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我好想回到小时候,因为小时候不懂事,1岁时我的爸爸和妈妈就离婚了,我小时候不懂事,我不会伤心,现在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觉得自己好伤心,好想妈妈,我看见别人放学有妈妈接送,我也好想要。现在又多了个后妈,后妈一般般,想到妈妈,我有点反感后妈,甚至讨厌后妈,我从10岁开始懂事,10岁开始我就想妈妈,为什么天对我不公平,别人有妈妈,我就没有。
暑假时我爸爸会把我送去妈妈那里,一回到爸爸家,我就想妈妈整天哭,现在我大了,虽然不会哭,但是好想妈妈,时间慢慢向我的最端跑去,我最不上它,在妈妈那里住时时间虽然有一个多月,但是从爸爸送我来妈妈这里到要走了,时间就像一秒钟,甚至我想到我死的时候想到以前做过的事,时间真的.好快好快,像我外公。他60多岁了,我想,当他想到他小时侯在小河玩耍的时候,想到被爸爸妈妈骂的时候,他会觉得,时间跑得好快好快,当他要去另一个地方时,他将何去何从。
妈妈说她看着我出生,现在我好高好高了,差不多高过她了,虽然我现在14岁,一年一年过去了,我也将要死了。
像照照片时,当按下快门,咔嚓,时间停止,这只是照片里的时间停止了,当老了后拿出来看就觉得好想好想回到那个时候,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死了会不会投胎,我死了后会不会有意识,我死了后将要去哪里。我死后是不是所有的情感都不见了,时间时间时间时间!我真想有多啦A梦里的时间机器,能回到小时候。
或许再过100年,时光机器就会出现,但是我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有些同学在“点题”时,喜欢玩“心跳”,喜欢玩“无厘头”。“点题”之语,来之无影,觅之无踪,无根无蔓,让人抓不着,挠不着。这样的“点题”之语,无论有多精妙,都只会给人“穿靴戴帽”之感。
那么,“点题”之语应该从何而来呢?应从记叙文所叙之事而来,应缘“事”而生“理”。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洞明”“练达”的过程,就是“点题”之语生成的过程。你的“点题”之语只有从对所叙之事的“洞明”“练达”而来,由实及虚,亦实亦虚,它才能“虚实结合”,既得“实(事)”之触感,又得“虚(理)”之高标。
记叙文在“点题”时,“无根无蔓”只会带给读者“贴标签”之嫌,“亦实亦虚”方能带给读者“言近旨远”之妙。
记叙文《烂香蕉的滋味》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母亲每次到学校看望女儿,都要带一大串香蕉为“我”加强营养,最后一次送香蕉正值复习迎考,“我”一头扎进忙乱的考前复习之中,早已把那串母亲送来的香蕉置之脑后.待到结束,整理东西时,突然发现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经烂了,在宿舍里,母女俩进行了下面一场精彩对白:
我掰开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的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女儿遗忘的难道仅仅是几只香蕉?不,那是一颗被遗忘的爱子之心。女儿咀嚼的难道仅仅是香蕉的滋味?不,那是母爱的香甜。成熟的难道仅仅是香蕉?不,那是我在母亲的爱河中一天天地成熟起来,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一颗母亲的心——那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子之心。上文中,何为“实”?“(吃)香蕉”为实。何为“虚”?“(品)母爱”为“虚”。这“亦实亦虚”的点题最大特点是,既扣得起来,又想得开去,故而意蕴袅袅,余韵绵长。
轩,一个初二学生,走在放学的路上。她的'天空也快下雨了。
雨点重重地打下来,轩没有撑开妈妈为她准备的伞,还是在大雨中慢慢地走着。其实她已经将自己的泪水与雨水混在一起,她不想让别人看见她哭。
轩边走边想,她到底怎么得罪她的数学老师了。
今天,轩到学校交作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数学作业没带,她来到数学老师办公室,老师正在与几个老师聊天,她走进办公室,还没等轩开口,老师便开炮了:“不用说,又是没带作业的。”“老师,我带作业时没看清本子,老师,我真的写了”轩低声说“我才不相信呢!写了为什么不带?!”老师的话像箭一样,穿透轩的心,好痛,好痛。轩无语,老师厉声说道:“我不管你怎么样,反正给我重写三遍,放学之前交来!听到没有!出去,出去。”回到教室,轩写起作业来,一个数学尖子走过来,说:“轩,老师没说什么吧?”轩埋头写作业,并不理她,就是她说老师不会因为作业没带批评别人的,可是轩却被骂。
轩放弃了几个课间休息,重写了三遍。当她再次来到数学老师办公室时,数学课代表也在里面,好像也是没带作业。老师却依然笑容满面地让数学课代表以后记得带。数学课代表走了以后,轩走进办公室,把作业放在桌子上,她不敢看数学老师,轩怕看到老师那冰冷的目光。
雨越下越大,轩依然在走着。泪似乎流不尽,路似乎没有尽头。
轩已经全身都湿了,湿透了;她的心也被刺痛了,刺痛了。
雨还在下该什么时候才停下? 雨好大,好大!
