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也在那里,所以,我和妈妈也去凑热闹了。
我刚下车,就看见大大的上海大众这个标志挂在门口。标志的下面是两个花球,花球五颜六色,芳香扑鼻。花球两边排满了很多花篮。像在迎接客人的到来。墙上挂着20多条“祝贺青田分公司隆重开业!”的横幅,五彩缤纷。非常热闹。这时,阵阵欢乐的音乐声飘扬在耳边,我就像被节日的`气氛包围住了。
公司请来的嘉宾真多。有:副县长、局长、经理......工作人员忙着接待。我看见了爸爸,我叫他,爸爸忙得都不回头看一眼。
10点钟,开业典礼开始了,主持人介绍了嘉宾。接着请副县长讲话。副县长说:“现在是21世纪,进入了汽车时代,我祝贺上海大众青田分公司隆重开业。愿它扎根青田,给桥乡人们带来方便,给青田的明天带来辉煌!”副县长话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最后,副县长和总经理为开业剪彩。顿时鞭炮,烟火响声四起。欢乐声飘扬在青田的上空。
我祝愿我的家乡明天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哈佛家训》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大英图书馆要搬迁了,但从旧馆搬到新馆的预算是150万元,但是按照通常方法的费用超过了预算。这时有人说能够不超出预算并完成搬迁,那人只用了一个小办法就完成了任务,获得了报酬。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报纸上登出一条消息:"从今天起,新华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市民借阅图书.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请市民从旧馆借书,阅读完后还到新馆."
创新无处不在。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创新,比如说,可口可乐流线型的瓶子,这些都是人们的创新。其实创新离我们我们不远,很多事情,我们另辟蹊径,就能收获很多、便利很多。
在家里,妈妈为了健身做了几个小沙包。为了美观,能把米倒进去的口子留得非常的小,用平常的方法根本无法将米装进去。妈妈用了一个小办法,一下子就把米装进去了。妈妈想让我开动脑筋,便给了我一根粗粗的吸管,如何将米装进袋子。我将吸管插入袋口,用小碗舀起一碗米,往吸管里边倒,可是能进入吸管的米并不多。妈妈见了,并用手抓了一把米,往吸管里小心翼翼的倒米,这下,袋子一下子就满了。我也学着样子做了起来,不禁佩服妈妈的方法巧妙,充满了新意。
这一件事情给了我深深的思索。我们的思维常常被固定住了,而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去思考问题,所以经常遇到麻烦,也就没有了创新。但是,只要换一个思路去想一想,也许会看到另外一条路,走上了一条创新的道路。
当然了,想要创新,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想要去创新的心,愿意去思考的头脑,能够坚持不懈去完成创新的动力,有了这些,创新不再是一件难事。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创新大赛,为了想出一个非常有新意的点子,我可真是绞尽脑汁,还时不时想“要是自己在牛顿之前被苹果砸中就好了”。我就寻找自己有什么困难,可以从困难入手,进行创新。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出来了一个还不错的点子。只可惜自己没有坚持下去,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坚持、思考、愿意去创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拥有了这几样东西,创新会变得很简单,让你感受到创新成功的那股甜味的美妙。
爷爷家的院子里,时常能看到一个矮墩墩的身影,那是我们院子里的阿婆。绿色植物的掩映间,总能一眼发现她和蔼的笑脸。因为大半辈子都呆在这里,对每家都熟悉,平时待人亲切温和,所以每个人见到她都会亲切地叫上一声阿婆。久而久之,她便成为院里的“大众”阿婆。
阿婆很老了,老到没几个人清楚她到底多少岁,只知道她年轻时候就来到这个院子里了,给一家人当了四十年的保姆。阿婆原来不是南京人,她的老家在苏北,那里还留下了一个女儿,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因为家里困难才到城里来当保姆的。
爷爷说这个阿婆大概有九十几岁了,我不信,这是有原因的。阿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一直十分健康,她在院子里呆了几十年,对这个地方很有感情,不论盛夏酷暑、还是严冬腊月,每天总会早一次晚一次的在院里背着手溜达溜达,碰见个熟人唠叨唠叨,聊聊天,爽朗的`笑声便会飘得好远好远。阿婆个头虽然矮,但皮肤却是又白又有弹性,小时候见到她就总有想摸摸她脸的冲动。她的脸胖乎乎的,显得特别和蔼可亲,无时不刻荡漾着满足的笑容,使每一个看见她的人都不由自主的露出笑脸,心里变得暖洋洋的。如此无暇又充满活力的笑容,竟是一个饱经岁月的老人所绽放出的。最让我惊叹的是阿婆的双眼,不像有些老人的眼睛显得浑浊暗淡,她的眼睛十分清澈明亮,还水汪汪的,倒更像是一个不涉世事的孩童的双眼,像一潭浅水,宁静温柔。
阿婆是一个很喜欢小孩的人,把每一家的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养,所以经常有家长把孩子交给她照顾。当年我表弟出生时,她还拿出了一百元当彩礼呢!六七年前,我和院里一帮小朋友都还在幼儿园,每天放学了没事干,就一人一辆滑板车,嗖嗖地围着院子狂奔。阿婆她看见一次就说一次:“小乖乖们啊,慢点,慢点唉!小心摔了痛啊!”嘴上是这么说着,可笑容就不知不觉在脸上洋溢着!
阿婆的记性很好,常常给院里人讲以前发生的故事,我也喜欢听故事,阿婆就特别喜欢我。每次见到我,便老远喊着我的小名,招呼我到她身边去。她操着一口浓重口音的家乡话给我讲那个我从未见过面的亲奶奶的事。我十分依恋她那缓缓的、绘声绘色的讲话风格,虽不如播音员字正腔圆,但也颇有韵味,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阿婆来城里以后,一直在一位南大教授家当保姆。教授家有两个孩子,是阿婆一手带大的,直到那两个孩子成家以后,才离开了她。教授一家和阿婆就像半路亲人一样,彼此关爱着对方。正因为这样,直到阿婆老得已经干不动什么家务活的时候,教授一家还是像对待家中老人一样养着她。可以说,前半生贫苦的阿婆,后半生是过得无比幸福的。
六年级后,我好久好久都没有看见阿婆那慈祥的笑脸了,我开始想念那又白又有弹性的脸蛋,那成天上扬着的嘴角,那一个个用浓重口音讲述的故事……拐角处的大树下再没一个和蔼的老人坐在那儿,只有一个思念着她的女孩独自站在树下,呆呆的望着摇摆的树叶,“沙沙,沙沙”就像阿婆讲的故事一样。
直到第二年春天我才知道,阿婆在去年国庆前后回到她女儿身边,静静的走了。像她来时一样不留痕迹,却带走了许多份思念,和无数的回忆。
大家偶尔还会谈起这位曾经的“大众”阿婆,我却时常站在树下,听着那棵粗壮的樟树,发出沙沙,沙沙……樟树啊樟树,你就像阿婆的心,永远年轻。阿婆曾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在你身上我又听见了,感受到了。
远在天堂的阿婆,希望你还记得这个院子。希望你在那里,能生活的更快乐,更幸福!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