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成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络红人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并非人力可以扭转。在这片繁花似锦中,有人看厌了中伤和争吵而倍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有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如鱼得水。那么,网络红人和传统名人有什么不同,归根到底只是成名的平台不同。[1]网络红人分成三代:一、文字时代的网络红人;二、图文时代的网络红人;三、宽频时代的网络红人。
四年级时,我有一次在做数学《练闯考》,有一道题问:你知道他们的身高吗?我顺手写上“不知道”三个字。晚上,妈妈来检查我的作业,当她看到那道题时,我听到了她魔性的笑声。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等我反应过来,想把本子抢过来时,她已经拍了下来“罪证”,发到了朋友圈。妈妈问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不在乎地回答:“谁让他来问知不知道,如果直接写答案的话,岂不是答非所问了,再说我又说不出他们的身高,写一个不知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十分钟不到,朋友圈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神回复:有人说我智商高,有人说我妈妈读题不仔细,有人说双手赞成我的答案……哈哈,原来都是我的好战友呀!谢谢啦!
前不久,我再次在朋友圈上爆红。数学课上,我做最后一道题时,好多人都交了上去,他们在下面议论道:“最后一道题是不是2.8呀?”另外一个同学拼命点着头说:“对,对,对,就是2.8,看来我们都做对了嘛!”我听了以后心更急了,任凭我再怎么抓耳挠腮也想不出其中的奥妙。我拿着笔恨恨地敲着桌子,嘴里还嘀咕道:“都怪你这支破笔,居然写不出答案,看我怎么把你弄断,哼!”同桌见我这副模样,开始给我报解题步骤,可是我越听越烦,浑身就跟爬上了千百只蚂蚁一样,真想快点摆脱它们,把它们胖揍一顿。于是我脑子一热写了这么一句话:他们都说是2.8,可我怎么也算不出来。
作业交上去了,可恶的我的数学老师居然把这个不可告人的重大机密告诉了老妈,这下我可就完蛋了。而老妈最大的乐趣就是看我出丑,她闲来无事时就在朋友圈里晃荡来晃荡去,这下她可逮住机会了,忙把我的丑事发到朋友圈上,唯恐天下不知此事。所以呢!毫无悬念地,我又成了网红。
在如今这个时代,“网红”这个“行业”可谓是风生水起,在一些人眼中,觉得这些人可能是整天无所事事,才会每天守在电脑前,手持一个话筒,盯着屏幕。而我知道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与众不同的网红。
她和我们一样,是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贵,也并不贫穷的家庭,但她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她想成为一位“网红”,她觉得用这样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取得人们的关注,是十分有意义的,从那时起,她再也没有认真对待过她眼下该做的事,每天守着她那台“心爱”的电脑,做任何事也不放开它。直到那一天……
那天,雨过天晴,天上隐约出现了一条彩虹,这难得一见的景象吸引了她的注意,因为这,她的内心萌生出了一个想法:这般美妙的风景,用来当作背景是何等的美妙,所以,一定要制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彩虹——“人造彩虹”。
她背着包,乘上了森林地铁,前往市场去采购材料,她左挑挑,右拣拣,不一会儿便硕果累累,她带着工具和材料回到了家,开始了她的“大工程”。
她发现这比她想象中要困难得多,自己用来做“人造彩虹”的时间并不充裕,况且在她眼里,自己也并不是个心灵手巧的女孩,渐渐地她开始灰心起来,到最后,她已经放弃了这个念头。
当她再一次看到那个令人难忘的景象时,这被她放弃已久的想法又重新燃烧了起来,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想法给实现,决不放弃。
这次,她下定决心要把那条“特殊”的彩虹制造出来,遇到困难时,她绞尽脑汁去克服它;遇到挫折时,她鼓起信心去战胜它。
她废寝忘食地努力着,终于,她成功了,她实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想法,在时间的洗涤下,她蜕变了,她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自己了,她,成长了……
其实,这只是个虚构的故事,但这故事却意义非凡,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梦,每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未来,只有努力去追梦,才会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每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帐号都是这个人的自媒体,都是宣传自己给自己打品牌的平台,只要你关注时尚艺术体育关注潮流关注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在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上追踪一些人。当你打开手机看到他们实时更新的状态新发的照片视频和文章的时候,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叫做我们好像在经历同一件事情,就这样产生了,于是你开始学起大号的生活方式穿衣打扮等等,读他读过的书,看他看过的'电影,用他用过的产品,粉丝经济就这样产生了。
