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导言中的一个问题就让我不知如何回答了,5岁的安东尼向妈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
我当时就上网查了一下资料,大致是这样解释的:当我们的两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左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左侧,右眼可以看到图像的略偏右侧,因为两眼有间距,因此两个图像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这样视觉图像传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合成、判别,使物体产生了空间的深度感,有了立体感,这就是立体视,然后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成了一个立体的图像了。
其实这个现象很普遍的,可是成人往往觉得理所当然,不会去思考原因,但是孩子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中班的孩子,他们总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不会去否定孩子的提问,但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如果用网上的理论告诉幼儿我不能保证孩子一定能懂。因此,有时不得不承认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也不得不承认我没有孩子会提问,因为孩子的想法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正因为孩子的想法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成人习惯于抱着一些固有观念看待事物,而孩子他们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就算告诉他们什么原理他们也未必能懂,他们还是以自己的建构方式去认识世界。因此,如果教师不与孩子沟通,怎么可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怎么能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评价一个孩子的发展情况的?
这本说道出了“倾听幼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告诉我们如何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创设对话环境,去收集对话的内容,去解读对话背后的意义等等,从而帮助教师在对话中更加了解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做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那时候,家乡的水好清,清的能看见河底的石头;路上好静,静得能听见小鸟的欢歌笑语。夏天,爸爸和他的小伙伴经常去河里洗澡,水里的鱼儿在身旁游来游去,和他们捉起了迷藏。秋天,爸爸就去果园里面寻找躲藏在果树叶下面的苹果,虽然蔫了吧唧的,但是又香又甜,好吃极了。
每当爸爸说起这些,脸上总洋溢着对儿时无比的向往,可是,我总是不信。
刚懂事的时候,我看到河里的水并不清澈,红乎乎的,上面还漂着一层白沫,只有在鱼缸和市场的鱼池内才可以看到鱼,这些鱼儿根本无法像爸爸说的那样和小伙伴们捉迷藏;路上的那份宁静也被喧嚣的机器和车辆声所代替,路旁仅有的.几棵树上挂着几个耷拉着头的叶子,好像很疲倦的样子,少有的几只小鸟在上面蹦跶着,叽叽喳喳的埋怨着,好像很不高兴;果园已经变成了红砖碧瓦的房子;工厂内高高的烟囱里冒着滚滚的黑烟,路边随风滚动的是白色塑料袋,只有奶奶家院子里可以看见几棵绿色的银杏树给我们制造着一点生机。
我问奶奶:“爸爸说的都是真的吗?”奶奶告诉我说那是真的。我信了。奶奶说的话不会错的。
上三年级了,我觉得我长大了,我逐渐注意到路上的标语多了,上面都写着醒目的保护环境的话语,学校里的老师也在教育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于是,我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危害,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制造污染环境的东西,多植树,人人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得像爸爸小时候那样子。
记得是哪个星期天,我跟爸爸去凤凰广场玩,我看见路边的树变绿了,草坪上点缀着漂亮的小花,迎风向我点着头,好像在说:你好啊,小朋友,谢谢你们对环境的爱护;小鸟欢快的唱着歌:美了美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变美了...。
是啊,我们的环境真的变美了,但是我觉得还要更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就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倡议书上写下我们的名字吧,让我们一起来保护环境!
