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书陪着我,向着阳光,感受温暖。
——题记
没有去过法国,但能感受到艾菲尔铁塔的高雅,没有去过埃及,但能感受到金字塔的雄伟,壮观,没去过海南,但能体验那里蔚蓝的天空,生活在现代,却能和李白对话,生活在现在却能和爱因斯坦交流…阅读书籍,是美妙的令人神往的。
阳光明媚的早晨,捧着一本书,坐在窗台边,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背对着阳光不让阳光刺痛眼睛,安静地沉醉在书的美妙中,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恨情仇,然后在瞬间,突然想起那扣人心弦的情节,依旧会绷紧某个神经,然后一股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
《格列佛游记》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格列佛是一位有着强烈正义感的人,他在小人国为利立浦特国一举消灭不来夫斯古国的海军,保卫这个国家不受侵犯,但他不愿意成为侵略消灭其他国家的工具,格列佛认为攻击个侵犯其他国家是罪恶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公民,所以当利浦特国要求格列佛消灭不来夫斯古国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说:“我永远不喜欢做人家的工具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而且格列佛又很有自知之明他在小人国比那些人高十二倍的时候,他既不凭借自己的优势而耀武扬威,而在大人国他的身高相当于那些人的十二分之一时,他也不因而卑躬屈膝献媚讨好,他同样活出了自己的人格,我相信在前进的道路上格列佛会陪我一直走下去。
书带我感受海伦。凯乐在遭遇悲惨命运时,还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读书的时光永远都是快乐的,而那些快乐飞的太快似乎太阳刚刚露出灿烂的笑脸,下一刻就要跟他告别,我总是舍不得感叹时光怎么呢么快但他却不会多停留一刻。
读书是件美好的事情,他可以让我陶冶情操,让我更懂得生活的真谛。
在书的陪伴下,我向着阳光感受美好!
整理旧书架,拨弄旧书。旧报刊散落一地,潦草翻阅,回忆浮现。
《幼儿画报》、《小学生天地》、《中学生天地》、《读者》,些些许许……
幼儿时期的我和现在的我,仿佛相隔了一整个世纪,回忆被捏成碎片,不知散落何地。一片片搜寻、捡起——嘟嘟熊和小红袋鼠,告诉我几年之后才深悟的道理:诚信,生死相随。
小学时期,为应付恼人的摘抄作业,总是往《小学生天地》里的“好词好句”专栏中直接摘取,又怕着老师发现,还往往在连着好几期的报刊中拼凑。久而久之,抄得多了,当把好词好句默写在作文中,受老师表扬时,觉着自已有了莫大的荣耀。
进入初中,《中学生天地》月月相随。看文章,我感动;看诗句,我兴奋;看感想,我难忘。读到同龄人的好文章时,我惊羡,却也思索:他人的文章妙处,以及自己的文章的不足,并从他人的文章中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作文新天地》使我更多地了解父母那一辈人的深沉与学思,以及古人的信仰与抱负——从《卧薪尝胆》中,体验到复兴是一种信仰,它是对政治霸业的一种坚持;《开辟心灵的后花园》里启示人们面对艰难的现实需要营造心灵后花园,寻求寄托和精神归宿。《渐行渐远的故乡魂》中那一声声对故乡魂的呼喊,动人心魄,让人深思,难以释怀。
今天的我,读报已不再需字斟句酌。《英语报》和《读者》也被加入我的书列,使我受到更多精华的滋润——《感谢对手》一文中,我知道了“对手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敌人,相反,对手就如同机器上的发动机,带给我们压力与动力,推动我们不断向前,从而完成一次一次的超越,让自己进步得更快”。
丝丝缕缕,点点滴滴,好时光还是在阅读报刊之行中。因为你,我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因为你,我坚信“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一份份报刊,一个个期望,一片片回忆。由青葱年代走来,我,蜕却几多轻佻,却多了几分成熟。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楔子部分。在这部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他的一些读书经历:包括他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书籍、在贵州插队时与朋友们相互探讨读书心得。从中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生活更是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是多么的精准。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阅读的三种境界或称方法,即“旅游、围猎和侦探”,而作者的阅读无疑是侦探式的。正如他所言“侦探式的阅读常常已经进入专业研究,专业研究其实是苦事,因为它必须锱铢必较,寻头觅缝,把赏心乐事变成自我折磨,把养情怡性变成智力考校,人与书过不去似的想穿透纸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线索,使案情豁然开朗。”当然,无论是像葛兆光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都喜欢“围猎式”的阅读方式。这里引用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一下,“围猎式的阅读者,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用心感悟书中的点滴,获得最原始最纯粹的享受。至于最后的“旅游式”的阅读,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导游了。