但是新鲜事物在中国的发展就是这样的淘气,在社交媒体狂欢的年代,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大部分一线明星忙着发广告,二三线明星忙着抱大腿,四五线明星忙着做微商,十八线明星忙着开淘宝店.... 眼看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鸡肋,漫天飞的假脸更是让人的审美越来越疲劳。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缩写,网络兴起的20年间,出现了无数的网红,芙蓉姐姐,凤姐,奶茶妹妹等等,数不胜数。
笔者平时比较关注的是各地大论坛上服饰及美食版的红人,例如OL论坛上的小辣椒姐妹,其实各个论坛服饰版都有很多姑娘喜欢和网友分享自己的穿衣搭配心得,有很多女孩也表示,从这些积极发帖,热情分享的网红身上学到了一些搭配技巧,同时这些网红的生活也给网友带来了愉悦。
一般网红的人气都是靠几年坚持发帖和分享积累的。不过,当粉丝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几乎95%的网红选择了在淘宝开店,有卖串珠的,有卖服装的,有卖妇幼用品的等等,不一而足,也有搞代言的,出书的,和商家搞团购的。总之,积累的人气,最后会悄悄地转化为商业利益。仔细一想,网红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因为几年下来一直分享自己的穿衣搭配,给每一件衣服,饰品都拍好照,修好图,一张一张不厌其烦地传到论坛上,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也需要毅力来支撑。
其次,笔者关注的'是美食版的红人,有的网红是在博客上,有的是在论坛上,发自己的美食作品和菜谱,几年下来,人气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出书,代言,卖各种厨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支撑,估计很少能有人做到,一边做菜,一边拍照,菜做好后,还要拍漂亮的成品图,然后还要添加适当的文字介绍,这一切,肯定要挤占生活的很多时间,所以,美食版的红人,也要通过某种方式,把自己的付出和积累回收回来。
曾经有网红身边朋友出售假货事件爆发,无数粉丝声讨网红,声称要揭穿她的真面目,确实在天涯等论坛上爆出了这个网红的个人信息,其实这位网红,笔者也关注过,但是总觉得,没有人会无所求地积极经营身边的每一个自媒体,比如博客,微博,肯定这背后也有一定的商业诉求。因为网红在带给大家欢乐的同时,也要食人间烟火。所以当这位网红的事被粉丝揪住后,没感觉多惊讶和怒不可遏,因为也确实没有跟风买过一次东西。
“网红也是人,跟风需谨慎”,这是笔者对那些揭穿网红的粉丝们的劝告。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的网红,肯定有自己的努力和营销技巧,这些付出不可能是免费的,我们不能要求网红象雷锋一样无私奉献,默默地在网上只发布给一些生活小窍门和幽默的小段子,网红在成功营销了自己后,也要生存,那在网络上积累的影响力是对工作相当有帮助的。所以,对网红不盲从,适度关注,才是大家应该一家保持的生活智慧。
有了网络的传播效应,很多人因为一门手艺或是技艺、甚至是一段视频成为网络红人。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红加入商业大军,人们创造出网红经济的概念,虽然这一概念并未受到经济学家们的认可,并不妨碍投资商看好网红市场,办起网红培训班。
作为资深网红的芙蓉姐姐谈起网红商业模式,认为每个网红都有一定的粉丝量,但是这个粉丝量不能直接兑换成钱,但是通过电商或者结合别的途径,便可将粉丝量与钱挂钩。
法国作家莫洛亚说,人人能因被人认识而得益,网络传播使这种效应呈几何级数扩大。在利益驱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网红自我炒作和投机的行为,由此催生网红商业模式的泡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认为,网红现象会助长一部分人通过各种途径试图一夜暴富的浮躁风气,当这个社会中人都不那么平静、都想一夜暴富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是不正常的,再者,迅速成名的网红又多是昙花一现。因为真正的红在现代社会需要持续的能力的支持,网红不会提供这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果说网红可以创造价值和GDP的话,它只会推高GDP的泡沫。相比之下,农业方面的GDP涉及到谁来养活中国,制造业方面的GDP涉及到中国的强大预付,网红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只不过是物质财富的一种再分配。
