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周末一天的时间,把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读完,本书是作者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之内的课堂实录合集,也是作者不断提出并实践“诗意语文”理念的过程记录。对于任何一个语文教师来说,看这些课堂实录无疑是最快、最直观、最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学的方式、策略、理念,也是观察“诗意语文”的提法是否合理、理念是否虚无的最佳途径。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在书本前写的一篇前言,我以为这篇前言应该是“诗意语文”的理论依据、教本要义或思想旗帜,基本把该门派的主张和宗旨开张名义地表达了出来。且不说作者的提法有无商榷的地方,单就语文的几个维度的思考就值得任何一个语文人好好的考量与反思。
首先,作者回顾了“诗意语文”提出的三个阶段:“朦胧的激情”“去激情化”“激情的协奏”,作者紧紧地扣住一个“情”字来建构“诗意语文”的核心与灵魂。接着作者解释说,“此情非彼情,它有着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发,一定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律动,一定折射出相应的态度和价值皈依。”如果说这一段话显得高深、玄妙的话,接下来作者的解释会清晰一些,针对这一“情”字内涵,作者从语文课程的价值层面进行了分解。
即,从语文课程本体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所以以“情”为灵魂的语文就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也就是说,作者深深地抓住了“诗言志”“诗缘情”的文学传统,从“母语的诗性品质”上找到了语文的依靠和归属。从此种意义上说,在文学教育上这一块,作者的用力是有历史依据和理论高度的。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联系本体价值层面的分析不难理解,审美的解读也是从文学教育这一角度发展而来的,审美的解读不同于科学的解读、理性的解读、功利的解读,而是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的理解。在关注“情”,体验“情”,发展“情”的过程中,作者提出“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其实,陆机《文赋》里所的“诗缘情而绮靡”,既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又指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这正是作者的“珠玉在前”。
从语文课程的过程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不难想象,对于“情”的教学,其过程的把握与体认,只能是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里所提出的“熏,浸,刺,透”式的陶冶,这样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植言语人格”的理想境界。这还是从语文的文学教育角度得出来的过程评价,虽然牵涉到生命、生活、言语、想象、体验与人格,不过整体上还是以“情”作为语文课程过程的核心与对象。
从语文课程的主体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作者提出这样观点,是基于儿童的天性——“自由状态”“忘我状态”“想象状态”“解脱状态”,并认为这些“状态”,即所说的“诗意的状态”。
四个层面,扣住一个“情”本体,从一而终,体现了“诗意语文”的理论主张与理论建构。不管对作者把语文课程归结为文学课程是否有争议,仅这一理论勇气与理论能力的展示,也就值得鼓掌,或许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真理”吧,如果全面了,估计意义也不大了。
其次,作者在实践策略层面提出“诗意语文”的教学方式。提出从“文本细读”“整合”“陌生化”“诗性言说”“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因声求气”“寻根”等十个策略技巧进行归纳枚举。这一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意义不大,都是从文学理论里借鉴来的术语,而且还有不少是西方文论里的术语。不难看出,其实,作者在这一节内容上也并没有完全扣住前面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所紧握的“情”字,来提出设计的策略与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理论遗憾与不足。
最后,作者从“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高度来展示出语文的某种彼岸意义。“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等高度词汇最终把语文走向了“人生”意义,这好像是各派语文理论最后的“宿命”,都不得不走向的“唯一目的”。然后就是一翻美好的展望与幻想,所以作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了“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一带有呐喊与呓语特点的理论抒情。我不知道这样的提法是否“诗意”,但觉着离一门学科的表述还有一段距离。
诗意,对语文来说,是需要的,但觉着还不够。
是谁背负了人类的使命?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这样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伟人看似与我们离得很远并且有着一种地位的巨大差距感。可我更想称呼他为马克思先生,亦或者是马克思同志。因为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的理论更是在最初带给中国人民解放的精神力量。我们与他之间的距离感是远远小于那些西方国家政体的。作为一个启蒙者,让无数无产阶级的民众们用获得了武装自己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感谢马克思先生而不是崇拜马克思先生。
想要了解一个人,我们不能用盲目崇拜主义去看待他一生中所作为的事情。而应该是去思考和审视。从一个朋友和平等地位身份角度入手去寻找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迹才是更为恰当的。所以,我才想称呼他为尊敬的马克思先生。
