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rber和Wilson主张用“关联原则”来解释人类的交际。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关联由两个因素决定:语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类认知活动的目标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心智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为“关联”的信息,以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以一定的心智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交际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联的认识。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以最大关联为取向,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我们只能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以交际为取向。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所以关联理论的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而最佳的语境效果是由明示——推理模式提供的。明示,即说话人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推理,即听话人从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其中,听话人的推理是理解话语的核心,而关联则是听话人推理的基础。对话语进行推理就是在话语与语境假设之间寻找一种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会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能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接下来请欣赏《六国论》中一段精彩论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此段论述,作者仅仅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故”却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让人无懈可击。作者开头就指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但也有几个国家并非如此,于是作者就退一步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分论点,最后用一“故”字做出因果判断,让人信服。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运用关联词语的本身就是在说理,而此种说理不是材料的简单罗列堆砌,而是通过严密逻辑思维或假设、或因果推断、或条件推断来阐述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极富逻辑思辨的,《灯下漫笔》可见一斑: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区区几段文字,却连用了好几个关联词语,并列、转折、因果,说理层层递进,不乏辛辣讽刺。
在平时训练的时候,我们不妨多多开动脑筋,不要简单去思考问题,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前因后果,懂得迂回曲折,思维的成熟是离不开思考的。记得,一次课上我要学生用关联词词语写一段有关“弯曲”的语句,一位女生写道:
人生当中,比我们强大的对手不胜枚举,所以适当的弯曲有时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弯曲不是耻辱和无能,不是阿谀逢迎、摧眉折腰,而是让我们了悟身后还有另一条路可以选择,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此段话,貌似简短,其实却包涵了思辨色彩,读来令人深思。
最后请欣赏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
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在我们的印象中,只是仙人道士必傍山而居,不闻世事。蔡志忠曾以漫画对此作了解释:仙,“人”在“山”旁则为仙;“山”中之“人”真仙也。看来,
古时造字便点明了其中真意。
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这本来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偏又练就一身道行,渗透了无尽禅意,方才以道入土,归隐于山。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对此动了凡心。其中,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当他一篇《桃花源记》出世,那颗厌倦仕途,向往幻想中的桃花源的心也就出世了。是的,他想要的是归隐,是闲适,是宁静的生活,可是如果不是官场失意,怀才不遇,桃花源这么一个避难所就要永远与他绝缘,并远离世俗而绝迹于他未来纯朴的生活。
自从老虎被狐狸骗了之后,老虎就郁郁寡欢,终日借酒浇愁。
有一天,老虎在森林里散步,看见一些小动物在玩游戏,老虎就走过来凑凑热闹。小动物们一看老虎来了,吓得就如利剑一般四散而逃。
老虎想:上次,小动物们看见狐狸就跑,今天为什么看见我也跑呢?莫非狐狸利用我的威严吓走了小动物?我这就去一探究竟。
老虎在大街上四下观望,希望能找到那个狐狸。真是天助老虎,不多久,老虎就找到了狐狸。老虎敏捷地躲在灌木丛里,盯着狐狸的一举一动。这时,小刺猬、小兔子、公鸡、大象等小动物们围着狐狸,欺负他。只听狐狸扯着嗓子说道:“我可是百兽之王!你们再欺负我,我就立刻让天兵天将收拾你们!”
兔子不屑地说:“老虎是百兽之王,你才不是!”
公鸡赶紧接道:“对呀,谁听你的!”
青蛙也说:“你只是利用了老虎的威严来吓唬小动物罢了。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百兽之王,真是笑话!”
老虎听了,气得脑袋都要爆炸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老虎从灌木丛中跳出来,吓得小动物们都跑走了,只剩下狐狸傻呆呆地站在那。老虎跳到狐狸面前,怒吼道:“你这只狡猾的狐狸,去年你竟敢骗我!我今天非***了你不可!”
狐狸连连求饶。但是老虎不理会他,一个利爪上去,就把狐狸咬死了!它把狐狸皮扒下来,扔到一边,刚好砸在一个猎人的头上,猎人捡起狐狸皮,高兴地说道:“太好喽,今年有狐皮大衣穿喽!”
“哈哈,中午吃烤狐狸肉啦!”老虎得意地笑道,“今天,我终于报仇了!哈哈……”
狐狸耍了点小聪明,就把老虎给骗了,虽然老虎还是大王,但已对他言听计从,狐狸现在已经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了。动物们都恨狐狸,又不敢直接说出来,足智多谋的猴子一拍脑瓜,计上心来,就跟伙伴们说:“既然大家都恨狐狸,那就得想办法除掉这个乱臣贼子,我有一计,若大家肯配合,便可让大王斩了他。”大象立即说:“只要能***了这卑鄙小人,我们大家一定听你的!”猴子就将他的办法说给大家听:“如果大王不在狐狸身边,他还威风得起来吗?所以,让他自己在外面走一圈,大家使劲瞪他,另外,请象伯伯把他卷起来,再狠狠地摔在地上,注意,不用把他摔死就行,大王自会处置。”山羊听到这里,有些担心地问:“可大王未必听我们的啊!再说,就算大王听我们的,如果他看不见狐狸被象伯伯卷起来,那怎么会相信我们的话呢?搞不好,狐狸在大王面前告我们一个欺君之罪,那就完了。”“这好办,大王一向很尊敬他的表哥南山王爷(狮子,我跟那南山王爷交情很深。如果让他劝大王,我想,成功率有95%以上。”大象胸有成竹地说。
一天下午,当狐狸独自走在路上时,发现动物们都瞪着他,他不禁有些发抖,但还是给自己壮着胆,心想:我是大王的重臣,他们敢把我怎么样?正想着,大象走过来,问:“丞相,您今天怎么一个人出来了?大王呢?”“嗨,大王突发急症,在宫中歇息。”“好个你狐狸!寡人算认清你的庐山真面目了!来人!”“微臣在!”“将这个咒骂寡人的奸臣斩首示众!”“大王圣明!”
寓言中,狐狸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过,我倒挺替狐狸打抱不平的,为什么几乎所有寓言都把狐狸描写的阴险狡诈、无恶不做呢?其实,真正的狐狸并不那么可恨,而且还很聪明。人类真的不该对某种动物存有偏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