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生活无着的穷知识分子,为生活所迫,住进了贫民窟中一个窄小破旧的阁楼里。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同样被生活压迫的烟厂女工。由于有着共同的生活处境,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他们相识后很快从相互同情,发展到相互关怀、体贴。
17岁的女工陈二妹,在一家小烟厂做包烟工,她每天从早到晚,要站在机器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有时还要被迫加班,得到的报酬却十分低微,除了吃饭,根本不够付房钱和买衣服。由于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她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工厂的管理人便总想乘机戏弄她。
陈二妹生活在社会下层,因此她对剥削压迫她的资本家有着强烈的`仇恨。当她发现“我”吸烟时,便规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她所在工厂的烟,因为她痛恨那个厂。尽管陈二妹的这种反抗和报复,对她所在的那个工厂不会有丝毫损伤,然而这反抗的呼喊,毕竟是发自被压迫者内心深处的,它代表着当时下层工人群众自发反抗斗争的要求和心声。陈二妹是个爱憎分明的姑娘,她身上有着对资本家朴素的反抗意识,同时也有着对遭遇同样命运的落难者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她自己生活相当贫困,然而当她发现“我”的生活同她一样窘困时,便主动买来面包留给“我”充饥;当她发现“我”整夜不归,行为令人可疑时,便真切地担忧“我”走上邪路,规劝“我”改过;当她发现是自己误会了别人时,又马上坦率地检查自己。作品通过刻画这样一位下层女工形象,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善良美好的可贵品质,同时也揭示出了她们苦难的根源是严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
“我”是一位有才华、潦倒困顿、感情忧郁,对黑暗的现实有着愤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同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生活无着,情感抑郁,但当面对与自己有着同样境遇的下层女工陈二妹的不幸时,其内心深处却激荡着愤世嫉俗之情。陈二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接触来刻画的。在“我”的眼里,陈二妹是可怜的、无助的,是善良的、纯正的。
这样写,不但展示出陈二妹美好纯洁的心灵,而且也凸现出“我”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我”对弱者的同情,对下层劳动者身上美好品性的赞美,对黑暗的憎恶。在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或是一个组织材料的线索,或是作家创造的一个形象,不是作家本人,然而,由于郁达夫的作品采用的是自叙传的形式,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我”却可以认为是作家本人。也正因为如此,透过这篇作品中“我”这一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对下层劳动者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是结构严谨,整个故事发展写得完整自然。郁达夫早期小说有不重视情节,结构松散的特点,然而这篇作品的结构却异常精美。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步步设伏,层层推进,前后勾连,适时解“扣”,而且这种安排又不露痕迹,十分自然。比如,由于房屋狭窄,陈二妹每次回来,“我”都要站起身来让路,这样,陈二妹自然感到很不过意,于是有了赠食物情节的出现;由于“我”神经衰弱,夜里出外散步,这就使陈二妹产生误会,故事由此生出波澜,推出了后来的“规劝”、“解释”等一连串的情节;当误会消除后,两人的友谊进一步发展,故事也由此推向了高潮。当陈二妹发现自己误会了“我”而坦诚地道歉时,作者又适时地描写了一段“我”的内心活动,从而将人物情感与理性的冲撞以及人物灵魂净化的心理历程,都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由于作品采用了这种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因而不仅使人物变得更加真实生动,而且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浓郁的抒情色彩。
如今我们的生活是非常优越的,我们不必为交不起房租而担心,也不必为填不饱肚子而着急,但是我们确实感受到我们的精神生活实在太空虚了,我们的精神高度也实在太低下了。我们需要不断的激励自己,让自己的生活更添风采。不仅实在物质上,更是精神上。
那天是难得的物理实验课,刚刚踏入实验室的我,就目不转睛地死死盯着那些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感到既好奇又新鲜,左顾右盼了好半天,老师的实验前指导像耳边风一般一个字也没有钻进我的耳朵,就更别提过一遍大脑了。
如坐针毡的我终于可以开始动手实验了!我迫不及待地将器材接二连三地拿出来,想当然地用导线接上电路和各个用电器,打开电源,诶?灯泡怎么没亮?电流表有示数啊!于是我左右移动滑片,却还不见灯泡亮起来。环顾四周,只见同学们的小灯泡熠熠生辉,一盏接一盏都亮了起来,我不禁心里一阵着急,却又不知所措,又是痛恨不已,早知如今,何必当初不听老师的指导啊!