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着真理,寻找着如何为人类全体幸福做出奋斗和贡献。他先是从黑格尔的著作中寻找哲学和政治,奉其为最神圣的理论和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黑格尔提出的“绝对观念”与现实中发生的情况却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正如法律的本质是为了伸张正义和公平,但却在现实中成为了有权者以及资本这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如果说原本他所奉行的黑格尔提出的真理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玉盘,那么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犹如一阵阵细小的冲击波扩散在他的脑海深处,对于追求真理的他来说,足以将这次轻微碰撞所产生地裂缝扩散至玉盘的全身。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了自己最初精神导师黑格尔的思想,而是秉持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
不是历史的选择,而是人们本身具有的精神力量。
历史上总说很多伟人带来了旷世的著作,但却本身的生活过得十分潦倒,十分悲惨。在这里,我不认同这些“选择精神就放弃物质”的极端观点。马克思先生本身的贫苦并非是外来因素造就的,是他自己选择的。正如他所说的,劳动产生的产品应当让劳动者产生价值感和满足感而不是厌恶感。他强调的是人本身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能动性。他用自身为例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他多次决绝了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政府抛向他的橄榄枝,坚定地续写着自己的真理。
秉持真理,让它更好的改变世界。
我们感谢马克思先生,感谢他带给我们的真理和真理背后的故事。能看到一个苍瘦的弱小之躯推动者历史的车轮,燃起第一根火把,将人类指向光明。我们在此不仅仅得到了来自灵魂的精神灌溉,也被他那种为人类奋斗的奉献使命所感染。
向马克思先生致敬!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这些都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喜欢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
有些人死了,却活在我们心里,马克思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90后们在这本书里与马克思深情相遇,他们之间不再存在不可逾越的两个世界、两个时代的鸿沟。以往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马克思有距离感,把马克思视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符号与标签,甚至在接受多年强迫式的思政教育之后对马克思产生了抵触心。本书力图用走心、妥帖且青春的讲述方式,为年轻人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用马克思真实的个人魅力去与80后、90后慷慨激昂、怀疑一切等诸多特质勾连起来,让读者形成共情与共鸣,去追寻马克思在新时代的价值。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喜欢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
有些人死了,却活在我们心里,马克思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是我们心中的不灭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为我们的哲学世界留下了不灭的焰火!
出身富豪家的他励志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放弃有着丰厚奖励的工作走上了漫长的人生思想的斗争。十七岁就开始要为人类而工作!在导师黑格尔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哲学思想的巅峰!他曾因为发现抽象和具体的对立如何建立联系而癫狂!怀揣理想的他在青春的路上疯狂的奔跑!即使叛逆,但从未放弃自己对人类幸福和世界未来的思考和套索!
马克思没有伟大的职业,却用他的哲学思想拯救了世人思想,拯救了世人对未来的认知! 他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莫失莫忘,他就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他继承导师的唯物辩证法,拯救劳动人民,解放他们!在压迫的道路上,他坚持解放人民,坚持革命!因为压迫,所以反抗。因为无路可退,所以反抗!他的文章就像是武器!他的笔杆子简直就是枪杆子!直击当时社会的黑暗!
他不但思想活跃,而且热心!他关心人民,他努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抨击拜物教,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的他,是何等的高尚。人类是自私的,而他就是在历史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开拓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意义。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已经麻木,没有看对思想的认知。在马克思的世界里,不短的开拓,不断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地带领劳动人民走向前端才是他的目标!
《共产党宣言》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把他的思想照向了大地。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站起来做斗争!它影响了全世界,更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人类。在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带动十四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一定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规律让它永不退伍!永不过时!
