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景色好比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乡下的四季,那就更不用说了:春天大片大片的翠绿;夏天知了在唱着优美的歌;秋天果园里硕果累累;冬天抓小鱼、小虾……
春在到了,嫩绿的小草从肥沃的泥土里探出头来,它似乎在对这儿的美景感到赞许;草丛中,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在阳光一瓣一瓣地绽透;柳树姑娘弯着腰,低着头,对着清澈见底的湖水照镜子呢!她那柔软的新叶倒映在水面上,显得无比秀丽……
夏天到了,知了停歇在树上不停地叫“知了,知了”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到了中午,一群孩子偷偷跑到树边,拿着捕蝉网正在捕知了。到了傍晚,孩子们满载而归,接着他们一起围在火炉边烤知了吃,可真适香!
秋天,乡下的天空中没有一云朵,显得天空无比的湛蓝,果园里硕果累累,金黄的梨儿好似千成万铜铃;苹果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羞红了脸;成熟了的香蕉像弯弯的新月;也像金黄色的小船;更像一把锋利镰刀!真是多么美好啊!
冬天,河里的小冰冰凉凉的,鱼儿在小里冻得不得了,小虾的窝里挤得装不下,一些螃蟹在河里待不住了,纷纷跑出小面来。孩子们穿上大棉衣,跑到湖边捉小鱼、小虾,在地下捉小蟹,玩得好兴奋!
怎么样!乡下的四季是不是令人留恋呢?
展开想象是神奇的“鲜活剂”。景物大都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只是把它们的样子描绘出来,就会显得干巴巴的,空洞无物;如果给它们洒上想象“鲜活剂”,景物就会立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我*在一棵树山,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意,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写作时,当你写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紧跟着想到“好像美丽的少女在跳舞。”这样写荷叶就跟读者拉近了距离。当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们就像一个个扎着辫子的姑娘……这样赋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除了用比喻,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课间,带领孩子们穿梭在花树间,徜徉在满树繁花之下,欣赏美丽的海棠,解读美丽的密码,朵朵繁花,映着孩子们甜美的笑脸,使我们的校园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欣赏海棠的美
走近她,品读她
瞧,这是另一种海棠
小小花蕾真可爱
孩子们真正走近海棠花,品读海棠花,海棠的美,震撼着孩子们的小小心灵。
成长课上,同学们分享着赏花的喜悦,交流着品花的感悟:
王甫文同学说:海棠花在我们的校园里最早绽放,她们不畏严寒,及早孕育美丽的花苞,把自己的美无私的奉献给人们。我也要像海棠花一样,为我们的班集体奉献我们的光和热。
张弛同学说,春天是最美的季节,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海棠花在这最美的季节绽放自己的美丽,我们中学生也要在这个季节,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最美的`花。
刘佳敏同学说,海棠花的美丽,有自身的美,更有与绿叶的和谐映衬。我们更应学习海棠花,与同学们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聆听同学们的心声,我感觉海棠花不仅开在校园里,更绽开在同学们的心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润泽孩子们的心灵,引领孩子们的成长……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朴素平实,且常使用专门术语,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提高说明的效果,必须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说明文的语言不在于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在于用语确切、精当、通俗、风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在仔细观察事物,透彻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用最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加以说明,尤其要注意恰当选用限制范围大小、表明条件关系之类的词语。如《中国石拱桥》中说到卢沟桥:“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一个“约”字说明桥面并不恰好是八米,这里只取约数;一个“几乎”说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与河面平行,但还不是完全平行。《看云识天气》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
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里形容云的形态特征的词语和表明时间性的词语配合用,十分确切,十分精当。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运用好必要的专门术语,防止说“外行话”,例如“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写文章时必须注意诸如此类的区别。
再次,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拱形,像天上虹。用“虹”来比喻石拱桥,很形象生动,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劳动人民根据这些现象掌握季节规律,安排农事。这段文字由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楚明确的熟悉。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
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用准确的语言,结合多种说明手法对之进行介绍和描述。常用的说明手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画图表等。下定义,即给要说明的对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如博物馆的定义就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分类别是将要说明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划分类别,以帮助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如电视机,可以分为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作比较,即将这种事物与那种事物比较异同,从而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将城市和乡村作比较,将大学和幼儿园作比较等。作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比较的事物之间应当具有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扯,也不能不尊重客观事实,胡乱比较。为了说明某种事物的特点,有时候需要介绍它的背景、原理、历史等,这时就要用到引资料这种手法。比如我们要对长城进行说明,适当地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就更有助于今天的人们了解长城的历史,从而加深对长城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熟悉。在复杂说明文中,列图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大量的数据、冗长的叙述、复杂的相互关系等,都可以通过图表得到直观的表达。
