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从杨女士一家出来后,了却了一桩心愿。虽说身体是支撑不了多久了,但心情还是十分喜悦的。
老王僵硬地走下楼去,——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膝盖都不能弯曲了,只能直着脚一“踏”一“踏”地下了楼。
楼梯阶数并不多,可对老王来说却是如此的漫长。当走到低一级台阶时,老王的脚突然被勾了一下,老王一个趔趄,连忙抓住边上的扶手,才勉强稳住了身子。
他开始使劲地咳嗽,咳了好长一段时间,咳嗽才渐渐停止,而中途中,不断有人来往,看见他在楼梯中不停咳嗽,却只是冷冷地瞥上一眼,而后匆匆地离开了。
等到咳嗽停止后,已经过了几分钟了,老王的脸色变得更加惨白,原本瘦削的身子似乎更加虚弱了。老王使劲地站起身子,全身无力,还得借助扶梯的支力,才摇摇晃晃地直立起来,继续往下走。
等走到自己家里时,已经临近傍晚了。老王推开家门,家中一片破败之景,仅有一张破旧的床和一张一碰就“嘎吱嘎吱”响个不停的桌子。
老王缓缓地坐在椅子上,可那椅子的寿命似乎到了尽头似的,突然全身散了架,“轰”的一声,整张椅子瞬间变成了一堆烂木。
老王吓了了一大跳,望着那张完全变了形的椅子,叹了一口气,又咳了几声,走到床边,他不能坐,只能倚靠在床沿,费力地将两只脚平挪到床上,倒了下去。
老王躺在床上,思绪万千:真不知自己这副身子能撑得了多长时间?唉,罢了,听天由命吧!
睡到半夜时,老王突然觉得心口有点闷,想要起身倒杯水喝,他手用力地支着床沿起身,穿上鞋子,又开始咳嗽,全身力量仿佛被抽空了般,随即又重重地倒在了床上,床发出了“咚”的一声闷响。
老王捂着自己的胸口,还是死命地咳嗽,嘴角竟缓缓流出了鲜血。
顿时,老王已经明白自己离大限之期不远了,一手捂着胸平躺在床上,眼睛认命般闭上了眼睛,平静地等待死神的到来。胸口的起伏弧度越来越低,终于,老王眼前的景象逐渐变得模糊,脑海中一片空白,终是闭上了那结满了一层翳的双眼。
人们发现老王的.尸体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但人们也没多大在意,只是按照他家乡回民的习俗,将他全身裹上白布,埋在某个沟里。
有时,人们还会惋叹这个苦命善良老人的一生,或许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将他遗忘了吧?有关老王的所有事迹,都会随着时间的摩挲而过,一并随着时间的尘土随风飘散了……
老王鼓足气,把蜡烛吹灭了,飘出一缕青烟。
他把薄薄的被子掀开,坐在破旧的木床上,把两条老腿缓缓地伸进被窝,躺了下来,靠着书报枕头,轻轻地合上眼皮。蚊子在屋子里没头绪地乱飞着,翅膀快速地扇动着发出“嗡嗡嗡”的声音。一只胆大的蚊子在老王耳朵边飞着老王烦躁地用手在耳朵边挥着,想把蚊子赶走。可它偏偏赖在这,不走了,老王干脆从床上爬了起来,借着微弱的月光,伸出手试图解决蚊子的性命。那蚊子却灵活地避开了老王的手。无奈,老王罢休了,又回到了床上,闭目养神,门外的树叶沙沙响,老王的脸上凉丝丝的,蚊子似乎也不来打扰他了,老王安然地把头往左一转,睡着了。半夜,屋子外面黑黑的一片,没有一点光亮,简直伸手不见五指,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把熟睡的老王吵醒了。蚊子也更猖狂了,没头似的在他脑袋旁飞着,老王皱紧了眉头,深吸了口气,很不舒畅,屋子里闷热得不得了。老王的额头上冒出了汗珠。门外的雨越来越大,老王干脆从床上坐了起来,才觉得舒服了一些。
可雨似乎还不想停下。
杨绛先生的作品,语言平和冲淡却字字含情。《老王》更是一篇足以体现她“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
《老王》创作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被悲苦不幸却善良真诚的老王深深打动。“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就用这样水波不兴的语言徐徐道来。“我常坐”,起笔就与下文“乘客不愿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闲话中”也就向我们介绍出老王的基本状况。作者以非常集中的笔墨刻画老王的“苦”。一是伶仃孤苦,“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二是谋生难,一只眼瞎,好眼也有病,别人先前“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也不是无端猜疑,“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半面肿胀、又青又紫”,但还有人嘲笑、“大约年轻时不老实”;“我”却让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而且猜测老王眼瞎是因为“更深的不幸”。这段叙述看起来平平淡淡,有些幽默和调侃的味道,其实却蕴含鲜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对老王的同情、关怀,为下文老王知恩图报作铺垫,更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对以践踏弱者为乐的世风的厌恶和批判。接着作者介绍老王住所的荒破,再写其困窘。
