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家而言,必须拥有经历。“经历”,是空间维度上向着远方的探索,也是时间积累中沉淀的人生厚味。只有行走在辽阔的世界中,一位作家,他的陛下方能生长出更壮丽的河山;只有经历了世间千貌与人生百态,深厚的智慧才得以勃发。
在空间的广度上,无论作家与普通人,都在寻求逃离当下眼前的世界。雏鹰腾起双翼,梦想试云天。他们踏上向远方探寻的长路,用异国他乡的经历反思自己所处的世界。当余秋雨贴地历险几万里,亲眼望过古埃及、巴比伦与印度的文明时,他将自己的经历化成对遥远历史的医生演习。正是几经艰险亲身考察的经历,使余秋雨觉悟到了文明兴衰的本质,恍然回首,才惊觉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奥秘。如若不是像行者般无疆的经历,这洞穿千年的一声叹息,又怎能启示我们寻觅中华文化中最芳香高贵的成分?
文明的经历,在于海纳百川般广阔的眼界,而人生的经历,则重在生命阅历的厚重积累。一个人有了人生阅历凝结的光辉,就不必在用喧哗来制造自己的明亮。因为,当年轻的柳永“忍把浮名,去换浅斟低唱”,那纵舟赤壁的苏轼想必是一笑置之。官场失意的经历,让这个曾经的翩翩少年走向了成熟的境界。在生死门前走一遭后,苏轼终于懂得了人生须臾、长江无穷。风雨飘摇的朝堂抛弃了这个流浪的文人,但正是这样的打击与挫败成就了一个崭新的苏轼。物我相忘,天地无尽间,我们看到了这个顽童的成熟。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融而大气的安详,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蓦然回首,人生命途的历练引领苏轼走向与天地合一的境界。曾经苦难与失意的经历,都成为他伟大生命的注脚。
经历,是生命中最宝贵的成分。远行奔走,感天地之无疆,悟文明之兴亡,是经历;体味命运,察人生之无常,觉精神之恒昌,也同为经历。在时间与空间相交的今天与眼前,正是无数的经历构筑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沉淀了人生的智慧。它是作家灵感的源泉,更是我们取之不、用之不竭的宝藏。
去吧,去经历吧,无尽的远方,无尽的生命,无论悲喜,无论苦甜,经历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圣彼得堡的留恋》中说,一个作家必须有经历。我赞同这个观点,若一个作家没有经历,他的作品必然也没有味道。
那么为什么只有有经历的作家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呢?
首先是他们知识渊博,经历了无数的作家必然见过大世面,对这个世界的事物有很深的了解。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何如此受世人及世界赞赏,因为作者有丰富的经历,对世界有深刻的了解。《红楼梦》不只是一本架空小说,而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对于人物装扮与饭菜及它们的制作流程描写极为细致,甚至具体到每个物件都有名字,这必然是一位经历无数,知识渊博的作者,才能写出如此精细准确,有味道的作品。若一位作家没有经历,他的文章必然孤陋寡闻,平淡无奇。
其次是他们对世态炎凉对世界阴暗面及痛楚有很深的了解。一位经历了无数的作家必经历过痛楚及世态炎凉。曹雪芹年少时锦衣玉食,但到中年时家境式微,变得穷困潦倒,正是因为它具有如此痛苦的经历,才能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李煜亦是如此,在国家衰败之前,他的词多写宫廷快乐的生活,词的内容也相当浅薄,但当他经历了亡国之痛苦,便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圣彼得堡的留恋》中的陀翁亦是如此,他经历了西伯利亚的流放,穷困与潦倒,从而对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写出了极具深度的文章。与他们相比,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的冰心写出的《繁星·春水》等哄小孩的文章就没有任何味道。苦难的经历促使一个作者成长,从而写出有味道的作品。
一位有经历的作家才是优秀的作家,他的文字必然有味道,只有经历才能塑造出优秀的作家。
经历于人,如同蛇之蜕皮,蝉之蜕壳,为人在苦痛中带来成长。
痛苦的经历让人们在苦困中觉醒,继而去探寻人生的价值所在。正如鲁迅,若无在仙台医大看录像时的震惊耻辱,他如何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以笔为剑,唤醒沉睡的民众?毛润之若非亲身感受到农民生活与城市官僚的极大差距,如何在窘困之中醒悟,决心为受苦受难了千百年的百姓裂出一线晴空?若非经历了太多次无法反抗的屈辱,中华儿女如何团结在一起,誓死搏出一片自由民主的天?正因为人们经历了、忍受了,在这经历中磨砺出了坚定执着的心,才会在苦难的咆哮中一往无前。
然而痛苦压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民主开放的光照耀神州大地,人们痛苦的经历少了,这难道意味着这痛苦的经历已经不再重要吗?