“点题”的“点”是“点化”之意,“题”是“题旨”之意。记叙文中的“点题”,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在记人叙事水到渠成之时,升华情感,深化主旨,从而“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歌曲《雾里看花》)。记叙文中的“点题”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人物对白,二是作者旁白,三是道具(如、短信、博客等)呈现。“点题”不失为记叙文写作“增分”“添彩”的妙招,但真正要“点”得精妙出彩,还必须注意以下“三宜”“三忌”:
记得那一次,我感冒发烧了。爸爸知道后急忙带我去医院看病。医生说我病得不轻,再三嘱咐我要按时吃药,我心里却不以为然,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便不在意地回答了。
回家后,我便坐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爸爸由于工作繁忙,便匆匆忙忙出了门,临走时还嘱咐道:“一会儿记得按时吃药!”“知道了。”我漫不经心地说道。
爸爸走后,我完全沉浸在动画片的世界里了,一直看到了晚上十点多才睡觉,一下子就把吃药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第二天早上,我走到了客厅,看见爸爸一脸阴云坐在沙发上,他看到了我,便用愤怒的眼光盯着我,像要把我一口吞下去似的。我看到爸爸这个样子,吓得不敢乱动半分,我感到疑惑:“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让爸爸这么生气”。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爸爸用低沉的口气问我:“昨天晚上为什么没吃药?”经爸爸这么一提醒,我才想起昨天晚上爸爸交代我要按时吃药这件事,难怪爸爸这么生气,一定是今天早上回来时发现药没有动过,特意在客厅等我出来的。想到爸爸现在这个样子,我战战兢兢地回答道:“我,我忘了。”爸爸听了这话,似乎更加生气了。“啪”,一记响亮的`耳光回响在屋里,“你知不知道你感冒了,不吃药什么时候能好,成天就知道看电视,再拖下去你就病死算了”。爸爸指着我大声喊道。我心里觉得委屈,不就是没吃药吗,爸爸至于这么生气吗。我只觉得耳朵嗡嗡直响,爸爸这一巴掌犹如晴天霹雳,劈得我晕头转向。我快步离开客厅,饭也不吃,匆匆把药吃了,背上书包就向学校跑去。
刚走了没多久,只听见后面有细微的碎步声,扭头一看,是爸爸!他怎么追来了?只见爸爸快步走到我面前,一句话也不说,直接把鸡蛋牛奶放到我书包里,然后又把自己的围巾脱下来套到我脖子上。我看着爸爸,感觉有什么东西涌满了眼眶。我把头转过去,脑子里浮现了那个因为辅导我功课而疲倦的面孔,那个时常夜晚来给我盖被子的身躯,那个在我受伤时背着我去医院的背影……不争气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我哭了,哭得很伤心……
爸爸这一巴掌,虽然当时我感到很委屈,但是这一巴掌有爸爸对我的关心,我感受到爸爸对我深深的爱。我痛哭了一场,哭得很伤心。从此,父爱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永不磨灭……
一睁眼,发现衣服已经摆在床头,屋里弥漫着浓浓的三鲜香味……我迅速穿好衣服,发现母亲已经在饭桌那里等着我,摆在桌子上的是两碗稀饭和一大盘三鲜水饺……
中午,我一跨上我们那幢楼的楼梯,就闻到一股排骨的香气……我就断定,一定又是我家,推开门一看,果真是,妈妈正在做排骨汤。我刚换完鞋,妈妈的饭做好了。每天都这么准时,我都怀疑妈妈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
我吃了几块排骨,发现母亲做的排骨比任何大酒店的排骨都美味。
望着碗里的一块块奇形怪状的排骨,我竟开始了奇思妙想:这一块是小刀,那一块是钩子,还有一块是丈八蛇矛……这个碗就是一个武器展览厅,这里面“武器”,全都是妈妈为了增加我的食而精雕细琢“打造”出来的。
傍晚,妈妈把我接回家中,这时我的.作业已经做完成了,妈妈就开始检查我的作业,然后让我把错题订正了一遍,就开始吃妈妈早已做好的晚饭了。
吃完饭,我再和妈妈一起阅读名著,从《西游记》到《红楼梦》,从《百科全书》到《寓言故事》,家里一书橱的书,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全读了一遍。
星期天,妈妈就和我一起在网上玩一些知识性的游戏,我语音不好时,就练习语音,我填空不好时,就练习填空……现在我的成绩,在老妈的关心下,提高了不少。
放长假时,妈妈经常带我去游览祖国各地的好山好水:长城、西湖、大沙漠……没有什么我没游览过的。
有时,妈妈也会在空闲时间跟我打打球,活动一下筋骨。
母爱,就这么简简单单,零零碎碎,但背后又承载着妈妈多少的艰辛和智慧啊!母爱又真的很复杂、很沉重。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例如:1、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歌》项羽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大家可以自行一下运用到这个写作手法的作用,是不是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并加强了你的某种感情?
有些同学在“点题”时,自觉是“高人”,总是嫌作品中的人物太“草根”,激情缺失,心智愚钝,思想苍白,于是路见“草根”一声吼,不该开口也开口:“就此打住,且听我给你指点迷津。”
也有些“聪明”的同学,自觉此举有点太“喧宾夺主”了,于是玩起了“小精神”——让“代言人”开口。何谓“代言人”?就是作者凭空虚拟的一个高人,其作用是在记叙文中及时出场,来替作者发言。其经典造型有二:一是武侠版的仙风道骨的老者,二是文化版的穷经皓首的圣哲。一开口,不是“真谛”,就是“哲理”,让你霎时“灵魂出窍”“肃然起敬”。
殊不知,我们都是生活在大干世界的一介“草根”,虽然身份“卑微”,但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悟并不“卑下”。在“点题”时,草根开口,虽还有点青涩,但它是只属于记叙文中人物的独特感悟;而高人聒噪,虽高纯而高标,但它已是“我们地球人”的共同感悟。记叙文中“点题”的震撼力,生成于“我的”个性,而绝非“我们的”共性,而且还有着自身独特的“质感”和“况味”。
在记叙文《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中,一位来自大瑶山贫困农村的老父亲是这样教育自己与城市同学比条件的孩子的:“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虽出自“草根”,粗糙而又土气,但它是原生态的,有着“硬汉”的血性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刚性,它比任何“高人”的“真理”更富有生活的质感和人生的况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