJOUR”ZHOGN。

巴黎的浪漫是不能用语文完全表述得清的,就像徐志摩说的那样“到过巴黎就一定不会在稀罕天堂。”巴黎的浪漫不仅来源于这里的历史感,这里的名胜古迹,还来源于每个角落都暗涌的罗曼蒂克,来源于上一代“流浪人”在这里留下的感伤气息,来源于街头的各种雕塑展现着城市的灵魂……

对于巴黎的情愫,有太多词可以形容,但一语敝之:巴黎,我的最爱。

将法国大革命写进作文【二】

从卢森堡出发,坐了五六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到了我的梦想天堂――巴黎。我实在太兴奋了!太阳也跟我一样兴奋,因为,它10点钟才下山。

第二天,我们先来到巴黎圣母院,它的大门和门边上的两座钟楼,像个巨大的字母“H”。门前广场上人山人海,连拍照都要排队。听导游说,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被拍成电影后,巴黎圣母院就成了全世界人都熟知的名胜。我想,虽然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已经不在了,但是每一个来到巴黎圣母院的游客,都会永远记住他很善良的心。

沿着美丽的塞纳河,我们来到了欧洲最高的塔――埃菲尔铁塔,那里的人更是密密麻麻,多得象搬家的蚂蚁。我们随着人流,乘着电梯登上了雄伟的埃菲尔铁塔。站在塔上,我们都激动不已,环顾着四周,整个巴黎市尽收眼底,弯弯曲曲的塞纳河,象仙女的飘带一样美丽。埃菲尔铁塔在1889年建成的,距今已经100多年了,是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建造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也是巴黎的象征。可是谁能想到,它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的,当时有许多著名的作家、音乐家、画家、雕塑家都强烈抗议修建埃菲尔铁塔,说它是个“黑色大的烟囱”。可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埃菲尔铁塔难看!

午休以后,我们坐车来到卢浮宫参观。在卢浮宫里,保存着许许多多世界珍宝,其中最有名的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据说,它可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油画,所以油画用很厚的防弹玻璃装起来,周围还有两三名保安人员,不让参观的人群靠近也不让人拍照片。我也钻进了人群,欣赏着她的神秘微笑。整个展厅里还悬挂着许多巨大的油画,有的甚至比我家的墙壁还要宽大,我真佩服那些画家,这么大的画他要画多久呢?在另一个展厅里,我们又找到了断臂维纳斯的雕像,这里也有保安在维持秩序,但参观的人们却可以自由地拍照留念。我有些怀疑这座雕像会不会是赝品呢?出了卢浮宫,在玻璃金字塔的前方是小凯旋门,小凯旋门的顶上有许多美丽的雕花,其中一朵非常奇怪,我仔细一看,哈哈,太有趣了,原来在花的周围有6个燕子窝,其中一个窝里还有一只小燕子在唧唧叫呢!我连忙举起了照相机把它们拍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参观凡尔赛宫。凡尔赛宫里金壁辉煌,到处都有金灿灿的烛台、吊灯、壁炉、家具,还有许多巨大的油画和雕像,可以看出国王和王后的生活很奢侈。在宫殿后面,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后花园,里面有许多喷泉和雕塑,最有名的是太阳神阿波罗喷泉。但有点遗憾的是时间来不及了,导游叫大家集合了,我们只一尊雕像。我想:将来我还会再来巴黎,再来凡尔赛宫欣赏这座著名的巨大花园的。

下午,我们来到了凯旋门,在它的墙上刻有随拿破仑出征的300多名将军的名字,其中有许多画着横线的名字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将军。凯旋门的下面有一座无名烈士墓,上面点着一盏长明灯。有12条大街通向凯旋门,其中最有名的是香谢丽舍大街。我们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巴黎,去了比利时。

将法国大革命写进作文【三】

如果我能去一个新国度,那我会选择只身漫步于巴黎。

——题记

巴黎,是一座带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城市,特别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闻名遐迩。这种镂空式结构的建筑在世界独出一帜。我喜爱晚上站在埃菲尔铁塔的最高处,眺望整个巴黎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还有贯穿巴黎的塞纳河。晚上微凉的清风徐徐拂过脸庞,如同少女般纤细又温柔的手,小心般呵护着。还有一闪一闪的星星悬挂在浩瀚天空,站在铁塔,仿佛一伸手便能将那一颗颗璀璨的宝石摘下。再听着轮船缓缓驶过塞纳河的鸣笛声,绷紧的心弦顿时放松许多。在铁塔下,还有一座铁塔建造者的塑像——埃菲尔。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建筑师!他不管反对者和群众的斥责声,自己倾尽毕生的心血,在巴黎铸造了永不朽的传奇!他的勇敢和毅力使我深深感动。

当然,巴黎不止是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还有在埃菲尔铁塔旁的`塞纳河。我喜欢漫步游览。在晚上,泛着微光的湖水,微波粼粼,随着风荡起一圈圈涟漪。河岸边那一间间小商铺摆放着的商品玲琅满目,走进一家商店,你不仅会被那一件件商品所吸引,而且会被巴黎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所深深打动。巴黎人从来都是热情好客的。或许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那不怎么流利的英语为你讲述那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会让你久久不能离去。

谢绝了巴黎人的热情,我又继续了我的旅行。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巴黎圣母院,眼前的这座带有哥特式的建筑也让人难以忘怀。思绪仿佛回到了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我想到了书中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的故事,我觉得善良和丑陋并不矛盾,一个丑陋的人也会有一颗纯洁和善良的心。

旅行中有太多的感动和回忆,我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在朝前不停的走着和感受着。不会觉得累,因为故事太美好,风景太留恋,疲惫也在旅途中忘得一干二净。当然我一直在想象着这座美丽动人的城市,想象是一直都不会停止的,我想这段旅程仍将继续。

如果,我能去一个新国度,那么它,就是巴黎了。

将法国大革命写进作文【四】

法国,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巴黎,文化、艺术之都,让每一个喜爱历史的人都流连忘返。法国是我很喜欢的国家之一,三次法国之行,法国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浪漫、开朗、大方、热情,颇具亲切感。

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三个共和国。激烈而反复多次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

编者拿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作了比较: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英国是1485年,法国是1589年;开始进行由专制走向民主的社会变革,英国是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是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相对于两个100年的时间差而言,影响两国更大的变革方式的不同:在法国经历着百年动荡的时刻,以和平方式完成社会变革的老对手英国已经在进行一场工业的革命。在这一轮的国家竞争中,法国遗憾地错失了时机,不得不始终居于“第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同样是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两者也相差了100年,如果中国政府能认真、耐心地学习其他强国的崛起之路,吸引他们的教训,强国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法国在17-18世纪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给世界留下了一部部经典之作。其中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伏尔泰的《哲学通讯》、《牛顿哲学原理》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即三权分立方式保障公民权利说;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

将法国大革命写进作文【五】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