不是。相同的隐痛已愈合在时间的抚慰中,但是,不论是个人的经历还是国家的经历,都仍然在痛苦中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对于个人来说,苦难的经历让人们产生了同理心。人们因自己的苦痛而衷心希望他人不再经历。正如那几十年风雨无阻为乡村儿童治疗脊柱畸形的伟大医者,幼时身体上的苦痛促使他一次次开创医学史上的奇迹,为与他有相同经历的患儿送去光明健康的未来。他的经历,让他在痛苦中感知大爱,从而贴近那一颗颗与他相似的心。经历送给他的,是永不褪色的大爱,让他的心走向成熟与伟大。
对于国家,过去的贫穷落后闭塞的哭过是掩不住的灰暗经历。但也正是这份经历,让国家不遗余力地发展、建设,让中国短短几十年便成为东方仰头的雄狮。经历带给国家的,绝不仅仅是墙上可憎的污迹,还有那份破而后立的坚定执着。
正因如此,经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它也许会是心中盘桓不去的阴影,也许会是环境中挥之不去的污迹,但是当人们战胜了对经历的恐惧,以经历为鉴,那么不论于人于国,都会带来思想上的成熟与进步。当人们认识到经历之于人的重要意义,便会不惧未来之不可知,而勇敢走向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方。
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湮灭不了“满江红”的慷慨激昂;汨罗江边的声声叹息,湮灭不了“虽九死犹未悔”的赤胆忠心;苦寒之地的牧羊老者,大漠孤烟下的声声驼鸣,从我记忆最深处涌现。古往今来,生生世世,星空下的呢喃诉说一个个有关“义”的故事,使我刻骨铭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呐喊言犹在耳。身世浮沉,风雨飘零,身处历史的变化更替之际,面对高官利诱,于零丁洋边却不为所动。如果说这是一种信念,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对“义”的执著,这种执著,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坚毅,是对自己的情感最真实的流露。沧海浮生,岁月如华,潮涨潮落间那伫立的身影,以自己的血肉唤醒了这个时代。爱国是义,坚定是义。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把把无形的首,刺向国民麻木一仁的心灵,于灵魂至深处,是先生痛彻心扉的呐喊,这一声声呐喊,唤醒的是民族的赤血精魂。于民族存亡之际,先生舍弃了原本极其安逸的生活,为了触动内心的“义”,将自己的思想响彻黯淡的长夜。“义”使先生安逸的生活充满了急流,给予人们的却是不巧的篇章。“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先生的义,使民族不彷徨。刚正是义,责任感是义。
秦桧卖国,已历千载,人犹骂之。周作人投敌,虽一代文学大家,难掩世人所不齿的污点。沈括的《梦溪笔谈》传至后人,扬名青史,然而沈括的内心并无义的存在,于变法最顶盛的时候,驳斥苏轼;而后于变法衰落之时,却又明哲保身,上奏贬王安石。虽才智过人,却也难避“义”的考验。明末清初才子吴梅村,先仕明,后降明,日日夜夜承受着自己内心义的煎熬。晚景甚是凄凉,他于绝笔诗中写道:“草间偷活,竟一钱不值何须说!”
义的考验,内心的决择,可见一斑。
记忆的风铃悄然响起,三国时的羽扇纶巾,秦汉时的明月关山,大唐时的紫气东来,“义”的传承横亘于历史的长河中。丛飞的至死不渝,谭千秋的隐形的翅膀,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的义无反顾,香港殉职领队谢廷骏的“站到最前、撑到最后”。种种的义举中,浩然正气无不充溢于天地间,而这浩然正气,正是缘于内心深处的“义”。其实,所谓的“义”,并非上升到绝对的道德高度,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良知。而当这种良知成为一种习惯,毋庸置疑,这种习惯将会改变一个人生命的轨迹。
循着古人的来路,踏上世界的旅途,“义”存于身而发于心,而当“义”成为人内心最纯粹的一种表露,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就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数字的累积以及对荣华富贵的热衷了。
耳边传来了响彻天际的梵音,如晨钟暮鼓,久久涤荡着我的心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