正当我抓耳挠腮之时,只听见同桌问:“诶,你着什么急呢,是不是遇到问题了?”未等我答话,他便凑了过来,猛地关了电源。我被他这举动吓了一跳,紧接着便闻到一股烧焦的气味。“你要闹什么啊,滑动变阻器都被你烧了!”听闻,我一边不好意思地笑笑一面向他致谢。“为什么灯泡不亮呢?”我一脸疑惑地问他,可他却没有回答。只见他全神贯注地在检查电路,一只手还指着导线,把每一条电路都走了一遍,然后又将几个点重新安***一遍,而另一只手则是不停地开关,眼睛还时不时地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看到他那副认真的样子,再想起自己对待实验的\'表现,我不禁心底升起一丝羞愧之感。“诶,你把电源接短路了。不过现在没问题了,你再来试一下。”我点头应着,还不住的道谢。
这次我拿出教科书,用笔指着行文圈划重点,把每个步骤都仔仔细细一字不落地读了一遍,然后在头脑中过了一遍操作流程,确保领略后,从新着手于实验。从断开开关到连接电路,直到最后的检查电路我完全是按照正确方法操作的,最后确保万无一失。当我闭合开关的一刹那。,小灯泡亮了!我心中一阵激动,这回实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最终我按时并成功地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
通过这堂课,我不仅向他人学习到做事要专注认真,更是明白了,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到稳重认真,才能做成功每件事。而认真,会使我受益终生!
我们班有一个好班长,她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班长。
你看她正默默地写着作业呢,突然老师进来说:“马红梅今天我要开会,放学带大家出校门,注意安全,最后把门关好!”老师说完匆匆的离开了。“不要说话,认真写作业。”班长严肃的说。教室里鸦雀无声,可是时间不长又吵起来了。“大家可以不说话吗!赵美琪不要说话!”我想:这班长给我一个眼神就可以了非要点名,不过我自作自受……班长也是为我好。放学了班长让闫洋先把大家带出去后再打扫值日。今天不是她值日她只是要帮值日生。打扫完了班长又说:“你们在门口等我,我把门窗关好后带你们出去……不行,会让你们心急的!还是先把你们带出去,我再打扫吧!”看着她那样子,我不由从心里感叹:班长可真是尽职尽责呀!
这就是我们的班长,一位尽职尽责的——班长!
在《认真对待权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观点和一个命令的反差——一个命令的适切性取决于命令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一个观点对于任何人的适切性取决于对该观点所基于的基本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基本价值观的检验”。
怀疑论者和这些美国法学家们都认为法律与政治道德的命令有着基本的紧张关系。唯一的区别是,这些美国法学家们把他们的宝押在法律上,而怀疑论者在把他们的宝押在道德上。
一个政府通过尊重权利表明,它承认法律的真正权威来自于这样的事实,即对于所有人来说,法律确实代表了正确和公平。只有一个人看到他的政府和公共官员尊敬法律为道德权威的时候,即使这样做会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这个人才会在守法并不是他的利益所在的时候,也自愿地按法律标准行事。在所有承认理性的政治道德的社会里,权利是使法律成为法律的东西。
知识的特点是,它的发展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建筑的过程。换句话说,和我们新建的铁路系统不同,我们认为一个新发现的知识是在我们发现之前就存在的。例如,地球引力是在依萨克·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的一种力量。道德发现也是如此。一个人突然发现种族压迫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并不说明虽然现在不能接受种族压迫,但是在过去,种族压迫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相反,他的意思是,虽然以前他认为种族压迫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现在他发现事实上他过去错了;种族压迫永远都是不可接受的,只是他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知识的发展,首先是由促进参与发展的人们之间的观念交流来推动的。我们可能事先不知道将有什么发现,或由谁来发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保证与这一知识有关的所有思想的迅速和彻底的、尽可能广泛的传播来推动发现的过程。知识的发展是一种思想、一个新的原则导向另外的思想和原则的过程。所有相关的思想都可以促进这一过程——包括那些所产生的环境与我们的环境不同的思想;以及那些最初看起来不合理的思想。例如,所针对的背景与我们的背景不同的思想仍然可以刺激我们对于不同状况的思考;很多重要的思想在发现的最初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即使最终由事实证明是不正确的思想,有时候也可以为重要的发现提供灵感,从而促进真实的知识的发展。为了效率起见,这样的交流应该尽可能地包括所有参与这一知识发展的人们。参与交流的人越少,就越可能丢掉有用的思想和重要的发现,从而使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