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教育我们成才的地方,但屡见不鲜的校园暴力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校园暴力欺凌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欺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索要钱物,不给就威逼利诱、暴力胁迫、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论短、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冲动报复的团伙等等,那么,暴力欺凌事件的后果将怎样?
公安机关根据其后果不同分为殴打他人,故意伤害。殴打他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属于治安案件;而故意伤害则是依据《刑法》处理,属于刑事案件。但无论哪种案件,最终的结果都是违法者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名誉受到影响,金钱受到损失;对违法人员的危害是巨大和不可挽回的。
第一、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受到拘留处罚的,要送拘留所执行。受到拘役和有期徒刑刑罚的,要在监狱或看守所服刑。
第二、金钱受到损失。金钱损失主要包括罚款和赔偿两部分。殴打他人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最高可处1000元罚款,故意伤害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要判处罚金。赔偿是指对受害人进行赔偿,项目包括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费、交通费等。罚款(罚金)加上赔偿就是打架的金钱成本。
第三、名誉受到损害。殴打他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根据情节的不同,违法人员要受到一日以上,十日以的下的行政拘留处罚;犯故意伤害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根据伤害程度的不同,要受到拘役,管制和有期徒刑,案底将留存公安系统,在全国任何一台接入公安专网的计算机都能查到,这样必然对升学、工作及从事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同学之间因琐事引发的校园暴力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对比,我们真诚的呼吁广大同学:涵养理智,莫让美好的青春蒙受冲动的惩罚!
校园是学习的地方,是和谐的地方,是锻炼的地方:这么美好的校园,却变成了不和谐的地方。
我在阅览别人写的作文时,无意间看到这样一篇新闻:一位名叫翔翔的人,他妈妈叫他吃放,可过了好久他都没有来,他妈妈上去一看,看见翔翔呕吐不止,就把翔翔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对翔翔说:“他是因为暴吃暴饮才导致了这样的情况”,翔翔妈妈不停的追问,翔翔才肯说出来,他在学校受到高年级的欺凌,高年级的人想他要钱,学校很不情愿的给他们,每次给他们钱,他都在家里吃很多东西,他没告诉老师,也没告诉他父母。像这种情况要记住那些人的相貌,告诉老师或家长,也可以告诉警察,还要告诉自己的小伙伴,以免小伙伴也遭受这样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我也也有别人欺负过我,每次我看见或听见同学们说我坏话,我很不开心,我也会走过去说他,他的这种行为让我有心理阴影,我想,我身上有毛病吗?为什么他们都要说我?我说过他们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很奇怪。在校园里给别人取外号,骂别人,用拳头开口等,这些都是校园欺凌吗?是的,这些是校园欺凌,说不说就动手打人的,这样的人都是没心没肺的,我们不能和他们做伙伴,我们要去体谅体谅受害者,理解理解受害者的心情。到底是什么情况引发了校园欺凌呢?
校园里的人不和谐,见到同学受欺负,就在当旁人,不去告诉老师。
那些学习好的人,老师宠着他们,学习较好的人会产生嫉妒,然而引发的这种情况。
有些人长的太丑了,同学们见了都不跟他们玩,以为自己很美丽。很帅的热会说:“看,那个人真丑”,这样的一句话,给那个人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校园欺凌是会给人造成心理阴影,会影响热一辈子的。让我们大声的对校园欺凌说:“不”!
人要有颗善心,要去体谅别人;和谐的校园,并不是打架的,欺凌的地方,是师生们一起成长,一起努力的地方,我们彼此之间都要有一份关心,一份包容。
1.1 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 Coloroso(2003)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在一段时间内,它会反复发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 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 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或***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反社会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摘 要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本文简要介绍了欺凌的定义、特征、方式、危害和形成因素,着重分析了校园欺凌的防治对策。希望能为国内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咨询 对策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Olweus最先重视这一问题,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欧美日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非常注重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步骤。在国内,校园欺凌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处于早起阶段。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承认、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