阅读也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所列出的“必读书目”“十大好书”就是一个例子,在书海里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有了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有目的比较省时的获取知识,畅游书海。无论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只有你喜欢它才会有价值。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常常会有想要中途放弃的想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会阅读有关学术性的著作,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专业,我自惭能力有限,不敢挑战;二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枯燥,我这个人比较浮躁,可能坚持不下去。但是这次,经由王老师的引导,我误打误撞选到了这本书,实属无奈。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辜负老师的心意的想法,我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收获是很多的。如今想来,也愿意分享其中一些另我印象深刻的美丽片段。
在本书第三辑有一篇文章《我注唐诗》,是作者给自己的《唐诗选注》所作的序。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有人说,年轻时总是幻想与文学结伴,年长则常会不自觉亲近历史,说得也对。当出版社决定要重新再版这部《唐诗选注》的时候,编辑让我再回头去看看它,问我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新的想法和感受?说实在话,现在回头看这部书,就好像倒拿望远镜回看身后,似乎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由此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化了的年龄和心境。不妨看此后我撰写的《中国思想史》中的一段话罢,这一段曾经很让一写热爱盛唐气象的人不高兴,题目叫做《盛世的平庸》,讲的是最辉煌的盛唐,其实恰是思想最平庸的时代。在那里我说:后代人总是说‘盛唐气象’如何如何,其实,从生活的富庶程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从诗赋的精彩意义上来说也是不错的,但是,从思想的深刻方面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在思想的平庸时代,不一定出现不了文学的繁荣景象,也许恰恰相反,可能这也是一种有趣的‘补偿’。特别是,一旦那种沉潜入微的思绪,已经不能对知识、思想与信仰有所匡补和批评的时候,就纷纷夺门而出,表现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上,这个时候,思发为文,智转入诗,而思想却在权力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平庸,智力也正是在这种一无所用的趋向中,逐渐转向了诗赋的琢磨和沉思。”
初读这段文字,并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只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首先,作者说盛唐的'诗歌最辉煌,但是思想却最平庸。这让我联想到高中上语文课讲到唐诗时,老师并未给我们分析这些思想,那时我们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唐朝大家的了解也只局限于他们的作品,对于诗人的思想没有细致的了解,就更无所谓分析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潮。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盛唐的思想平庸或深刻,它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载入了史册,今天的我们可以对它的各方面发表意见,但这仅仅是个人观点,盛唐的过往无法逾越。当然不能否认,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不论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虽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不一样,表现风格不一样,但是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这就是为什么唐诗是唐朝的一个标志,象征着那时的繁华、美丽。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本书第三辑中作者的一篇文章《什么够资格称“中国经典”?》,这是他为自己的《中国经典十种》这本书所作的序。其中作者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国经典”的看法。原文如下:“近来常有一种风气。有人说道‘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褊狭,其实,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单数的”传统,而应当是“复数的”传统一样。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通鉴》之类,这些统统都可以被当做经典来阅读。