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科是中国男乒目前唯一一名现役“大满贯”得主,也是完成“大满贯”最快的球员。距离乒乓球运动史上首个“双满贯”仅差一枚里约奥运会男单金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首次征战世乒赛男单比赛就举夺魁,张继科迎接自己首冠的方式有些特别,他先是躺倒在地双手掩面,随后怒吼着撕开了上衣领口,将衣服撕成两半,赤身跑上看台与教练拥抱。那一股子狂野和肢体上的行为艺术霎时让球迷们震惊了,这无疑是颠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传统形象的一个举动。在国家乒乓球队的精英中,藏着这么一只"藏獒",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为什么说他像藏獒呢?就是说不讲理,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他的这个潜力,在我看来是最可贵的。"从主教练刘国梁的话中,不难看出张继科在赛场上的特点,"他属于那种反差比较大、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人,好的时候像藏獒,老虎都不怕,谁都敢咬;差的时候就木木的,像只大笨狗,那种慢啊、笨啊、重啊,两面的反差比较极端。"
张继科确实只是在场上比较张扬,而且是有选择性的,只在大赛的赛场上霸气外露,"我就是那种越到困难的时候越能激发潜能的人,越到大比赛整体状态越好,所以刘导说我像藏獒吧。"长得眉清目秀,赛场之下话也不多,但张继科那强大的心脏却似乎就为了大赛而生。因此他第一次参加世乒赛男单比赛就扳倒王励勤、波尔、王皓等世界顶级球员夺冠,"在我的印象中,世锦赛是空白的,没有失败过,也没有成功过。因为未知,所以才造就了我今天的胜利。"直到半决赛击败波尔之后,张继科都没想过自己会夺冠,他在世乒赛之前给自己定的任务只是进入前八,"但一上来就以2比0领先,到第六局还以10比5领先,那时候才确实觉得有希望了。"
张继科的微博上有这样一段话:"人一辈子只有七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两次机会相隔约七年,大概25岁后开始出现,75岁以后就不再有了。这50年里的七次机会,第一次不易抓到,因为太年轻,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为太老,这样只剩五次了,这五次机会里又有两次不小心错过,所以实际上只有三次机会了。"在浪费了六个赛点之后,张继科最终还是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但这时,他才只有23岁。
"要只是正常赢,没有那么艰难惊心的话,我想我不会有(撕球衣那样的举动的。"张继科坦承他确实过于激动了,结果太完美,让他退场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有点儿语无伦次:"我有撕球衣吗?"事后,张继科说撕球衣都是突发奇想的,"就是想释放一下自己,因为很渴望拿这个冠军,拿到了特别激动。"但夺冠后的那个晚上,张继科睡觉做了个梦,梦到这一切都是假的,他惊醒过来,跑到厕所拿了把剪子一顿猛扎自己的胳膊,看会不会疼,"当然是没扎出血的那种。"
肌肉是这样练成的
18年前,父亲张传铭带着只有五岁的张继科开始打乒乓。球童的小时候,比同龄人少很多玩的时间,更何况是在中国万里挑一出人才的国球乒乓。
张继科的童年很少有玩具,全国比赛拿了冠军,爸爸给买了自行车。家里还有可玩的,就只剩乒乓球拍和一个足球了。
"继科"的名字源自"白巫师"济科,父亲希望儿子能喜欢上足球。可不到一年,张传铭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让儿子放弃足球,转项乒乓球。
父亲的严格训练培养了小继科钢铁般的意志,母亲徐锡英就曾多次对人讲:"我儿子从来不会撒娇,还在读小学时,他的自理能力就已经很强了,做事特别有主心骨。"
为了让他练出好的体魄,张传铭让张继科每天晚上练完一整套蛙跳、单腿跳、交叉步、并步、跨跳,"那绝对是被逼的啊!"张继科七岁时,张传铭就带他到海里游泳,锻炼协调性,以致后来张继科"见了大海就想吐"。
直到长大之后,张继科才真正理解父亲当年的苦心。在国家队里,张继科的身体素质相当过硬,他的卧推成绩只比成绩最好的王励勤少两公斤,其他队员的成绩被远远地甩在后面,此外张继科击球瞬间的爆发力也是国家队里最强的。世乒赛夺冠后在全世界电视观众前秀出的那一身完美的肌肉,都不得不归功于从小就开始的身体训练。
