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上课时,男同学郑宇星拍了拍前座的椅背,等前座的吴家豪回过头来,他又站起来,对吴家豪悄悄的耳语了几句,吴家豪立刻转过身去,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身体坐得非常端正。这一情景正巧被时时老师敏捷地“捕捉”到了,他温和地对郑宇星问到:“你上课和同学讲话,在讲什么呀?”郑宇星手足无措地回答首:“我、我告诉吴家豪:‘上课不要做自己的事,眼睛盯紧黑板……’”“你这样,很好,但是,如果人人都这样,课堂上不就一片乱哄哄的吗?我们尽量用手势来表达,好吗?”时老师友好的\'建议道。
我认为,这句简短的口头禅,不仅代表着时老师的看事全面,明察秋毫,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时老师对同学们的平起平坐和尊重。
然后,我一直知道,大学,和高中是不一样的。学习不是一切,在大学放不开是很吃亏的。你一天到晚想着机会自己降临到面前,但是,别人是在抢机会,而你只会在原地等待。然后,其实,我加入了两个社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想锻炼提升自己。然而,那个社团,我从来没有发过言,我一直是在原地等待,等待别人逼我上去,等待机会出现在我眼前。所以,在那个社团我的存在感很低,没有人认识我,没有人知道我。我也不是想让别人都知道我,只是,我也想多交一些朋友。但是,我的\'性格,一直限制了我,或者说,其实,是我的软弱,我没有逼自己,却一直在安慰自己,没关系的,总要有人当路人甲。可是,我不是这样的人,我不甘于做一个路人甲,我也想去磨练自己,提升自己。最起码,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而不是一个沉默的人。
林夕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所谓心事,不过是,不如己意,那就是我执,执着于自己描绘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烦恼。大多数人,都对自己要求很高,然而,却只是达不到目标。这种情况下,要不豁出去一腔孤勇,改变自己;要么就只能一辈子郁郁寡欢,生活像一潭死水。
其实,每个人的理想每个人的目标都不尽相同。如果你觉得安于现状是你想要的,那选择安于现状的生活就会让你幸福和满足;如果你不甘平庸,那选择一条改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你一样会感到快乐。
就像是当年明月说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就是成功。
前几天晚上外出散步,刚走出楼梯口,秋雨姑娘就忙迎上来,并亲吻着我的脸庞。我本打算返回去,又怕辜负了秋雨姑娘的一番好意,于是乎,就携秋雨姑娘情意绵绵地到现河公园、植物园转了一圈。返回的时候,秋雨姑娘送到我单位宿舍大院就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昨晚,我又出去散步,从植物园木桥往回走的时候,只见过一面的秋雨姑娘一眼就认出我来了,一路热情相送,到了半路就让它回去了。半夜醒来的时候,隐隐听着窗外有“淅淅沥沥”“窸窸窣窣”的声音,我没太在意,接着就传来“唰唰唰”的声音,还有敲打窗户的声音。噢,我现在明白了,这是秋雨姑娘又回来了,先是轻声细语地唤我,见我没在意,接着就大声呼唤,紧接着就敲打窗户,秋雨姑娘撩拨的已无睡意,怎么也睡不着了。
昨晚从后半夜开始一直沥沥溂溂地下到天明,我被秋雨姑娘撩拨的半夜没睡好,清晨醒来还是睡眼惺忪的样子,隔帘听窗外,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呢。既然秋雨姑娘那么多情,我也要善解秋雨姑娘的意思,可别让她伤心得再落下更大的泪水。既然这样,我何不躺下来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秋雨姑娘的倾诉?于是乎,我索性重新躺到床上,静听秋雨。
秋雨姑娘一改昨晚偶发脾气的情绪,在不紧不慢地诉说着,情深深,意切切,那么温柔,那么热情,那么细腻,淅沥沥、淅沥沥、淅沥沥……她似乎在不停地述说着自己的心事,说得那么动情,娓娓道来;她又像是在唱着什么歌,唱得那么动听,该不会是秋雨之歌吧?再侧耳倾听,又好像是一边述说,一边歌唱,也好像什么都不是,只是雨类特殊的语言,轻声细气,喁喁细语,让人听不清楚才有意思呢,你不觉得这样更有韵味?正是这似懂非懂的华美乐章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我一边听着秋雨姑娘在说唱,一边思虑,牵动着我几多的情丝,触动了我的心弦。我在想,这秋雨姑娘飘然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带着使命从凉爽的、遥远的天空来到这里,遍访人间百姓,了解民情,探问先前下的雨够不够,还需不需要?思来想去,不由得勾起了我的几多情思,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思绪随秋雨飘逸。此时不知有多少和我一样的雨姑娘知音在听秋雨?此时的我心已醉了,醉在秋雨里……
