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韧性的作文800字高二

关于韧性的作文800字高二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1-03 09:30:38
关于韧性的作文800字高二

关于韧性的作文800字高二【一】

小姑娘拉了拉我的衣角,说:“阿姨,您那会付的钱多了,一条海贝项链的价格是10元可您付了100元,买了两条,我点好钱正要给您,可您已不知去向,这钱给您。”小姑娘的童声似银铃般的清脆。

小姑娘如此的诚恳,她那诚实的表情深深地打动着我。我于是蹲下身弯下腰,仔细打量了她一下,那小姑娘至多不过十五六岁,有着少女的健美,大而亮的眼睛里,像滴进了露水,含满了,要溢出来;被海风吹红的凸圆圆的腮上,也是湿润润的一层。她像是一朵晨光下的花骨朵,带着一股纯朴的农村气息。我开始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小就出来卖项链而不到学校去上学呢?”小姑娘犹豫了一下说:“由于我妈妈得了病,家中的积蓄也为给妈妈治病花光了,没办法,我弃学了,只好每天早上拣海贝,中午和上午把项链做好,下午拿出来卖。我要拿着卖项链的钱为我妈治病。”我听了,心想这是多么感人的事情呀,我急忙把同伴们叫来,让他们也买这小姑娘的东西,伙伴们七手八脚地拿出了钱,你一条,我一条,小女孩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她说:“谢谢你们的帮助,使我一会儿就把东西处理了,我再送你们5条吧。”说完,又开始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每一条项链所代表的含义:这条项链所代表的是幸福,这条项链所代表的是美好,这条项链代表的是善良……伙伴们又问她:“这项链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呢?”小姑娘不厌其烦地说:“先把贝壳晾干,涂上漂亮的颜色,然后在上面刻上字,再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就基本做好了。不过,普通的线是不行的,需要用这种结实的线才行。”

我回到家,向小侄女讲述了这件事,让小侄女一定要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克服困难,有句俗语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我们的条件还不错,但小姑娘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韧性的作文800字高二【二】

韧性,哪一种?怎么去描摹这个概念?巷口烤的焦糯的烫口年糕是韧的;打铁匠一挥一打砸的火光四溅的红熟铁器是韧的……与文明二字,尤于中华文明四字,那涌自天边来的滔滔江水,那浑浊澎湃的.轰鸣,将是最好的诠释。

中华文明时称“大河文明”,是凭一捧泽,一把沃土,一片庄稼。万物依傍在汹涌延绵的江水边,生活的气息声色一点点在江水处绣密绣实。如果说在单一的个体中我听不见“韧性”的回声,我想我在这轻舟泛不离的群山江水中找到了答案。

江水,若说中华文明,你当想到长江,梦回黄河,我建议你这样做,随风而去,停驻在滚滚洪流边,你感到湿热的水汽,通天的震响,你凝视着,仿佛永不停息的绵长,或是涌涌黄沙,滔滔而下。你感到了什么?这是沉舟也无法撕裂的厚重,这是无形胜有形的坚韧,这是一种力量,它气吞山河,滚滚而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若说韧性,细数七八,这短短的卷纸怎容得下?因此我们不妨只乘一两只孤舟,感受文明的韧性。

我们乘上舟去。第一舟是扁底的,宽而轻盈。它是一物,却也似乎无形,我称它为宽容、包容、或是接受。文明的继承是冲突、竞争、合作之路。在国际上,我们可以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性来提出。但是出于这一叶扁舟,也许我们直接看一看对岸那个平凡的中国女人更直观。粗布衣服,低顺的眉眼,微微内收的下巴。现在有新时代女性,但从古至今,这样的女人(放在此时是乡土的女人)仍是国民的特征。中国女人是乡土社会的女人,从相夫教子中走来,从柴米油盐中走来,从母性和博爱中走来,她们厚重而坚韧;中国女人是不平等的牺牲品,从三从四德中走来,从一生的附庸中走来,从轻视、践踏中走来,中国女人一开始是带着点奴性的,她们体态柔软而卑躬,她们低顺着眉眼,宽容着世界。这样的一点泥土味的宽容、包容甚至说逆来顺受,不一定是劣的,却有可能是根性的。对岸的女人一双眼睛低垂,怀着一汪无私的爱,母性的宽容。她转身隐没了,那朴实乡土的背影是有韧性的,不能抹去的。

下一舟好像修补过很多次,却意外的结实。中华文明是遭受过侵犯的,但是如果止步于被侵略,中华将永无崛起。中华文明的韧性除了对外来的求同存异,显然还多一份索取,多一份“拿来主义”。坚韧不仅要能忍,还要“能打”。我们不会主动打,却必须具备这份能力。实力可以不展现,却不能缺失。因此漫漫长河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我们摸爬滚打,流血无数;我们在笨拙中成长,我们要强大,因此要“拿来”!我们学会怎样拿来,怎样屹立,因此坚韧而伟大。雾那边的战士身影隐去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中华文明的韧性是我这一纸残卷挥洒不完的隐忍和豪情,在这个俊采星驰的时代,我们屹立在坚韧的文明之上,感受一份宽容,一种豪情。中华因韧性而伟大,未来因人才而夺目。

关于韧性的作文800字高二【三】

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

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鲁》、《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

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鲁》、《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乐谱去牵合。《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