我一直很佩服明朝,作为唯一一个是由南方统一北方的朝代,唯一一个克服地缘向北扩展,打的蒙古远遁至西伯利亚,唯一一个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日本“大阁王”丰臣秀吉发兵入侵朝鲜,气焰甚嚣尘上。他们攻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夕且渡鸭绿江”。朝鲜“请援之使,络绎于途”。明神宗召集廷议,认为“朝鲜属国,为我藩篱”,是“必争之地”。当年七月,明朝就派出了第一支援朝抗倭的军队,反应不可谓不速。然而这一仗竟接连打了将近七年,其间起伏跌宕,曲曲折折。不过最终的结果是“诸倭扬帆尽归”, 明神宗“御门受俘”,明朝总算赢了。东北亚又回到了原来的秩序。
然而历代文人政客以及很多当代史学研究者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万历三大征拖垮了明朝,尤其是这场朝鲜战争,评价更是不堪。这种说法究其根源,起于万历年间“争国本”事件中的朝臣及文人之手。
只是中国古代文人论政,少有以数据说话的,多以动机和道德为本。事实上,即使大略地去探究一下当时的财政数据,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这次朝鲜战争,说起来历时七年,看着好象时间很长,其实这七年时间里,并非是一直在打仗的,在朝鲜的部队,也不是一直有那么多。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双方是在对峙和谈判。
自一五九二年壬辰倭乱起,到六月祖承训率数千明军入朝,七月战败回国,十二月李如松才率大军再次入朝。次年李如松飞军直下三千里,收复了朝鲜三都。然而这次入朝的总兵力仅三万八千余人,哪怕到后来刘綎等援军入朝后,兵力也才四万出头。但李如松随即就于八月率三万多明军陆续撤出朝鲜,仅余数千明军驻留朝鲜。期间真正的作战时间,仅九个月。
再后来就得到一五九七年二月的丁酉再乱时,明朝才第二次大规模出军,这次规模比较大,但总动员人数也不过十余万,时间也仅一年,次年秋,朝鲜战争彻底结束。 当年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便发现原来当年的明朝是何等强大,一改往日对明朝皇帝昏庸无能的印象。或许真如那些所说,明朝亡于党争,亡于言祸。
而后想想,似乎不因言获罪,与而今也有些相似。那些在网上的公知,似乎不骂政府就无法体现其价值。无论国家做了什么都能挑出国祚衰亡的征兆。那些人真有气节骨气么,或许明朝那些最后的`言官就给了我们一些很好的启示:在外敌来到脚下之前高喊宁死不降,死战到底,而最后却有不少转头就喊主子吉祥。相比之下,那些被言官们大书昏庸的皇帝与社稷共存亡。纵使是南明,也有与国通命运的勇气。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血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并不喜欢清朝,更不喜欢被如今各类影视夸得天下无双的康雍乾三朝。我所希望,我所愿望看见的是我们这些为了国家崛起,为了国家安定的血性汉子。 就如那些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英雄们,常记心间。
最后,我想贴上万历皇帝的《抗倭诏》:
朕缵承洪绪,统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乐浪玄菟之境,锋镝交加,君臣逋亡,人民离散,驰章告急,请兵往援。
朕念朝鲜,世称恭顺,适遭困厄,岂宜坐视,若使弱者不扶,谁其怀德,强者逃罚,谁其畏威。况东方为肩臂之藩,则此贼亦门庭之寇,遏沮定乱,在予一人。于是少命偏师,第加薄伐。平壤一战,已褫骄魂,而贼负固,多端阳顺阴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怜。册使未还,凶威复扇。朕洞知狡状,独断于心。乃发郡国羽林之材,无吝金钱勇爵之赏,必尽弁服,用澄海波。
仰赖天地鸿庥,宗社阴骘,神降之罚,贼殒其魁,而王师水陆并驱,正奇互用,爰分四路,并协一心,焚其刍粮,薄其巢穴。外援悉断,内计无之。于是同恶就歼,群酋宵遁,舳舻付于烈火,海水沸腾,戈甲积于高山,氛浸净扫,虽百年侨居之寇,举一旦荡涤靡遗。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东征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将中华民族的血性,埋入心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