“我们从五七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谋生更加艰难,“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他才“可以凑合”维持生活。“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仿佛这样,“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作者用幽默诙谐的叙述写来,粗读令人忍俊不禁,再读却不觉倍感心酸,仿佛看到了老王脸上满足的笑容,更看到文字背后杨绛微笑的面颊上一双盈盈的.泪眼。老王身患重病,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苦得不成人样的老王,还要挣扎着来到 “我”家,作者着意刻画了他临终前的样子:瘦、僵。“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是总写,用“直僵僵”活画出老王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样子,“镶嵌”更是用得特别,传神地刻画出老王清瘦、单薄、僵直,没有一丝活气。“直僵僵”在全文出现了3次,他像一具“僵尸”,“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直”字写他僵直、艰难的动作,两手却都拿着东西——瓶子里竟是香油,包裹里竟是鸡蛋,如此珍贵、易碎的东西!老王这一路该是如何走来?巨大的悲剧感压在读者心头,终于催人泪下。
身体没病时,生活尚只能“凑合”,几月不出车,老王的境况之苦无法可想。但就这样穷困不堪,病魔缠身,他却省出来香油、鸡蛋;就这样直僵僵,羸弱不堪,他却硬撑着亲自送来香油、鸡蛋,如此之苦,更见其善!作者还通过回忆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肯收钱等生活片段再现老王的老实厚道、知恩图报。临终前送香油、鸡蛋不收钱,他是要最后一次感谢杨先生一家对他的同情、关爱、照顾和尊重。如此之善却如此之苦,更突出其“不幸”!作者在结尾写道“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自己在老王生前不曾真正了解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没能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他改善处境,改变不幸而惭愧不安。“文革”爆发后,杨绛一家受尽了屈辱和蹂躏,夫妇先是被迫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来女婿德一含冤自***,全家被迫离家逃走……忆及那些“含泪”的往事,杨绛却淡淡地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想起的却是“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怎能不感叹、敬重于杨先生那种豁达忘我、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林筱芳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中评价说,杨绛的文学语言“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此言真是一语中的。
“吱嘎。”我有气无力地把三轮车靠在落魄的门外。
“哐当”我一惊铁栅栏同时坏掉了。
“一辈子过得还真快。”我一直那么觉得。
此时,夕阳已快坠入深山了。
唉,我都快死的人了,那侄子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只不过也好,免得他伤心。倒是杨女士一家待人可好了,再怎么也得去送点谢礼把。但是让人家看见我这一身僵硬不好吧?可人家待我这般好,我不去也对不起人家呀。我这样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去,于是我便选了件好点的衣服——一件补丁最少的蓝短袖。我行动缓慢的穿上,身体僵硬极了,然后手脚有些麻木了,在然后就没了知觉 。
我踉踉跄跄的走进一个破小屋,把这些圆润的大鸡蛋和一瓶一直没舍得用的`香油拿了出来。我在衣橱里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一张干净漂亮的蓝色格子布,用来裹这些大鸡蛋。我艰难的挪移着步子,想在天黑之前把这些东西都送去,免得让杨夫人家担心,快死的人了,不值得挂念。我举步维艰,但是赶在天黑前把鸡蛋和香油送去了。我扣了叩门,是杨夫人开的,她有些吃惊的说:“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我应和着直着脚往里走,把鸡蛋和香油递到她面前,她急忙接了过去。她还问我是不是都给她,你说我一个快死的人了留着有啥用?但总不能让她担心吧,我只说:“我不吃。”她谢过我便要去拿钱,我急忙辩解,我不要钱,她说只是免得让人捎了,我想也有道理,就等她去拿钱,不一会儿她又拿着蓝方格布同钱都给我了,她好似知道我行动诸有不便,就帮我开门,又想很不放心的样子似的看我下完楼梯。
我回家天都黑,透窗看见一颗流星,听说星星落了,就是有人要死了,我也没什么牵挂,就这么睡了吧。
就在这几天,我的身体越来越差,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离死期不远了。
今天我浑身疼痛,但我还是忍着疼痛下了床,翻了翻橱房,只找到一块破布,一瓶香油和一些鸡蛋。我将这些鸡蛋用布包裹起来,提起了包裹,拎着香油,慢腾腾地向我的恩人——杨绛女士家走去。
我走了老半天,终于来到了她家。我直僵僵地镶在门框里,望着杨绛女士。她吃惊地问:“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我“嗯”了一声,就直脚往里面走,把包裹和香油递给了她。她强笑着说:“老王,这么多新鲜的鸡蛋都给我吃?”我只说:“我不吃。”她谢了我的香油,谢了我的鸡蛋就转身进屋去,我连忙对她说:“我不是要钱。”她却说:“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去了。”我听了这话,想:还是收了这钱吧!要不然她真的会托人捎来,这样只会给她增加麻烦,虽然这钱对我已经没多大用了,但我可以去帮助其他需要我帮助的人。于是,我收下了钱,慢慢地走了出去。
在路上我把这些钱捐给了那些穷苦的孩子们,我一路走一路想:今天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报答了恩人,又继承了她的精神,所以我死而无憾了。
回到家,我便躺在床上,安心地等待着死神的到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