按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前者着重在于说明的成因、构造、外形、用途等,后者则重在说明事理。这两类说明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事物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物理特征,常用的`是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手法,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逻辑特征,更多地要用到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手法。但更多时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几种说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何使说明文物理并重、形神兼备的呢?首要的一点是观察。说明文写作的前提是对要说明的事物非常熟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养成认真观察、深入了解的习惯:
观察要有针对性。要带着问题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最好能在观察前列出观察提纲,观察时要记笔记、画图标。要善于提出问题。观察时要分清主次。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观察的顺序。观察有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之分。前一种方法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概貌,后者则利于把握观察对象的细节和特征。由概括到特写、由全局到局部,是观察的一般原理。
观察重在事物的形。要想传神,写出事物的内涵、原理等,则需要有很好的查阅资料、作调查的能力。比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来说明洛阳牡丹。在写好它的外形、颜色、品种之外,假如能够考察一下洛阳牡丹的来历、其中的牡丹名品在培育中的科学原理,这篇文章就会有说服力,使读者更深刻地熟悉到洛阳牡丹的文化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相当的知识积累、广阔的知识面和优秀的调查能力。作为小学生,应当从小注重积累知识和调查能力的练习。比如通过剪报、记笔记、上图书馆和阅览室等途径来有意识地练习自己。写作说明文还要注重说明的顺序。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楚,让人看得明白。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这要根据人们熟悉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当然,大多数说明文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顺序。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常用的结构层次有并列式、层进式和总分式三种。比如我们以“水”为题目进行写作,可以先写水的外形特征,再写水的分类,然后写水的用途,这是并列式的写作层次。我们也可以先写水的外形,再写水的成因,最后写水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害,这是层进式的结构层次。先概括水的用途和特征,再一一细述,就是总分式。结构层次能力需发同学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培养,现在就不一一细说了。
在家里我是一位“大小姐”整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妈妈以为这样我肯定无忧无虑,异常开心。“不!”我喜欢的是在没有喧哗的田园生活。
我期盼那种美好的田园风情,自然风光,最喜欢的是青藏高原的纯朴。躺在蒙古包里暖洋洋地睡一觉,醒来再到草原上放羊。骑马。多开心呀!傍晚,到草原上开篝火晚会。唱歌。跳舞,该多美好呀!可是现在代替它们的却是一望无际的车海,一辆辆汽车正在扬眉吐气呢!啊!悠扬的音乐也变成了“滴滴”的汽车喇叭声了。啊!我渴望的自然风光什么时候才出现呀?
我盼着在辽阔的稻田里种下属于自己的秧苗,和小伙伴们唱着歌插秧苗,伴着笛声采野花,坐在树下吃桃子,看!这是多么开心的场面呀!看着自己用汗水种下粮食一天天长大,心里多自豪啊!再到养猪场抱出一只只刚来到人间的小猪,怎能不让人感到兴奋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小猪仔,每天细心地喂它吃食。喝水,我相信那时谁都不会觉得脏啦!这一切是多么美妙呢?
在美丽早晨,走进大森林,在山间小溪里高歌,在绿树红花的森林中跳舞,在薰衣草的草坪中闻着花香,美美的做一个薰衣草梦。真想去看一看那里,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境,真想骑马儿在草原上自由奔驰呀!真想在太阳公公跟前,对他大声说:“你起得真晚!”到那时连太阳公公都会嫉妒我吧?
我真不想在城市,这个大笼子关一生呀!每天受着汽车尾气污染,听着刺耳的噪音,那会将我童年的快乐丢失的!
我盼着那美丽的田园风光,那安静。愉快的田园生活,我期待着……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西湖那么秀丽;没有横店那么有名;没有雷峰塔那么壮观,但是它依然是我的天堂。
春天,消息苏醒了,它又继续唱着欢乐的歌曲,奔向远方。一旁的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望着那奔向远方的溪水,好奇地眨了眨眼睛。大树抽出了嫩嫩的枝条,似乎在和你打招呼呢!不起眼的小花朵儿,争先恐后的绽放,那一朵朵花仿佛是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向你在点头微笑。
夏天,原本爱唱歌的小溪变得沉默不语,像是遇到了心事。小草垂头散气的,一改往日的作风,仿佛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原本挺拔的大树,垂着背,弯着腰,像极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老爷爷,它的叶子又黄又卷,仿佛去理发店把头给染了。
秋天,小草脱去了那绿绿的蚕丝薄裙,换上了黄黄的绒毛大衣。大树变成了一个无牙老爷爷,一阵风吹过,黄色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飞舞,又像一只调皮的小精灵在欣赏秋天的风景。
冬天,天空中下着白白的雪花,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雪白的衣服,小溪冷得变成了一条冰块,一眼望去,四周一片雪白。
我爱家乡的小溪,更爱小溪的一年四季。
静态描写,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在写景的时候,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这样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个片段的描写作者就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