因此,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作者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完全诠释了作者心中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读了这本《穿行书林断简》,我有一种成就感,我竟然耐着性子读了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在此之前这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我不是学术派,也没有研读学术性著作的兴趣,所以读书的过程极其艰难,葛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文言文却胜过文言文,书的内容完全是专业的学术论述,其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非专业的阅读者来说很有难度。但是既然选了,我没有办法中途放弃,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下去,还好最后还是读完了。对葛兆光先生也有了一些了解,相比起他的读书经历,我的这点经历算不上什么。由于他大学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所以每天都会阅读大量书籍,以他“侦探式”阅读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最不可能兼顾的。
听着江南温婉小调,吴侬软语在耳边呢喃,这些总会让我想起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想起乌镇的美。在乌镇旅行,穿行在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木舟之间,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里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水气韵,站在白石桥上,空气里是江南一域烟雨的潮湿,有罗衫淡淡的'水乡女子手提荷花灯,撑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身而过。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水在她眉黛泛滥,我的心醉在江南女子梨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水间,难以自拔。行走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我那颗酷爱旅行的心装满了乌镇的温柔气息,乌镇啊乌镇,你在我心里盛开出一个永恒的天堂。
漫步在西子湖畔,我总有一种穿行历史的恍惚,毕竟,这里沉淀了太多太多的文明,太多太多流传千载的故事。闭上眼,湖上有风吹来,我依稀听见有鹤在石头城依水的朱楼外幽鸣,猝不及防地,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带着西湖氤氲的水汽向我迎面扑来,关于苏堤,雷峰塔,关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美诗篇……在西湖旅行,我看见雾气氤氲在流水边,把水草和游鱼的呼吸也变得如同丝绸一般柔嫩,西湖所蕴藏着的浩如烟海的历史精髓,让我心动。
读着李后主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总能无端地让我想起秦淮纷飞的琼花以及漫天的柳色,秦淮,这一个多情的地方,总能让我忆起这里吹断云水间的笙箫,寒烟笼细雨的庭花,忆起李煜的“露华新月春风度,车如流水马如龙”……这些关于秦淮八艳,南唐故里的故事,沉积在江南上苑的郁郁楼台间,倾诉着琼花月影中道不尽的往事。在秦淮旅行,我捕捉到了李后主的悲伤,以及无数水色江南的美丽所在。
旅行是一个让我心醉的过程,穿行在这如水江南,让我在美景中洗尽心中的莽莽红尘,让我汲取了历史的深沉,更让我品味到了如水的绝代才情。带着满心的欢愉在水乡旅行,我一路收获着美丽。
请和我一起穿行在如水的江南……
在我的心灵深处,有一片理想的园地——书的乐园。在那里,精炼的语句、优美的措辞让我流连;在那里,行云流水的情节、雨花缤纷的意境使我着迷……
书中虽然没有实实在在的千钟粟,但它可以满足饥渴的心灵;书中虽然没有梦寐以求的黄金屋,但它拥有高贵的品质。好书就犹如知识的海洋,扬起求知的风帆,乘风破浪,这时,你会发现,彼岸,不只是梦。
有时候,书就像是一部时光穿梭机,把我们带到梦中的远方,又像是一匹奔驰的骏马,驮着我们遍游世界;有时候,书就像是一杯清茶,品上一口回味无穷,又像一杯咖啡,困乏的时候提神醒脑。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无论是读书还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需要的是汲取书中的知识、营养成分,学习伟人的待人、处世之道。
小时候,我总会拿着那些带拼音和插图的故事书,缠在妈妈身边,让她读故事给我听。我每次都是伴随着那些故事进入甜蜜的梦乡。
慢慢地,我长大了。随着年龄增长,书房中的书籍也增加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忧思;喜欢上了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怆情怀;喜欢上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淡雅……
读一篇缠绵悱恻的散文,能体会其中肝肠寸断的凄苦;读一出曲折离奇的戏剧,能体会其中跌宕起伏的震撼;读一首温婉含蓄的诗歌,能体会其中超凡脱俗的清远;读一部酣畅淋漓的小说,能体会其中潮起潮落的剧情。不同的书籍给了我们不同的知识,也给了我们不同的心理体会。遨游书海,就像泛舟海上,惊涛骇浪、风平浪静、风和日丽、狂风骤雨,以上种种均能有所体会。
阅读使我们拥有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志气;体会铁面无私、令人敬畏的正气;充满披荆斩棘、舍生取义的勇气;得到求新求好、能做善做的才气。在字里行间品味人生百味,享受世间的欢乐与悲伤!
书,就像海边的灯塔,给远航、归航的人们指引方向。有书为伴,我从不曾感到孤独。在书的世界里,我放飞了梦想,一路书香,一路飘逸!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