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过年啦,过年啦,千等万等终于等到了过年
过了小年大多数家庭就开始了忙年。忙年的一大项目就是打扫卫生。一般情况下,时间都是定在小年的第二天,也就是腊月廿四。打扫卫生除了把房间清扫干净以外,还要擦玻璃,清洗锅碗瓢盆。每年的这个时候,都需要全家齐动员,一起洗刷刷,把一年来积攒的灰尘都打扫干净,清清爽爽地过一个新年。而我们家都是妈妈在忙年,看着她的身影,我决定帮妈妈一块儿忙年。
我写完寒假作业,跑到妈妈身旁说:“妈妈,我作业写完了,让我们一块儿忙年吧!我已经长大了一定能干好。”妈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过了一会儿说:“好吧,你擦家里所有的门框吧!”“好嘞!”我高兴极了,妈妈很少让我干家务,这一次我一定干好。我接了一盆水,倒了一点清洁剂,拿抹布在里面摆了摆,然后把抹布拧干,擦在门框上。我一会儿仔仔细细地从上往下擦,一会儿仔仔细细地从左往右擦,平时竟然没注意,门框还真脏呀!有手印,有灰尘,有水印,还真有点脏,不过,我不怕脏,不到一会儿,我就把所有门擦得一尘不染,闪闪发亮,就像刚买的一样。我又一次跑到妈妈身旁说:“儿子已圆满完成任务,请指示!”妈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门,妈妈笑了,说:“儿子真的长大了,谢谢你……”“妈妈还有什么活,请让我来干!”妈妈用信任的眼光又看了看我,让我擦地和擦窗户,我尽力而为。忙了一整天,家里总算,打扫清洁干净了,妈妈看着我笑了,我也笑了……
妈妈,我已经长大了可以帮你干家务,可以做饭,可以擀饺子皮,可以买菜。。。。不再是淘气,任性,懒惰的小孩子。我想看到你的笑,即使我的成长让你压力倍增,可是你的笑是一种力量,支持我,鼓励我,我要让你保持微笑。
记得在小学里,班主任很严厉,甚至非常严厉,我动不动就被她拉到办公室批评一顿。但是这个学期,刚上初中的我,却常常看见班主任黄老师的笑脸。
初中,的确不能和小学比。小学里,老师把我们当成孩子,但在初中里,老师却把我们当成朋友,甚至还可以让我们把她当成姐姐。
刚入学时,我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常常到不了中上游。中等学生在小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可我偏偏在这个不三不四的位置上。进入初中后,我就最怕像小学时那样被老师忽视,便努力向拔尖生靠拢,结果还是差一点,只是保留住不变的中等。但是,老师看见了我的努力,常常鼓励我,我不会再被忽视了。
期中后,班主任黄老师一直在关注我,也在努力让我发挥潜能。终于,我从中下跳进了中上,老师第一次对我笑了,我好开心啊!
在圣诞节前几天,黄老师感冒了,我可真是十分担心。在文艺汇演前的越野跑比赛中,我拉着老师那双冰冷的手,第一次感受到老师工作的\'辛苦,老师摸着我的手,边笑边说说:你的手真暖!我冲老师笑了笑,说:我的手倒不是很暖,只是老师的手太冰了。
圣诞节那天早上,我来到学校,老师办公室是开着的,老师却不在那里,我偷偷的把塞有字条的一双手套当作礼物,送给了老师,放在了她的办公室抽屉里,正纳闷老师在哪儿,就在上英语课时,才知道老师身体不舒服,去医院了。
老师到校之后,打开抽屉,取出了手套,并看见了纸条上的祝福,我在下课时又看到她笑了,心里甜滋滋的。
黄老师,你的工作太辛苦了,戴一双手套,保护好自己那双冰冷的手吧!我心里这么想着,还在纸上画下了老师那开心的一笑。
晚上,我在床上甜甜的睡了,也在梦中看见了老师的笑。
年味真的淡了。
小时候,大年三十和初一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间。
一年当中饭菜都很单一,棒子面、高粱面是主食,白菜、萝卜、咸菜是副食,过个节日才可能有肉吃,才可能有块儿点心吃。富裕人家小孩有饼卷鸡蛋要举着到大街上去慢慢地吃,那才是儿童的快乐;而我们卷个小鱼要留到最后再吃,把最美的滋味留在最后,那就是享受。只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才可能有碗白面条或者水果罐头吃,有时真羡慕有病的伙伴呢,那么多好吃的!
年夜饭却不一样,会有一桌子比平常好得多的饭菜,红烧肉刚出锅就忍不住想钳一块入口,眼看得都直了——就是那时候烙下的病根儿,什么是垂涎三尺,什么叫肉香,什么是满足,体会的太深了,简直是刻骨铭心。
穿的衣服都是棉花纺成的粗布漂染成黑色、灰色、蓝色的缝制的,洗得发白了,补丁摞补丁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谁家买了一块洋布冷不丁给小孩做了一件衣裳,肯定要美好多天,享受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那叫一个爽;鞋,无论单鞋还是棉鞋都是千层底的,那是所有实在穿不得的衣服和棉质用品碎片粘合在一起纳成的鞋底子,“打球赛跑不怕磨”的球鞋那是奢望,皮鞋只是听说过。
过年都能添置一身新衣裳,而新衣裳实际上是自己没穿过的别人(城里人)的旧衣服,抑或是没有明显补丁的衣服,但那也美,“旧貌换新颜”嘛!
