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方面,共享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
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十三五”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三个重要群体。
首先,要下力气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以流入地为主的基本政策,但是从各地的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些城市新居民的教育新需要也会随之而来,各地应该提前规划应对。
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已经带来严重后果,数千万的乡村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二是要根据规划建议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等。
再其次,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虽然近年来中央启动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央财政经费增加了7.5倍,但是全国仍有600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机构,仍然有超过10万的适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升入高中段学习的不到30%。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都缺乏接纳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专业教师与资源教室,与国际流行的全纳融合教育理念差距很大。
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建议》已经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要求实现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任务。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一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资源要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题、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让所有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总之,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理念”,应该成为“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引领中国教育健康发展。
日前,教育部在网站上刊登了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人答记者问时称,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基本要义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
负责人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
当前,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办学封闭化倾向突出,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
负责人表示,要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实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基本要义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负责人表示,文件牢牢把握这一政策导向,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负责人同时表示,转型的主体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责任在各省级政府。《指导意见》强调加强省级政府在转型发展改革中的统筹作用,引导各地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结构出发,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面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上,从各地各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发展改革,不搞一阵风,不搞一刀切。
此外,指导意见针对当前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薄弱环节,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旨在形成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是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加大对改革试点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改革试点的经费支持。
农村,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凡院子里,像一个连续的画面。我在高楼东岩,在风景如画的山区随处可见的家,还有到处都是水,很漂亮!
高耸的山脉,险秀的所在地,从地上升起,从远处看,山外有山,树外有树,只见绿与绿相连。走近一看,你会发现这座山很高,看不到山顶,它的顶部像天空一样高,非常壮观!
水塔,晶体的补丁清除,无瑕疵,像一面镜子。水体现了青山绿水,蓝天和美丽的花朵。你看,河里有一群孩子在玩水玩,他们都更乐意啊!
个子高的人,每个人都很简单,不能骂人,不能偷东西,也不能搞恶作剧,他们努力工作,耕作和收割。
这个国家是如此的特殊和简单。
把根留住,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在乡村振兴大潮中保存我们的文化血脉,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文化为乡村振兴一路“保驾护航”。