对照古典经济学的说法,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红商业模式对GDP是否有贡献?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毋庸置疑的是,内地的经济增长需要高质量的经济效益。而网红在用人气换取物质财富的同时,作为传播主体也在传递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作为欧洲万像电影节主席,贾振丹希望网红中能够出现更多对社会有正面影响力的人,来引导产业、习俗或是社会道德。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展示着对艺术、游戏、运动、美食等领域的演绎,但网络直播门槛的降低,使得网络直播内容良莠不齐。中国播音主持业界学术元老、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退休教授吴郁认为,过去的直播是针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在的直播门槛降低了,年轻人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记录生活或自我表现时希望得到首肯,是对成功较片面的理解,同时使得这一虚拟世界出现踩底线和打擦边球的情况,应该多向积极阳光的方向去引导。
中国播音主持业界学术元老、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吴郁说,直播平台门槛降低,易使网络直播中出现部分负面内容,应积极引导。
7月12日,内地文化部公布,26个网络表演平台被查处,处理了16881名违规的网络表演者。法律专家董媛媛表示,网络影视方面最起码不能有黄赌毒内容存在,不能有教唆犯罪的行为,不能损坏别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网红一夜成名的故事固然吸引眼球,但其是否可持续发展呢?作为一种时髦业态,网红现象映射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实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原中国驻多伦多领事谢沛鸿对比网红的红和中国红的红:前者像是股市中的概念股,一个概念炒出来,是为了筹资,同时又像是涂红漆,容易脱落,不能持久;而中国红的红是传统祥和,醇厚有底蕴的文化色彩。
当前,以视频自媒体Papi酱等为首的网红经济异军凸起,吸引众多的广告商愿意投入资金。这到底是营销还是新的商业奇迹?
支持方认为:Papi酱的短视频能够引起观众广泛共鸣,短短几个月就吸引粉丝上千万人,其微信公众号发一条推送12分钟的自然阅读量就能过10万,这真是一个奇迹。她已成为新媒体的代表人物,面对海量粉丝和强大的号召力,愿意砸钱的广告主不计其数。以Papi为代表的网红经济汹涌而至,或许代表着我们正加速向更加开放的时代挺进吧。当开放成为发展的新常态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出现,无孔不入地介入我们的生活。开放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不做作茧自缚的春蚕。对于网红经济这个新生事物,我们不妨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如果她能以自己的号召力提供社会正能量的,就不要否认其价值所在。
反对方认为:屠呦呦等科学家为社会作出杰出的贡献,但却过着清贫的生活。难道明星网红一部电影一个广告就比科学家们一生的奉献值钱吗?明星网红明显虚高的估值是这个时代浮躁的缩影。所以不支持网红经济成为一个万众追捧的经济符号。
现在“网红”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papi酱、艾克里里等网络红人在网络上坐拥一大批粉丝。随着微博、直播软件等一批带有鲜明互动特色的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如何看待网红现象?
(1)无论人们多么热衷于谈论网红以及网红经济,但能真正火起来且活下去的网红终究是小概率事件。拿“3。0时代”专注于内容创作的网红们来说,他们如何变现依旧存在不少困境,每一个流量平台的成长都会推起一波新的网红,附势前来的后继者们很难超越。Papi酱们的“幸运”,代表不了网红这个群体的命运以及这个行业的趋势。当然,这并不影响人们对网红经济的关注。毕竟,网红经济是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新业态。
(2)值得注意的是,关注并不等于无条件追捧。当下,为了成为网红,一些人突破底线,以炫富、色情等内容污染社会风气,这在网红界并不稀奇。而网红时代的大众似乎更容易被“愚弄”,互联网并没有让大众变得更理智,相反,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捧常常表现出非理性的盲从。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一新事物加强研究,创新管理。
(3)网红不是坏事物,但网红也绝对不该“放置”于被崇拜的位置,他只不过是互联网经济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能红火多久,尚不得而知。所以,淡然围观,冷静甄别。而对“出格”“踩线”则必须加强管理,这才是看待网红以及网红经济的正确态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