听着、听着,不觉天已大明。我一骨碌爬起来,拉开窗帘,凭栏窗前精心观秋雨姑娘,凝视着她在窗玻璃上飘洒写意,她如同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运用时节妙笔,写的是秋意,如同知名的画家挥动着细腻的画笔,在画布上细细涂抹着秋意。我怕惊扰了她,轻轻地推开一扇窗子,秋雨姑娘迅速探进头来,冷飕飕的小嘴亲吻在我的手上,美妙的感触却在我的心里。乘着这般诗意,我举目四望,秋雨姑娘又返回空中翩翩起舞,飞来飘去,就像那思凡的七仙女,匆匆地、多情地、摇曳着旋舞翩翩来到人间,似乎对凡人思绵绵,情切切,卿卿我我,渐入佳境……
秋雨姑娘很有耐性,一直在这里逗留至傍晚,还在缠缠绵绵、缠缠绵绵……我见秋雨姑娘没有飘走的意思,估计她是想让我与她直接对话,我心领神会,便携妻走向单位大院,接受秋雨姑娘的邀请和拥抱,这时的秋雨姑娘身体苗条如丝,在霓虹灯的映照下,半明半暗,朦朦胧胧,如梦似幻,秋雨姑娘更加楚楚动人,阿娜多姿。我一边慢慢散步,一边抬头与秋雨姑娘对话交流,在单位大院里走了一圈又一圈,秋雨姑娘始终打着旋儿伴在我的.左右,“淅沥沥、淅沥沥……”知心话儿说不完,大约走了有三十多个小圈,秋雨姑娘似乎怕我和妻走累了,“淅沥沥、淅沥沥……”热情地打了声招呼就飘走了,我似乎还有点怅然若失。这次我与秋雨姑娘的小会,深情对话、交流,常常勾起我浪漫的思绪。
淅沥沥,淅沥沥。与秋雨姑娘的对话,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多么富有浪漫的情趣。多情的秋雨姑娘让天空、大地与人间演绎出无限的情趣。给我现在的时光带来了美好的感受,让我过去的时光变成了美好的回味。伴随着缠缠绵绵的秋雨姑娘一路走来,我的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同性,两个妈妈,两个娃娃,没有。(我知道这很烂。)故事我觉得还是挺好的,这被提名了最佳影片还是最佳网友原创投递剧本来着。
对此我只想谈一下马克鲁弗洛的角色:虽然可能有不少人会觉得,嘿,朱利安摩尔性趣来了,马克鲁弗洛有什么办法,他也只是食色性也,毕竟一个40多50的大叔还能和自家餐馆20多岁的小妹妹战个痛快淋漓还让女方食髓知味,能看出他可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水平耶。说到底出轨的还是朱利安摩尔不是马克嘛。那就更勿论两个孩子鄙视他的片段了,看着马克在玻璃窗外被自己的儿子鄙视地瞧着还端饭盘走了免得看到,这还是挺伤心的\'。
但问题是,事情永远不会是那么,顺利的,这片我觉得最好的部分是在于,没有让马克回头就当了个便宜老爸,虽然他是享受了几天天伦之乐,但是他至始至终是被隔绝在这个蕾丝边家庭以外的,不管你是不是这么觉得。
儿子和女儿的角色对这个爸爸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这很容易地可以解读为女儿喜欢爸爸,儿子喜欢妈妈的情况,但是除了这点喜欢之外,马克的角色在这个家庭里根本一点基础和发展空间都没有。
以至于后来马克对这个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大,分别体现在跟朱利安摩尔上床,带女儿骑上了她本来永远不可能被允许骑的摩托车,影响了(我觉得是)儿子让他对损友说不,我会觉得,这是雄性本能的不断发挥致使他这个根本意义上的外来者开始掌握和控制这个家庭了。最能证明此想法的例子就是当他带女儿骑车回来,禁止女儿骑摩托车的安妮特都火了,而马克却还是嬉皮笑脸。她当然应该火,这不是控制欲过剩,这是一家之主在自家妇孺弱小身处潜在危机当中所展示出来的本能,也是一种雄性本能吧。至此两雄相遇,马克被扫地出门(或者说他从来没进过这同性家庭的门)是必然的结局了。
如果朱利安就此被掰直,马克当家做主,安妮特气愤而走,儿子女儿真正体验父亲味道。慢着,听着就不对劲。也不可能。凭马克这样的浪子本性,他也不会是一个好爸爸,起码在担任爸爸的角色中,不会当得比循规蹈矩当医生的安妮特更好。所以我觉得,马克最后的结局,其实也只是和他人生中发生过的无数次的故事一样————是因为他自己的浪子本性所致。
而从而反衬出,同性恋家庭也能像一般家庭那样能建立在稳固坚实的基础上,能抵御第三者的破坏,我想也正正是这部同性恋片所引领出来的正能量。告诉别人,虽然我们这样的家庭是少数,但是家庭中的同性恋对维护这个家庭的决心和力量,都是与其他人类一致无异的。
在这三年之后的重逢里,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媒体的宠儿,北川中学的学生郑海洋,全国知名人物,在灾难后成为了汶川精神的代名词。坚强、执着、阳光……对这个因地震而失去双腿的男孩,媒体毫不吝惜溢美之辞。他成为震后重建过程中树立的无数典型中最突出的一个。但当人问起他对今后的计划时,他回答:“上某某体育学院”,再问为什么,他干脆地回答:“因为学校的某某书记对我最好了,老来看我,她答应让我上她们大学。”从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来看,好像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郑海洋也许正忙着出席各省市的.