马克思,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名字曾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他的照片曾挂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他的思想曾让我们熬夜死记硬背。对大家而言,他是一个留着长而密的胡子的国外老头,他写了一本复杂深奥但极其具有价值的书《资本论》,他还琢磨出一套唯物主义辩证法,这套“神奇理论”拯救了很多的苦难人们,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发展,他的伟大不言而喻,这种伟大,让我们总是去瞻仰他、甚至“膜拜”他。
遇见马克思,让我明白了有一种“奋斗”就叫马克思。青年马克思积极奋斗,他在十七岁时就起了个高调,他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然后他就把这个高调唱了一辈子。信仰的力量,让他有勇气与资本主义势力对抗到底,即便屡被驱逐,生活困顿,他也从未放弃为人类自由和幸福而奋斗的初心。信仰的力量,同时也让他敢于批判,善于思考,由叛逆少年成为超级学霸。他坚持独立思考,当时他崇拜的是黑格尔,但是随着黑格尔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唯心,马克思提出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绝对精神而是社会生产力,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从而掀起了社会主义的浪花,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我们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面,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宏伟而远大的目标,然后趁着在青春这个美好的年代里,不断的向着这一个目标去努力,因为我们有的是时间经历失败,而在失败后重新振作起来将会是一个更强大的自己,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去总结失败的原因从中进步。
也并不用担心我们自己是平凡人而不能收获成功,因为共产党也是由一个个平凡人组成起来的,白手起家一点点靠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创造出了现在这样一个伟大生机勃勃的中国,这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次奇迹,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份珍宝,为后来的共产主义国家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通过了这一次的党课培训之后,也是给自己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过的十分充实,靠每一天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花了周末一天的时间,把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读完,本书是作者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之内的课堂实录合集,也是作者不断提出并实践“诗意语文”理念的过程记录。对于任何一个语文教师来说,看这些课堂实录无疑是最快、最直观、最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学的方式、策略、理念,也是观察“诗意语文”的提法是否合理、理念是否虚无的最佳途径。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在书本前写的一篇前言,我以为这篇前言应该是“诗意语文”的理论依据、教本要义或思想旗帜,基本把该门派的主张和宗旨开张名义地表达了出来。且不说作者的提法有无商榷的地方,单就语文的几个维度的思考就值得任何一个语文人好好的考量与反思。
首先,作者回顾了“诗意语文”提出的三个阶段:“朦胧的激情”“去激情化”“激情的协奏”,作者紧紧地扣住一个“情”字来建构“诗意语文”的核心与灵魂。接着作者解释说,“此情非彼情,它有着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发,一定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律动,一定折射出相应的态度和价值皈依。”如果说这一段话显得高深、玄妙的话,接下来作者的解释会清晰一些,针对这一“情”字内涵,作者从语文课程的价值层面进行了分解。
即,从语文课程本体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所以以“情”为灵魂的语文就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也就是说,作者深深地抓住了“诗言志”“诗缘情”的文学传统,从“母语的诗性品质”上找到了语文的依靠和归属。从此种意义上说,在文学教育上这一块,作者的用力是有历史依据和理论高度的。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联系本体价值层面的分析不难理解,审美的解读也是从文学教育这一角度发展而来的,审美的解读不同于科学的解读、理性的解读、功利的解读,而是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的理解。在关注“情”,体验“情”,发展“情”的过程中,作者提出“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其实,陆机《文赋》里所的“诗缘情而绮靡”,既指因情感激动而作,又指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这正是作者的“珠玉在前”。
