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车,就有一位大伯热情地迎了上来,他就是张路前大伯,我们这次活动的向导。在张大伯简单的介绍之后,我们进入了本次活动的第一站:参观湖头村文化礼堂。刚走进礼堂楼梯才几步,我就发觉,今天上楼梯怎么特别轻松。低头仔细看了看,原来这里的台阶比平常的要宽且平缓。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呢?带着疑问,我快步跑上二楼。这时,我看到一个“老年活动室”的牌子,顿时,我明白了。原来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老年人行走,真是细微之处显真情,想到这里,我心里倍感温暖。
走到三楼进入礼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善美讲堂”四个金色的大字。张大伯说这里不仅是村民们开会的地方,而且还是个各大中小学的研学基地,我不禁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紧随着张大伯的脚步进入了民俗文化馆,只见馆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旧时的生活用器。张大伯说:“这些都是各户人家祖上传下来的用具,有些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连我们本地人都不一定说的出来它们的用途。”话音刚落,同学们可都来劲了,一边互相猜想,一边请教张大伯,我一边听,一边暗暗赞叹旧时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这些工具比不上现在的电子产品先进,但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少在当时是很有用的。
我还对其中几种用具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个“冷淘铜模”。一根六十公分左右高的木头,有我大腿那么粗,顶部放置着一个铁质的蜂窝状的圆盖,底部一圈紧箍着宽大的厚厚的铁片,铁片上有三个眼,木头是中空的.。难以想象,冷淘是怎么从里面出来的。又如“站筒”——大人干活的时候用来“关押”孩子的地方。此桶上口小下口大,桶边上挂了些玩具,这样的话,小孩子站在桶内玩,桶不容易翻倒,非常安全;在桶的底部往上三分之一处,安了一个隔板,到了冬天的时候,在底部放一盆炭火,小孩子站在桶内隔板上,非常暖和。“以前的人真是太有智慧了,我要多向前人学习钻研知识的能力。”
走出文化礼堂,我们来到了今天活动的第二站——乾西湖头村最有名的小西湖。瞧!湖面波光粼粼,两岸杨柳依依,湖边保留了十几株古树,有些至今已有三百岁了。西湖两侧房屋的墙壁上,绘画着各种金华特有的小吃,图面生动形象,同学们都在捂着肚子喊“好饿好饿”。此刻,真想吃棉花糖,糖葫芦,酥饼,麻糍……口水直流。
这时张大伯都拿出了一张照片,照片的小河,垃圾成山,一些浮在水面,水是黄绿色的,又脏又臭。我们一致认为照片里的小河绝不是小西湖,而张大伯却道出了惊人的事实:它就是小西湖。我们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它和眼前的小西湖简直有天壤之别。看来五水共治的成效真是明显啊!站在桥上,望着左右两侧的风景,好一幅西湖美景图啊,正应了那句诗,“人在画中走,鱼在水中游”,美不胜收。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见证了湖头人民勤劳和智慧的昨天,笑看了湖头人民同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的今天。怀着憧憬和希冀,祝愿湖头的明天会更美好。
湖头继建村以来,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湖头文化也不为少数。
农耕文化,是我们这趟来的重点。蓑衣、饭蒸、盐罐、糖罐、风车……这些,在我们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蓑衣,使用一种很难腐烂的草——蓑草编织而成的。所以可以披在身上,在还没有雨伞的时代,是用来当作雨具挡雨的。后来,人们发现了棕榈也可以当做编织蓑衣的材料。饭蒸,顾名思义,就是做饭的蒸桶。饭蒸我们俗称饭桶,我们往饭蒸里倒上生米,反正是利用蒸汽来把饭蒸熟的,饭蒸蒸熟的米饭和锅子煮出来的米饭不一样。锅子煮出的.米饭虽然香、软,但是不能粒粒分明,不能给人一种美感。那饭蒸蒸出的米饭呢?反正蒸出的米饭也香、也软,不过粒粒分明,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盐罐是一个罐子,不过罐子里装的是食盐。罐子看上去密不透风,其实内部有多个小孔,用于透风保存,防止食盐变质。盐罐看上去像个普通罐子,土里土气、灰不溜秋,特别像刚出土的文物,不过罐子表面没有华丽的花纹,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这是个文物罐子该有多好……
等待讲师为我们讲完湖头农耕文化、美德,我们便在礼堂随便走走,进行参观。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地点就是书房。望着满墙铁画银钩的书法作品、丹青妙手的国画,我们闻到了一股浓烈的墨水味道,书法淡薄宏伟的气味扑鼻而来,令我们陶醉其中,目不转睛的看着一个六十多岁的叔叔在那里写行草,只见大笔一挥,手熟练的写起字来,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字便在纸上诞生了。没见过王羲之真迹的我那时候还傻乎乎地以为王羲之还没法和这个叔叔的字比呢!这个叔叔告诉我们行草该怎样写。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想写行草?先把楷书练好吧!想到这里,我无奈的苦笑了一下。这个叔叔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从十七、十八岁开始学毛笔的,果然,要练成一笔好字,首先就要勤学苦练。
本次德育实践——湖头悠久文化活动,我学到了许多,也体会到了老一代人民的辛苦,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勤学苦练,才可能完成你的梦想。因为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很忙,很难吃饱饭,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有成就,让爸爸妈妈过上比小时候幸福的生活,光宗耀祖!