好心人、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组织的慰问演出,忙着向镜头展现他最阳光的笑容。那时候电视机前的人们可以热泪盈眶:真好啊,你看,汶川的人还有重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前在博大的同情心的驱使下,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也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后在博大的同情心和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一次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仅以北川中学为例,作为一所震后不久就复课的中学,现在平均一周就要接待一到两批远方的来客。这不禁使人怀疑:北川中学是震后不久就复课的,还是直至今日都没有正式复课?从郑海洋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北川中学——不能说所有人,但至少是一批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消极避退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就来源于好心人们过于泛滥的无私的帮助,这些持续三年并且愈演愈烈的的帮助为他们的逃避现实提供了理由。这就表明,汶川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仍只是一个趋势。但在北川中学这个微缩的窗口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变化已经在某些人身上凸显。
汶川变散了。这就像一个久病的人,刚开始时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要吃很多药,勤加锻炼,争取快速恢复机体的功能。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病有了起色,医生却仍不减药量,人就慢慢松懈了,对药物的依赖增强,也不经常锻炼了。久而久之,急性病变成慢性病,虽不危及生命,却给生活带来不便。这时有的医生往往会直接断药,人无药可依赖,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往往反而好得快。
汶川变散了。在刚震后形势严峻时汶川人众志成城,巨大的悲痛和求生的意念汇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鞭策着人们去救援伤者、建设家园。当好心人们、慈善家们和爱心团体们反应过来,积极捐款捐物的时候,这股强大的外力的的确确推动了汶川建设的发展。但现在,三年后,我们看到汶川的一切都将步入正轨的时候,这股外力仍没有消失,而是由推力变成了阻力,它强烈地干扰了汶川人建设家园的内驱力。从郑海洋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外力使得汶川人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多少遭到了削弱。众志成城地朝一个方向使劲的汶川不见了,出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精神文明典型汶川,出现了一个研究灾后心理阴影的心理学家们的实验室汶川,出现了一个好心人们展现自己博爱精神的舞台汶川,出现了一个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接待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的招待所汶川。这里成了一个倾倒爱心的垃圾场。一些人千里迢迢走到这来,做忧虑状、做沉痛状、做饱含热泪同情状,于是捐款捐物慰问演出,当然看到“汶川很好”,做感动状、做放心状、做长舒一口气状,点着头,微微笑着,背着手踱着步子,回家去了,感到又对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不是被言论的潮流所裹挟,被所谓的“爱心”蒙蔽了双眼,就是以救灾为噱头,其实别有用心。
三年之后的汶川,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我们的目光也应穿透歌功颂德的言论,看到事件背后悄悄衍生的汶川问题。在媒体报道的浸泡中,在蜂拥而至的好心人们的簇拥下,汶川是永远谈不到建设的。我们要说,三年后的汶川很好,我们可以放手了。当某一年的五月十二号,没有人再提“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没有人再去汶川慰问演出,没有人再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汶川的人终于可以重建家园了。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李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