从语文课程的过程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不难想象,对于“情”的教学,其过程的把握与体认,只能是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里所提出的“熏,浸,刺,透”式的陶冶,这样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植言语人格”的理想境界。这还是从语文的文学教育角度得出来的过程评价,虽然牵涉到生命、生活、言语、想象、体验与人格,不过整体上还是以“情”作为语文课程过程的核心与对象。
从语文课程的主体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作者提出这样观点,是基于儿童的天性——“自由状态”“忘我状态”“想象状态”“解脱状态”,并认为这些“状态”,即所说的“诗意的状态”。
四个层面,扣住一个“情”本体,从一而终,体现了“诗意语文”的理论主张与理论建构。不管对作者把语文课程归结为文学课程是否有争议,仅这一理论勇气与理论能力的展示,也就值得鼓掌,或许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真理”吧,如果全面了,估计意义也不大了。
其次,作者在实践策略层面提出“诗意语文”的教学方式。提出从“文本细读”“整合”“陌生化”“诗性言说”“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因声求气”“寻根”等十个策略技巧进行归纳枚举。这一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意义不大,都是从文学理论里借鉴来的术语,而且还有不少是西方文论里的术语。不难看出,其实,作者在这一节内容上也并没有完全扣住前面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所紧握的“情”字,来提出设计的策略与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理论遗憾与不足。
最后,作者从“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高度来展示出语文的某种彼岸意义。“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等高度词汇最终把语文走向了“人生”意义,这好像是各派语文理论最后的“宿命”,都不得不走向的“唯一目的”。然后就是一翻美好的展望与幻想,所以作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了“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一带有呐喊与呓语特点的理论抒情。我不知道这样的提法是否“诗意”,但觉着离一门学科的表述还有一段距离。
诗意,对语文来说,是需要的,但觉着还不够。
别看我的弟弟只有六岁,胖乎乎的,鼻子尖尖的,看起来神气十足。不管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他都非常爱捉弄别人。但他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爱编诗。
在星期四的傍晚,我吃完饭,一头钻进屋里,写起作业来,不知什么时间,弟弟这个调皮鬼又悄悄地跑到我的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的文具盒。我看见了,他急忙说:“哥哥!给我接一支笔,我要写字。”我说:“小孩子写什么东西?一边玩去。”我正在写的出神的时候,他乘我不在意,一把抢了过去。
我把一道题做错了,正当我要找铅笔盒的时候,我却发现我的铅笔不见了,刚才我放在这里的,可是现在这里空空如也,那里有笔盒!
我想肯定是调皮的弟弟拿走了,当我走到他旁边时候,他已经把我的橡皮,用刀片削成棒子又不像棒子的东西了。
我真想把她狠狠地凑一顿。我瞪着眼睛,正准备教训他的时候,他却扑进妈妈的怀里。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妈妈,哥哥打我”。看他那神气的样儿,尖尖的鼻子有翘起来了。我心想:“要不是妈妈护着他,我一定揍他一顿。”我又想:“他再调皮也是我的弟弟呀!我一想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我睡觉的时候,弟弟有跑到我的房间里,说:“我有妈妈护着,你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我说:“弟弟,我是不会打你的,因为你是我弟弟。”我以为这样一说,他一定会和我和好的,不会和我对着***。可是我错了,我太天真了!
星期五我放学回家,看见姥姥来我家了,我兴高采烈的`说:“姥姥,你怎么有空来呀?”可弟弟却说:“你不愿意姥姥来我们家吗?姥姥还给我们带来甜梨呢。”
我气愤的瞅了他一眼,说:“你就知道吃东西吃”。
妈妈把梨洗好了,我以为;这下我可以吃一个大梨了,可是;弟弟却给我挑了个最小的梨,给姥姥挑了个有虫的梨,给爸爸妈妈挑了个最小的梨。剩下的每一个都咬了一口,表示剩下的全部是他的了。我生气的说:“孔融四岁时就能让梨了,你已经六岁了,可为什么还这样赖皮呢?”
姥姥护着她说:“孔融从小就有四个哥哥,明明却只有一个呀!”在姥姥的诉说下,我又让了他一次。
今天,妈妈特意为我买了支钢笔,弟弟非要,可我还没写,我说我是不会给的,弟弟却大哭大闹起来,姥姥闻声从厨房跑出来,双手湿漉漉的,说:“明明别哭,姥姥给你买新的,不要他的破笔!”
他非常爱编诗,今天编的是: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至死多少。怎么样,他有趣吧?
这就是我的弟弟,他虽然顽皮,但他非常聪明,很受大家的喜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