现在已经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学子面对家庭的贫困,更多的是无奈、无助、困惑,相对于富家子弟,他们的心灵往往更为脆弱。国家的助学政策、众多的慷慨之士,无疑给他们的求学提供了可能性,然而部分实施救助的人在崇尚作秀的不良风气下,对本充满爱心的助学行动,采取大肆宣传的模式,录像、拍照、宣传、报道,在这样的活动中,很多学子不堪其累,贫穷得到曝光,隐私得到展现,部分学生的个人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戕害。感恩的眼泪不一定非要通过镜头来检验,捐资助学的善举不一定非要呈现在广大的电视观众的面前,物质的帮扶的同时莫忘精神帮扶。
扶贫还要扶心。要时刻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现在的扶贫助学模式,往往是“一帮一”的模式,谁帮谁双方都知道,这种结对帮扶在方便、快捷、便于联系的同时,其实还有很多弊端:帮助者是否应该得到被助者的报答?被助者是否就应该念念不忘被帮扶而感恩的情感包袱?被助者不感恩是否应该受到谴责?不感恩是否帮助者就应该中断施助?曾经见到报道,一个得到救助的学生几年里连个电话也不打,连封信也不写,更没有登门道谢的事情,施助者感到委屈,叫屈的同时甚至想停止救助。报道以来,媒体和社会纷纷谴责被救助的学生,大谈必须实施感恩教育。我们承认这样的学生也会存在,但在谴责的同时,谁又会理解得到救助的学生的那颗过分敏感的心灵呢?他们没有感恩的举动,不一定是人品所致,很可能是别有隐情。所以,现在提倡的“暗助”还是十分可行的,这种暗助正是对学生心灵的最好呵护。有个学校为了帮助贫困生,根据食堂电脑统计,针对每个月花费伙食费最少的那部分学生,学校都会偷偷为其在餐饮卡里注入一定量的伙食资金,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又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面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暗暗地感恩社会。
忽然想起了前几年报纸上登的一个小故事,一个盲女为了自食其力每天站在街头卖花,一个企业的老板看到后慷慨解囊,拿出一大笔钱交给盲女生活用。固执的盲女谢绝了企业老板的好意,一分钱不要。企业的老板改变了办法,从此他天天到卖花的盲女前买花,有时候自己忙就派自己的员工去买花。卖花的盲女因为能够自食其力而由衷的`快乐,那个聪明善良的老板因为助人也感到了由衷的快乐。那个企业的老板实在可贵,他用自己的善良帮助了人,更可贵的是他保护了盲女的那颗心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帮助方法的不当很容易造成受助者的“接受施舍”的认识误区,这时候的帮扶就成了拆了心灵的“东墙”去补充物质的“西墙”的举动了。
给学生一个捐资助学求学的机会,要给学生一份情感上的体谅和态度上的温情,更要给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不要给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不要让每当新学年伊始的扶贫助学再成为教育四季歌中一段悲情旋律,莫忘扶贫还要扶心,真正让受助的学生成为学有所成、心智健全的完美无瑕的人。
其实都市和乡村各有利弊,都市虽然方便,但空气品质不大好,乡村虽然安静,但交通不太方便,还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手被生锈的折叠椅夹伤,开了半小时的山路才找到卫生所,但要我选都市还乡村,我会选择乡村的。
为什么我会喜欢乡村呢?因为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只好把我放在奶奶家,奶奶是开小杂货店的,所以我无聊时会去邻居家玩,我们都玩打弹珠、爬树、钓鱼……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放炮,插在牛粪上最好玩,点完要赶快跑喔!不然身上会都是粪。每次都玩到傍晚,才回家吃饭,吃完就在后院看星星,因为没光害,所以星星整片都是。之后念小学的年纪到了,我就回到城市里,刚开始很不适应,但久了之后我也变“都市化”了,回到都市,还是有些“野性”,小时候野性可重呢!三岁就会爬墙赤手抓猫,还会爬树呢!小学有一次爬树还被老师骂呢,而且放炮也难放,有次过年炮还冲进邻居家阳台,碰得超大声,吓死了,不知道玻璃有没有破,但都市真的很方便,三步一家便利商店、五步一间饮料店,方便的要爆炸,而且又离医院近,这样生病也方便,公车和地铁都方便,有时无聊到动物园去晃晃,只要路线对就好了,再加上我们这边也要盖机场了,这样真的是太方便了,不过都市人脚步都好快,像我这种半乡村人负荷不了。
我好像比较适合在乡下,那种不掉的节奏真的很恐怖,最恐怖的是有一次我去东京,日本人搭电车上下楼梯几乎用跑的,像我这种慢步调只有被撞的份,所以长大决定去乡村住。
有些人一定会受不了没电视、无线网路,其实,大自然的`美胜过于看电视!现在偶尔回乡下,我可以观察老鹰观察一整个早上,抓树蛙抓一整个下午,这些都胜于3C产品,就算来到北部,那些光彩鲜艳的萤幕吸引不了我,我都去学校找小动物,我发现我们学校有蝙蝠喔!这也是为什么不会近视的原因。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其实乡村好玩的东西很多,赶快脱离电子产品吧!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都市别再开发了,不然可爱的飞鼠、兔子、老鹰……会越来越少,以后会不会只能看图片,不能看到真实的样子,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会非常可惜。
国家,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是沉默的,美丽的,值得我们欣赏。
春季农村是新衣服很漂亮,绿柳放,几个活泼伶俐小燕子停在柳枝。绿油油的稻田覆盖了整个现场,远远望去,犹如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海洋。春天的早晨是美丽的,漂浮淡淡的烟熏对农舍的屋顶上。金光耀眼初升的太阳,地球在金色的光芒所笼罩。
夏季农村是很漂亮,蓝天,白云,体现了绿色的稻田。在一个小乡村道路早晨漫步,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的眼睛单元一个绿色的田野,鸟儿从沉睡中醒来,在路边的`树上歌唱欢快的歌声。挂着晶莹的露珠年轻的麦田,散发着水晶般的光泽
乡间的秋天更加美丽多彩,红红的柿子像一盏大灯笼,挂在枝头,黄澄澄的重饭随风摇曳,荡起一层金色的浪花。秋高气爽,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秋天的黄昏是美丽的,夕阳遮住了整个天空。
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没有工厂污染环境,没有嘈杂不停的工厂,没有高楼挡住了我们遥远有利的观点,是乡村的寂静,它是美丽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