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2010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潜心求学”“驰名海外毅然归国”“两弹一星功勋卓著”“儒家情怀大师风范”“献身科学壮烈殉国”“怀瑾佩瑜爱在天际”“高山仰止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吕劭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两弹”模型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切实发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据介绍,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10月16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2周年纪念日之际,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开馆仪式在郭永怀家乡荣成举行。当天,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有关人员、郭永怀部分同事、学生、亲属等参加活动。
仪式上,中科院力学所和中科大在此设立了“党员教育基地”并为之揭牌,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中国两弹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分别与郭永怀陈列馆结成友好合作馆,通过长期友好合作,进一步弘扬郭永怀精神,助力红色教育建设。仪式现场,还举办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郭永怀同志夫人李佩先生的画传首发仪式。
郭永怀出生于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多年来,荣成市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2010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今年5月动工建设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据了解,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展藏资料600多件,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教育展馆。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采用照片、实物、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角度,记录了展示了郭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
从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筹建小组获悉,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建设、布展工程已接近尾声,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对细节进行完善补充,择期开馆。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展馆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自10月19日起,集团公司及各产业集团分批组织近千名职工参观“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郭永怀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应届大学生、行管人员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等积极参加该活动。
在陈列馆,学员们从少年求学、海外成名、报效国家、甘为人梯、为国牺牲、爱在天际等六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郭永怀的人生历程和光辉事迹,并实地观摩了“两弹”模型。当观看了郭永怀“以身许国、壮烈牺牲”的事迹资料后,很多学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树立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用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以及部分视频,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儒家情怀和大师风范。作为我省首个院士纪念馆,这里将成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于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 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
后来,我们还发现他说话态度的严厉程度与对话者跟他的年龄差值成反比。他的一位老学生P与他谈话时就有点胆怯,郭先生批评他时有点严厉。最近,我的一位老学长告诉我,P先生目前已有九十多岁了,他学问不错,不愧是郭先生耳提面命带出来的学生。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谈话中,郭先生没向我们讲一句大道理,只是让我们把所有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两本关于科学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们体会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
见面以后的。三个月,郭先生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以阿尔文(197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宇宙电动力学》为主要参考书,学习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同时把此书翻译出来。经过一年多努力,我完成了译作,战战兢兢地交了稿。事隔两个月,郭先生把修改稿退给了我,告诉我,按照他的部分修改为标准,好好修改译稿。我一瞧傻了眼,只见稿纸上布满了红字修改。恰好,我那时听完了师母李佩先生的英文课,并学完了所里开设的“英汉翻译理论和技巧”课程,按照导师的修改意见,逐字逐句进行重译,于是,二审得以通过。导师又帮我联系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可惜译著出版因“文革”开始而被耽误,后来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印行。可惜的是,郭先生未能看到此书的问世。
那时,力学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个大办公室学习,大家你追我赶,每周一般读书七天,从早上七点读到晚上十点。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为周日上午郭先生经常踱着方步到我们的学习室来。有一个周日,他来了,走到我们仨跟前,满脸笑容,递给我们三张糕点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清楚,那个时候吃饭定量,普通糕点也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半斤。郭先生是学部委员,有些许特供,因此,就把糕点票送给了我们。这大概是师母的主意。小小糕点票,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
进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组织磁流体力学讨论班,集体学习留比莫夫的专著,并讨论手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从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和宽严相济的组织能力。年纪越长的越有压力,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倒是迎来了学术上的阳光雨露。
几十年过去了,郭先生颀长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他内向、低调,极少有疾言厉色。他喜欢戴着一顶鸭舌帽。走路老低着头,靠着建筑物的围墙走,只要他在中关村,上班的时间总是定数。有时,我们哥儿几个有意在那个时刻,躲在一旁悄悄欣赏这道风景线。可惜,上苍早早地剥夺了我们这样的权利!
在人民大会堂“共和国的脊梁”晚会上,看到描写九位科学家的节目片断。令人荡气回肠的情节,让人肃然起敬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在舞台上,又见到了我的研究生导师郭永怀先生的高大形象,更令我浮想联翩,心潮难平。
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资料图片)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