除了能吃到好吃的和穿新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年里再也没有比这些天更热闹了。除夕这天先是磕头祭祖、到坟前给故去的先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并告诉他们过年了,晚辈们一切安好,天堂那好上哪去;再贴对联、贴窗花、贴年画把屋里屋外布置的红红火火,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年夜饭,七十年代盼着围在收音机前听曲艺专场,八十年代等在电视前面看春晚,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动的事情。
初一早早起来,一家人按部就班地煮饺子、放炮、上供、拜神灵,祈祷老年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孩学习进步多得奖状,保佑家庭幸福美满、人口平安,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事事遂心的事情。礼佛仪式完毕,再给老人们有模有样的叩头,之后吃饺子,转圈大拜年。关系好的要拜,好上加好,大事小情互相帮衬;关系一般或有点矛盾的也要拜,借此机会化解矛盾,理顺关系、和睦乡邻,并表达最美好的祝愿、送去最温馨的祝福。
正月十五,这天吃了一年一次美味的元宵后,点起灯笼,互相欣赏、品评、追逐着到村口不易引起火灾的地方观看烟花燃放,那五颜六色的空中造型层出不穷、花样百出,那是从来没有走过神儿的时间,驻足凝神呐。
正月十六的“溜百病”是人们消灾祛病的一种古老的习俗,人们乐此不疲在街前街后溜来溜去,有说有笑。
小时候,大人们为了过年,一收秋就开始了准备。不仅是吃的,还有文艺宣传。据说那时县里文化部门很重视这项工作,几乎每年正月十六组织各村在县城大街要亮相汇演并评比。各村的干部是卯着劲儿培养本村文艺骨干,提高他们参演水平,排练了各式各样的曲艺节目。当时的京剧样板戏风靡村落,什么《红灯记》、什么《智取威虎山》呢,男女老少多多少少依依呀呀都能哼上几段,尽管不那么专业,可没有人奚落你,好了热情鼓掌;不好,善意地一笑了之,大概因为荒腔走板的唱腔抒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吧。武虎会、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各种会在过年前后走街串村相互交流、观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应接不暇。排练、演出热闹一个冬季、一个正月,直至二月二“龙抬头”时节庄稼地里陆续有活儿了,“疯子们”才恋恋不舍地褪去,“傻子们”才带着年初的喜庆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那时一般人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六,每天有基本固定的事情做,有条不紊,劳逸兼顾;每天都有做事的禁忌,可以做的和不能做的,彼此心照不宣,严格遵循。这种忙碌、祥和、虔诚把年味渲染的十足。
想起来,多少难忘画面在脑海中沉积、浮现。这是记忆中的年味。
近十多年过年的\'物质味越来越浓,过年的文化味却越来越淡。
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年俗正在以“风”的速度简化、退化,拜年由虔诚的对面和温情款款家书的文字祝福,变成了打电话、甚至只是一个群发短信顶替问候;QQ群中、微博中一句没有丁点儿自己真情实感的套话,打发了多少粉丝和鲜活的面容;在互联网上可以泡一天,却不愿到亲朋好友家中坐一会儿;一个电话把高档饭店的年夜饭大餐已早早搞定,满桌佳肴却不再那么美味,家庭气氛不再浓烈;照样添置新衣,但无论多漂亮的衣服,能带给我们的喜悦是那么有限。没有人再关注老百姓的过年的文化感受,显贵们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位子、房子和票子和能带来这些向高端转化的人与事上。现在的年,除了象征性的祭祖、攀比性的聚会、有针对性的拉关系,纯耗费时间的打牌,恐怕唯一的文化味就剩下了春晚,不看春晚的也就还有春运——亿万人南北大迁移的现象让人想起来:奥,又该过年了。人情日渐淡薄,关系日渐疏远。
我们的民俗年被“稀释”得几乎没有了原来的颜色和滋味,失去了这个节日固有的传统魅力。对于过年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那样地殷殷期待。
没有文化味的春节,也就没有了“年味”。
以前,很多时候吃喝穿住行都比不上现在,电视电话不普及,轿车、互联网更不用想,可人们每逢春节都显得喜气洋洋,也许就是过年的传统习俗集中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我以为,年味主要靠传统文化形式体现,它不单是传统观念,它不全是封建迷信,它也不总是繁文缛节,它可以“与时俱进”,但它的精髓——祥和、快乐、团圆、安康一定是主旋律呀。再现丰足的年味,在于鼓励人们对天、对地、对自然要有所敬畏、有所忌惮、有所祈盼,对民族的东西有所继承、有所发扬。
年味不应该淡下去了!
那是一个闷热的早晨,太阳刚爬上山坡,知了就热得叫个不停。我轻手轻脚地拿起昨日准备好的网兜和竹竿偷偷地溜出家门,猫着腰跑向树林。
这里真是一个蝉的世界,歌的海洋!我顺着蝉声躲在大树干旁仔细地朝上窥看。好家伙!果然有好几只知了,它们趴在枝丫上翘着屁股使劲地“演唱”着。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它们的下面,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先把低点的一只捉下,再捉上面的。”我心里想着。我轻轻地把竹竿往上递,小心地不让竿子碰着树枝,不然会把知了惊走的。当竹竿上顶上的网兜与知了平行时,我用力猛地一扣,知了应声落入网中瞎飞乱撞。我高兴得差点笑出声来,但又怕知了破网而出,就迅速地把竹竿往下拉。知了在网袋中挣扎得更厉害,快要落地时,不料网兜被一根可恶的树枝拽住,拉不下来。如果使劲,兜儿必定破掉知了逃走。决不能让它逃脱!于是,我果断地松开手,“噌噌”几下爬上树干,猛地伸手一把抓住网兜口,迅速下树。
我得意洋洋地对已挣扎得筋疲力尽的知了说:“你逃不掉啦!谁叫你遇上聪明、机智的高手!”这样一折腾,其余的知了惊跑了。我哪甘心呀?仍然继续在树林中找着最佳战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