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住在乡下,那儿的青山、绿水、芳草,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然而,使我永远怀念的,是小兰那会心的笑容和真挚的心灵。
去年暑假,我去外婆家消夏。
踏进外婆家场角,我一眼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帮外婆捆柴火。她的头发又黄又稀,细麻绳扎的辫梢搭在肩胛上;脸又圆又黑;穿着一件碎花的长袖衬衣。外婆见了我一阵高兴,对着那小姑娘说:“这就是我常说的城里的外孙女呀!”
“姐姐!”那小姑娘就冲着我微微一笑,叫着我。
“这是邻居家的小兰姑娘!”外婆向我介绍。
我只点点头,心里说:“标准的村妹子。”
小兰很热情,常来串门,和我说这谈那。我渐渐感到也坦诚、真挚,我对她也无话不说,两人很快成了知己。
一天中午,我坐在屋后树阴下乘凉,耳边知了高歌。我不经意地发现不远处的土坎上屹立着一棵枣树,绿叶间缀满红玛瑙一般的大密枣。我正口渴,心想这野地上的枣树果实,采几颗尝尝总不碍事吧?于是拿起竹竿,走到树下,横扫起来。刚落下三五颗枣儿,猛然间有人喝道:“这枣不能吃!这枣不能吃!”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小兰。她边跑来边叫,急得满脸通红,连腔调也变了。她跑过来,将地上的枣儿踢向旁边的小河里。
我心中说了句“小气鬼!”气得转身就走。
她脸皮真厚,第二天又来串门了,我一见她就转身进了房。这样有几次,我见她两眼噙着泪花。
一周后的一个中午,她提着半蓝枣儿,一闪,跳到我面前。我躲避不及。她拉住我,说:“那天,我爸爸刚在树上喷了农药,吃了要中毒的,所以我不让你摘。现在过了好几天了,药性已经散了,我摘来给你。全洗干净了,你放心吃吧!”
我一听,愣住了,心想:“我冤枉她了!”她受了委屈还几次上门,多么淳朴的心灵,多么真挚的友谊!
我不好意思地抓起枣儿吃起来,也抓一把放在她的手上。她望着我会心地笑了,她的双眸又闪闪发亮了!
那枣儿真甜,一直甜到我心坎上……
所谓诚信,简单来说就是“诚恳信实”。诚信,是源于内在无形的美德;信,则偏属表现于外在的道德作为,诚信当是一体两面、内外贯通的德性。诚信是为人之道。 若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坦然地面对自己和他人,成为一个“诚恳守实”的人,如此,便能活得自然,活得愉悦,活得心安理得。相反 地,一个人如果不重视诚信,对人信口开河,对己姑息自欺,那么不仅在社会上寸步难行,每个夜晚恐怕还得抱着惴惴不安的心难以成眠。 诚信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德性。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撒谎,整张脸涨得热呼呼、红通通的,说话也支支唔唔,尽管一时蒙骗过去了,还是一整天沉着脸,闷闷不乐。 这种“不舒服的感受”,正是“诚信”在驱使我们走回正途──不要欺骗别人,因为我们难以骗过自己。〈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正是这个道理。 如果将“诚信”二字扩充发扬,则它就不仅是做人之道,更是为政之道。子夏曾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论语 子张》这里虽强调 “信”,其实也难脱“诚”而言,须知一个为政者欲取信于民,必须先以诚相待。以诚信之心治理百姓,就不会有民怨;相反地,如果无法让人民感受到你的诚恳, 信赖你的作为,那么,为政者想要役使人民,就会遭遇困难。 子贡曾问政于孔子,孔子认为要将国政治理好,必须顾及三件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以今日的眼光来看,也就是民生、国防,以及政府的诚信。言语科的 优秀弟子听了之后,给老师出了难题,他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答道:“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凛然回 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所谓“去食”,并非不顾人民百姓的生计,而是就治国层面而言,强调“诚信”是政府的根本,没有诚信就没有政 府,国家恐要陷入不安动乱中,人民又如何能安居乐业? 无论是修身或治国,诚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诚信也不只是说到做到。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贡曰:“今之从 政者何如?”子曰:“噫!斗消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 子路》。
读到此,会发现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评价很低,而这里的“砰砰然,小人哉” 的小人,并不真的是品德低下的人,而是坚持自守,但尚不能横量轻重、通权达变,因此显得识量浅狭的人。孔子赞成“言而有信,行有果”,却对“言必信,行必 果”有所商榷,他所反对的是这两句中间的“必”字。“必”就是必然,做任何事一旦“非得怎么做”就是一种极端,一个人倘若为了“诚信”而不择手段,这样 “极端的诚信”还有价值吗?一个为人处事遵循诚信之道的人,决不须强迫自己,去迎合那些有违诚信之道的人!倘若连自己都无法信服的事,又何必付诸承诺与实 践呢?这提醒我们,在付出诚信之前,我们也得充分了解对方,让自己的诚信,不致沦为一种乡愿;让坚守诚信的我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