我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这一着作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我们知道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就成为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儿童可以获得依赖、信任、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倾听与支持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地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知识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理解新信息或新经验的更为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句话强调了幼儿应是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没错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挂在嘴边,可是我们仍会把理论当成是学习的目标,让幼儿掌握所谓的“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会为自己所提的问题设定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孩子回答的不是,那么就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更有甚至老师会终止了他的回答或忽略掉这个孩子的回答。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就像《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在第六章解读对话中,作者说:“孩子的对话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对话是否揭示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儿童是以一种有趣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旧观点联系起来?对话是否表露了儿童对新概念或观点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朦胧的,孩子的语言表达也是有限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成人的理解与孩子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总之,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多给孩子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谈起校园,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镜头,"宽敞的教室中,窗边望去摆放着整齐的木桌椅,从里面传来朗朗的书声,时快时慢,时而高昂,时而悲怆。无意间,那盆被置放在门前的月季花闯入了我的视线,它在那里傲然挺立。”“在红绿交相辉映的操场上,那里熙熙攘攘,分外热闹,从那里传来响彻云霄的尖叫声,时高时低,时而欢呼,时而气馁。我抬头望向天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坦荡如砥的操场上,烈日炎炎,可大家还是一如既往的`抬头挺胸,格外精神,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爱国的心,五星红旗在我们的注视下冉冉升起”
那天我急匆匆进入学校,二号楼的前厅一个女生和她旁边的两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那个男生蹲在女生的面前,背向着她,一看就知道要背她,我不禁撇撇嘴:“旁边可是还有一个叔叔呢,这男生也不怕被揍”我不屑的目光略过她们,正要走时我听见了她们的对话,我才知道,是那个女生扭伤了脚,那个男生和她是同一届的,自告奋勇的要背那个女生去五楼,看这一幕,我的脸颊瞬间爆红我知道那是羞愧的表现。更让我无地自容的是那个男生的教室在二楼。我看着她们的背影,是那么的和谐,美好。在她们的周围萦绕着一种温暖的气息。那个男生的身影在我的视线里逐渐被放大
记得体育中考来临之际,每天早上我们都要晨跑来迎接。
那天,铃声响起,我的心跟着颤动不已。因为我抗拒,不想跑,一种临阵逃脱的种子在我的心里慢慢发酵,我慢吞吞的走去操场,心里幼稚的想‘能拖一秒是一秒’可是路总会有尽头的,就这么到了目的地。我不情愿的跟随同学们的脚步,时光易逝,不知不觉跑了两圈,可是我厌了,倦了。当我要放弃的时候,一只白嫩的小手出现在我的面前,抬头一看是前桌,她挑了挑眉,示意我握住她的手,她的目光里满满的鼓励与信任。我情不自禁的握住了她的手,渐渐地我们落在了队伍的后边,我的内心五味陈杂,视线定格在她秀气的的脸庞,怎么也移不开。她像是感应到一般,扭头对我呲牙一笑“我们加油吧”煞是可爱,我的心情由阴转晴,散发出柔和的光。这一刻我不在抗拒,不再害怕了。我们到了终点,相视而笑,淡淡的日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一种想法一闪而过‘你若不离,我便不弃,待你婚纱落地,无论天涯海角,我定伴你身旁!’
在这片书香之地,拼搏之地,青春之地;这里绿草如茵,这里诗情画意,这里生机勃勃,这里活力四射;我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闹,一起成长!
在阅读《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题目时,我就在想:我有在听啊!可看下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所认为的听真的很片面。有时可能也就是听一听,而不去听完之后想一想。其实在孩子话语的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只是我们没有带着心去倾听。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中第四章“促进对话”章首所引用的一位60岁教师与一位7岁孩子的话语:“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耻。”“当我们重要的事情要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在第四章里作者强调了教师有效地倾听幼儿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只有倾听,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这种倾听是有目的地“倾听”,强调与“听”的区别。她说倾听不仅要听孩子的声音,还要去理解孩子的话语的含义,即不仅要听其声,还要听其意,要用心灵去倾听。在阅读与反思中,对于倾听的理解不再是那样的狭义了,深感倾听的重要性,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倾听,通过倾听来促进教学的有效。
老师是施教者,总是有点“高高在上”,所以我们更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更应以赏识和期待的态度来倾听孩子,更要表现出一种对孩子话语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除了要心中有目标,更要眼中有孩子,耳中有孩子的心声,用心地听孩子的信息,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耐心地倾听中去理解孩子话语的内容与孩子真实的想法。
其实这本书还能再回味下去,但是归终结底,借用书中所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或者说更要用心灵去倾听。
本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提到了“倾听”,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提醒过后还是不听往往就是大声训斥,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失去了倾听的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在教学活动中变现为: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别人的话、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
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让我对“倾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解读,让我们改掉对孩子大声呵斥的坏习惯,抓住最佳时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让妈妈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爸爸或老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彼此心灵的悠悠路径。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老师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幼儿汲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读《老师,你在听吗?》,通过生动简要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