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区,大家夸我是个小大人,尊老爱幼,知书达礼,深受亲朋的交口称赞。我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您好、请、对不起、谢谢、没关系、再见等字句拉近了我与他人的距离。
在学校,我见到老师、同学都热情地问好。在家里,有客人来了,我主动打招呼、倒茶,客人走时主动说再见;独自外出玩时会和家人说清楚去哪儿,什么时候回家,并准时回来;爸爸妈妈有个头痛脑热,我会拿药拿水,照顾好爸爸妈妈;还能主动帮爸爸妈妈做饭收拾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老师和父母经常教导我要学会做人,我记在心中,默默地为社会为同学学雷锋做好事。乐于助人是我的一大特点。 平时,若遇同学的学用品缺了,我总是第一个帮助解决;下雨天,我见同路的同学没带伞,就主动上前招呼,撑伞送他们回家;看见有同学摔跤了,我马上跑过去把他扶起来。
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为重建灾区捐款活动,我把自己的200元压岁钱捐了出来,希望能为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尽自己的一分力。我就是这么热情,这么富有爱心。
今天地球上的能源越来越少了,我们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艰苦朴素的精神。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学校,我常常主动关灯;看到水龙头没关紧,我总会跑过去把它拧紧;吃午饭时我总是提醒其他同学尽量把饭吃完,实在吃不完要把剩饭倒进泔水桶。
在家里我也很节约。比如说:淘米的时候,淘米水不必倒掉,还可以用来浇花,不但节约了水,还让花儿得到了更多的营养,这不正是一举两得吗?
还有我建议爸爸在楼道里装上一个声控灯,可以节约能源在生活中,少用一次性筷子。节约能源这个问题,我们要严肃对待,得让我们的行为起到真正的作用,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今天,我们全体五年级同学观看了电影——《雷锋在1959》,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仿佛出现在了我的身前,做着那些善事。
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话虽然和我们相隔多年,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感悟到雷锋的梦想是多么的伟大。因为自己年龄小,个子矮,体检没有通过,所以不能入伍。但是,雷锋没有放弃,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入伍了。这对于雷锋来说,是份收获,是个惊喜,于是,他更努力地工作。
一次,雷锋意外知道了师傅家的孩子吃不饱,他立刻用自己的细粮票买来几个馒头,送给那几个孩子;又一次,暴风雨突然在一个夜晚下起来了,雷锋和工友们都跑出去“保护”水泥。在这紧急情况下,雷锋没有半点儿犹豫,直接把自己的被子铺到了水泥上,嘴上还说着:“被子哪有水泥重要?”……雷锋这一生做过的好事犹如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密,数也数不清。虽然这些星星没有太阳耀眼,但是我相信,这些小事日积月累,总会比太阳更耀眼、更明媚。他做的点点滴滴的善事,也许在别人眼里,这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雷锋却坚持每天做好事,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伟人。要知道,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做好事,时时刻刻做好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有50年了。这些年,他一直让人们牵挂,因为他拥有着一颗善良的爱心,因为他觉得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是应该的,做好事也是快乐的!
我们都是年轻的孩子,前途一片光辉,更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让我们争当校园“活雷锋”,把雷锋的精神传延给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让雷锋成为中华民族的榜样!
雷锋,一个在人们心中一直呼唤的名字,一个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作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却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
他热爱集体、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美好”,立志“做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身体力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弘扬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
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雷锋同志那样确立坚定信念,努力培养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矢志不渝的进取心;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既修自律,又示范带动他人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勇于奉献、克己奉公、热爱集体,在实践强化集体的印象;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雷锋那样努力学习成材。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我们要学习和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凭借着那一股钻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努力学习。
弘扬雷锋精神,必须付出实际行动,并努力使之贯穿于自己生活的始终。在生活中,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标兵”;在个人生活实践中,做胸怀广阔、心理健康、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主人”。
雷锋精神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我们更应该懂得,学雷锋只有不脱离时代,才能不脱离实际;只有着眼时代,与时俱进,寻找雷锋精神新的实现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传到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去发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