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了冰心奶奶的一篇散文——《小桔灯》。
《小橘灯》主要讲了小姑娘妈妈病了,“我”帮一个小妹妹打医院的电话,小妹妹为“我”做了小橘灯的故事。
我认为小姑娘是一个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小姑娘的妈妈病了,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就可以独自去打电话问xx医院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同时,我也觉得小姑娘的手很巧,他可以用橘子和蜡烛做一个非常漂亮的小橘灯。我也觉得冰心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帮小姑娘打电话,还给小姑娘一个大橘子。
小姑娘虽然家境不好,但是她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孩子,而我们的家境很好,却远远比不过人家小姑娘。小姑娘面对陌生人非常的镇定,如果我们遇到陌生人就恨不得快点跑,更别说给陌生人制作小橘灯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像小姑娘学习,学习她遇到陌生人不慌张。让小姑娘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吧!
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是冰心奶奶写的《小桔灯》,上面那个小姑娘让我非常感动。
那个小姑娘家很困难,冬天还光着脚穿的草鞋。她的妈妈生病了,爸爸也不在家,她就自己照顾妈妈,做饭洗衣……
有一次,她妈妈吐了好多血,他还自己出去打电话找医生。冰心奶奶去他家的时候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小姑娘逃出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一段皮,掏出一瓣瓣的桔子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旁,让她妈妈吃。剩下的部分做了一个小桔灯给冰心奶奶,让他好照着路回家。他的心灵真美。手也真巧。
读了这本书,我很感动也很羞愧,我仅仅比小姑娘大一岁,但很多事都没做好,我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有时我不珍惜,甚至浪费,我的东西很多很乱,总是让爸爸妈妈来收拾。现在我要想这个小姑娘学习,珍惜今天的生活。
那盏小桔灯(读冰心小桔灯有感)在我的印象中,我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都没见过小桔灯吧。听这个名字就觉得这样儿小玩意儿定是有哪些心思细腻的小孩们创造的。用吃完的橘子的皮壳儿完整的保存下来,用一根竹将桔灯挑起,四周系上麻绳,里面点上一根小蜡烛,小小的桔子,弱弱的灯光,感受到的是无限的温暖。想象一下,你在夜间的小屋,点上这么一盏桔灯该是多么心满意足充满遐想的事。
小桔灯这三个字我是通过冰心的这篇同名散文了解到的。也是因此产生了想回到她处在的那个战乱的而又有那批暖人心之人的年代的念头。冰心去看望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儿和小女孩儿那生病的母亲只是出于一时的闲暇与关心,换来了临走时小女孩儿担心冰心看不见夜路而递给她的小桔灯。恩,小女孩儿好似还带着那安慰的语气说:“您放心,我爸爸就快回来的,那时候,我妈妈的病就好了,”我们“都”好“了。”女孩儿在自己面前画了个圈圈又点了点冰心,显然,这个“我们”也包括冰心在内。读第一遍时,我并不是很明白小女孩儿为何要说“我们都会好的”这句话,冰心也会好的,是指什么事儿?我并不明白。文章后面又写道,小女孩当时也被认作为共产党而被抓捕起来。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好”,那么,小女孩儿的“我们”都会“好”就是一个时代的希望,是一种充满爱的相信。现在的不好他不在意,也不以之为苦,并且怀着最大的信任感相信这个世界。理解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有点心酸感动的。我心酸她那么纯真可爱,可爱地让我急不可耐地想去拥抱这个女孩儿,我感动她用一颗大爱的新发现生活的真善美。而我,常易看见生活不好的一面,尽管我乐观积极,却总觉着还差那么一股正视的态度,没有将发现真善美作为我的一种习惯。而这满载爱的小桔灯点醒了我,我们真的应该爱一切,我们真的应该善待一切。这是多散发出来的温暖情意是能够使两个敌对的敌人都拉近距离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总是容易被温暖的爱所征服。在一个乱世也好,和平盛世也罢,拯救一切的,拯救心灵的,永远都有爱的缩影。
我们可不可以也为这个世界点上一盏小桔灯呢?
今天我又一口气读了两遍《小桔灯》这本书。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四七年左右,当时重庆还未解放,重庆人民生活在白色恐怖中。书中的主人翁——小姑娘爸爸被抓,妈妈病危,只有八九岁的小姑娘在料理家务,但她仍然以勇敢、乐观的精神面对一切……
我每读一次都被书中的小女孩感动。俗话说:“穷苦的孩子早当家。”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去乡公所打电话、请医生,做事这样能干、果断,让我吓得目瞪口呆。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主动接待客人,又亲自制灯、穿灯、提灯、点灯回报客人,更让我难以想象……
我的年龄和小女孩差不多。小女孩不但自己生活自理,她爸爸不在家,还要照应生病的妈妈,给妈妈端茶、倒水,请医生看病……而我们在家梳头、洗头、洗衣服……一切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做。就拿这次去上海演出来说,不但生活上要老师照应,连洗衣服、洗头……这些简单的事都要老师帮忙。
我要像小女孩一样,不但学会照应自己,也要学会关心别人。
暑假,我读了冰心奶奶的《小桔灯》,从中认识了那个乐观、勇敢、拥有坚定信念的小女孩,直至现在,她的身影还一直在我脑海萦绕。
“小桔灯”是著名散文家冰心奶奶的代表作,其中描写十分细腻,是优秀的散文,受很多人的喜欢,她十分真实而生动地刻划了小姑娘这一美好、感人的艺术形象……
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地下党的女儿在父亲因党组织受到破坏被迫离家,母亲又受到追踪特务的殴打而吐血的困境下,一点也不惊慌失措,相当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在母亲吐血的时候,她独自一个人上山,到乡公所打电话帮妈妈请大夫。这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
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幕是作者问她有没有吃过东西?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读到这,我的心里有一种羞愧之感:过年,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在这个时候,我可以收到好多好多红包,好多好多新年礼物,去大酒店吃到鸡鸭鱼肉和各种山珍海味。而我所拥有的这些,在小女孩看来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不可能。而我呢,还这个不吃,那个不要,百般挑剔。
究竟是什么让小女孩如此乐观、如此坚定、如此勇敢?能够在家庭遭受重大打击时沉着冷静;在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卧病在床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除夕之夜默默地吃着她的“美味”年夜饭——“红薯稀饭”呢?我想了很久,很久,我想这可能是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她,对,就是信念。她坚信父亲肯定会回来的,母亲的病会好起来的,白色恐怖的统治也不会长久的。就是因为拥有了信念这颗人生征途中的明珠,因此无论多么艰难,她都依然充满着乐观精神,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依然能微笑着面对生活;依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勇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