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的馈赠作文

先贤的馈赠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2-02 03:17:27
先贤的馈赠作文

先贤的馈赠作文【一】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马上又到了,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缅怀祖先,进行优良家风教育的.好时机。

近年来,在清明扫墓活动中,很多人都是用焚烧纸钱、祭品的做法来表达哀思;也有不少人摒弃陋习,向先人敬献鲜花来表达纪念之情;也有些地方举办了清明会,喝清明酒,促进了宗亲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但这些活动,很少人知道老祖宗优良的传统家风,很少人去挖掘、发扬良好的家风。因时代的变迁,历史上优良的传统家风被忽视了。

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弘扬好家风应该成为清明家族团聚的重头戏。记得在小时候,每年清明节家族里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同村子的家族成员在那一天都会聚在一起,年轻男丁去扫墓,妇女一般在家准备酒席,而老人们讲则不厌其烦地对小孩讲家族的历史,自豪地介绍家族的礼仪传承等。而我们经过老人的言传身教,也慢慢地开始懂得了不少做人处事的道理。一个家族,如果能像过去的那些老人那样,不断用家族的正能量去激发家族成员奋发向上、创业有为,则家族幸甚,乡邻幸甚,国家幸甚。而如果家族成员在这个时候聚在一起,就只顾吃喝,只顾玩乐,甚至讲荤话玩赌博,则会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孩造成身心上的伤害。如果将不良思想、不良习气传给了下一代,那么整个家族的发展、

整个村子的兴盛,都会受到影响。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风教育,从文明祭祀开始。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任何说教,都比不上身体力行。家族里祭祀,首先要选择文明环保的方式。如不再烧纸、烧“名车”“豪宅”,不再大肆燃放烟花爆竹,不再搞铺张浪费,等等。要行节俭之风,时刻传播文明的种子。其次是不要把祭祀祖宗变成了家族或个人的炫富、耍酷行为。还记得以前我们家乡有某些比较大的家族过清明节,大摆筵席,鼓炮齐鸣,车队排起几公里的长龙,甚至堵塞交通。他们在迎来人们一片惊诧的同时,却很容易忘了党纪国法。

家族团聚,鼓励年轻人奋勇争先,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此招摇过市,炫富摆酷,很容易让家族成员骄傲自大,甚至搞小团体,在乡邻之间逞能称霸,走向发家旺族的另一个极端。因此,家风是家族、家庭文化,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无数良好家风的汇聚,就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家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程度。 宋朝王禹偁有诗云:“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今天,我们是绝不会如此贫穷、悲戚的了,但是,富而不奢、居安思危、大力弘扬优良传统,那是永远都需要的。清明活动,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无论是小家庭还是大家族,我们必须有一个朴素的思想,就是不忘先辈,不忘历史,不忘家风。

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繁荣昌盛祖国的基础。我们必须从无形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严谨的家风世代传承下去。 

先贤的馈赠作文【二】

时光荏苒,人生如白驹过隙.中华民族在岁月的不断变化中变得富强,更加昌盛,中华民族之文化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值得我们学习.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奋进.逆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能使我们在逆境中战胜自我而取得成功.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迷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中沉迷酒色,最后却落得个自食恶果的下场,实属可悲.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至理,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岂不是它最好的例证吗?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消灭了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为何能够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奋起的结果.这表明,当逆境重重,欲退无路之时,人们常常能显示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为自己拼***出一条生命之路.

但是有了生命之路,有了安逸的生活,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打天下、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 安乐,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对此不能抵抗,一败涂地,教训是多么深刻啊!

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方面都要经受一番磨炼.这使我想起欧阳修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人们在险象环生时,努力的拼搏,因此化险为夷;人们在安逸的享乐中却意志消退,结果一无是处.总之人处逆境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历史的风吹走了一切,却吹不走古代先贤对我们的影响与教诲.学古为今用.先贤们的良言慧语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奋斗和前进

先贤的馈赠作文【三】

盛唐曾错过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是承载不了你的才气。

——题记

比起“诗仙”李白的激昂奔放,他更加地沉郁顿挫。他将个人遭遇以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他就是“诗圣”——杜甫。

他的一生坎坷曲折,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但他的雄心气魄依然存在,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诗篇。

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励着我们有梦去追,有梦去闯,敢于攀登的雄心壮志;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悲景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更悲,巧妙绝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几字,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我们面前。这种境界,又有谁能媲美?

在我心中,杜甫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面能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一位描绘画面的心灵描绘师。

他的《垂老别》描写一位“子孙阵尽亡”的老人告别老妻出征的情形:“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熟知是死刑,且复伤其寒。”以及在《石壕吏》中的一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将差役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都赤裸裸的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他也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憧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字一句,道出了诗人的理想(即渴望结束战争,恢复天下的美好心愿)。

不管是白居易所说的“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还是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都是对杜甫文学成就的极高肯定,他无愧于“诗圣”这个称谓,他的诗也无愧于“诗史”之称。

时间如流砂逝于掌心,“诗圣”杜甫却永垂不朽。——尾记

先贤的馈赠作文【四】

穿过繁华的小巷祭拜孔子的地方——孔庙的大门映入眼帘,一个精致的孔子石雕屹立在门前神态端庄,凝视远方,石门的四周围绕着四根巨大的石柱,上面雕刻着四大天神风、雨、雷、电,好像在为孔子看守着大门,不让任何妖魔鬼怪进入这片神圣的净土,石门上一只威武的独角兽,朝着天空怒吼,好像在向天神传达孔子的精深思想,抬头看,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金声玉振”几个大字赫然悬挂在门前,“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进入孔庙的大门一股树木的清香扑鼻而入,伴随着阵阵鸟鸣我们深入到了孔子的庙宇,在一间房子下,我抬头望,只见屋顶上全部是黄色琉璃瓦,屋内木头上的金龙合玺彩绘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但是这座房子做工精致,还可以看出它以前是多么的金碧辉煌,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在人们祭拜孔子烧香的最大的庙宇前,一棵龙树保卫着孔子,为什么说这是龙树呢?原来在乾隆皇帝来祭拜孔子之时他在这棵树下乘凉,靠在了这棵树上,这棵树仿佛有灵气似的,也跟着皇帝沾了龙气,长的就越发像一条飞舞,奔腾的龙了。在房子的屋檐下写着几个黄金色的大字,民生未有,而在孔子镀金的雕塑上方写着“万世师表”表现了对孔子的尊敬,说他是万世所有人的老师。

近距离感受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它辉煌的文化永远的传递了下来,永驻人们的心中,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先贤的馈赠作文【五】

清明节到了,祭祖,上坟,烧纸,寄托哀思,怀念故去的先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是文化。自古至今,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人即使身体不存在,灵魂也是存在的这个观念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涉及到每个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时候,报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个人对亲人们的诚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人性深处的道德理性重被唤醒,即使远在海外的游子,也会遥祝自己的亲人们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乐!清明怀故人,踏青扫墓的活动还加强了亲友间的联系和团结,在共同的先祖和亲人墓前,缅怀他们为家族的繁衍壮大作出的一切,继而学习他们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与家人亲友一起,继续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

清明也被称为清明节,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是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的亲人的一次聚会,先让久违的亲人们品尝家乡的小吃,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后与各路后人相见言欢,互诉衷肠,向他们告知家族的各种悲喜信息,唠叨唠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来,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真实了。

追忆先贤 传承好家风。家风是什么?就是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风格。有什么样的家风,大体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优良家风的典范,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积极意义。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家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