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了几张奖状,我小心翼翼的藏在资料簿里,突然间,我发现一张很特别的奖状,想起二年级参加围棋比赛的情形。
记得两年前,全市围棋公开赛,在人民小学举办,校园里人山人海,我和姐姐领参赛证时,被挤得水泄不通,最后我们还是如愿的领到参赛证,兴高采烈的往会场集合,等裁判喊开始。
当比赛开始进行中,每个人战战兢兢,深怕下错一步棋,满盘皆是输,而我呢?全力以赴,绞尽脑汁,第一场就击败对手,我很高兴的向妈妈报佳绩,接下来我又和强手对打,这次则被打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这时我的心情悲喜交集,一下输,一下赢,时好时坏,最后我以三胜两败荣获戊组优胜奖,此时我心情就像中了彩票头奖,乐不可支。
经过这次比赛,让我到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很重要。我虽然得奖也不能太骄傲,要努力学习。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熬到了高考。当我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竟不知如何下笔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喜爱。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之前准备的作文是故事类材料作文,没想到高考作文会让我们写这个应该由教育专家来思考的问题。第二,根据作文素材的三个方面来看,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语文教育大部分只有课堂教学,后两者基本没时间去实践,如果本身就不喜欢文学,更不会在课外去接触语文了。那么索性就不去讨好阅卷老师了,不如谈一谈“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这个话题,写一个还算有点价值的高考文章。
先从我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说起吧。在上小学的时候,其实老师最重视的科目是数学,恰好我又不喜欢数学,所以每天做不完数学题就要挨留,而到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的授课也没有使我有兴趣去学习,比如讲新的课文,老师的方法是这样的:读课文、划段落、找生词、总结中心思想、课后背诵。这样的语文可有什么意思呢?这和提高语文素养有关吗?在这种教育程序下,我们只能越来越厌倦学习、厌倦课堂。而我们又不知道什么是好书,当老师在假期为我们推荐种种名着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些书对我们来说真正有什么帮助。所谓的社会实践,我根本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除了在学校一整天的学习之外,我们要回家享受短暂的自由生活之后还要完成写不完的作业。所以我有两个疑问:哪里是社会?什么是实践?回到高考作文题目吧,我在心中只想到了一句话: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的.时间在哪里呢?百分之八十在学校,而在学校我们只有一两节课能接触到语文,上语文课的时候我们还得划段落、找生词……大概百分之二十在家里,而在家里我们要写作业,记得高中写作业到十二点还没有写完,于是决定放弃,等第二天来学校抄学霸的。如此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其实作为一个学渣,因为我们课后学习学校知识的时间比学霸少,所以能掌握一些我们喜欢的东西。记得初中有一次上物理课,学霸同桌竟然会问老师“太阳是星星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同学连生活常识都不知道,哪有时间去提高所谓的语文素养呢?作为学生,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时间,也没有权利去改变我们的时间,我们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去努力掌握一点感情基础都没有的课本知识。
我认为,真正的语文素养是不能在模式化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真正的语文素养其实是一种文化气质,别人的气质我们能很容易的就学来吗?而一种气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就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并没有时间去注意自己的气质,在小时候也很少有人会告诉我们应该培养这种气质。所以到高考的时候、到我们已经年满十八岁的时候,再来谈怎样提高语文素养,是意义不大的,因为我们自身的气质已经成型,我们在以后要面对升学、工作等众多问题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所以我们在以后很难再提高所谓的语文素养了。
说了这么多不该说的,起码语文是没戏了,其实不该说的话中有很多是真话,讲真话比编假话、编套话更轻松,更何况是在高考上。以后逢人谈起,我在高考上写了个零分作文,也是能吹一辈子的事情。
我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这就是我的观点。
推荐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短期可以见效益的学科上。于是,语文这门需要长期付出,厚积薄发的学科自然就被渐渐冷落。加上繁重的作业致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教学的低效也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的实际看,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这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尽管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而且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它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又在于人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在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也正是由于不易检测评价的原因,文学方面修养和典籍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