湖头村位于金华市城区西郊,那里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今天,我有幸到了那里,饱览这一地的美丽风景。
开车不用半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在那里有一个文化礼堂,走进里头就看见了村干部开会的地方。张伯伯领我们去了一个地方,是一个小小的展览馆,那里有一个金红色的龙头,在龙头的后面跟着一个龙灯,他们都紧紧地粘着红板凳上,还有那金黄色的陶罐、大量的麻线、长得像个球的靴头、各式各样的扇子,水车、陈旧的报纸……那里有湖头村的人口簿,六七十年代用的粮票。
看完了这些,张伯伯开始介绍了湖头村和以前用的工具。首先,张伯伯拿起了一个像罐子一样的东西,同学们就立刻开始讨论起来了,酒罐、尿罐,在众人的猜测下,张伯伯告诉我们这是盐罐,于是张伯伯解释说:“盐怕潮,盐罐底下有一个洞,是有一个底层的,外面的水进去,会从这个洞里倒出来的。”另外一个是站桶,张伯伯忽悠我们说这是一个烤烧饼用的桶,最后瞒不住我们,告诉了我们真相:“没错,这就是站桶,以前你们爸爸妈妈都站到过的,一站到里面两岁大的孩子爬不出来,三四岁大的孩子就可以爬出去了,冬天,天气又干又冷,如果把孩子放进去,长时间的不管不顾,会不会生病呢?不用担心,只要在站桶底下放一个火盆就行了,做起来暖暖的你还可以在上面挂一点玩具。”
湖头村的母亲湖——西湖,因为多年污染变成了一个污水池,村里的人们下定决心要整治西湖,一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让西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前,村里无人敢洗手的污水塘变成了村里的景观之一。
绕湖几米就有几十座古老的房子,再走几米也不例外。忽然有一张红色的布告栏显现在我们眼前,里面有几张图片,定神一看,原来这是对比图片,西湖没整治前,整治中,整治后的鲜明的对比。这种样子的'公告栏有五六七个,而且每张公告栏的上面展示的东西都不一样。
远远的我们看见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东西。没错!杭州西湖中有的挺立在湖水中间的三潭印月,这里怎么会有?原来是为了仿造杭州西湖呀,不过还没有台下水走进前像一个炼药炉。
那里的大树又高又大又粗壮又挺拔。这大树都像一个个卫士一样守护着这一片土地。
高高的树,水平如镜的湖面,儿童嬉笑的声音,古老的房屋,街道……我看到的,听到的,都铭记在心,深深的陶醉在其中,不能自拔。这是正如湖头村文化员,沈争鸣创作的小诗:“儿时涤衣声,水污久夫闻;着力还新貌,姑嫂浣清晨。厮闹邻里亲,嬉戏和睦情,重现在当今。”
刚下车,就有一位大伯热情地迎了上来,他就是张路前大伯,我们这次活动的向导。在张大伯简单的介绍之后,我们进入了本次活动的第一站:参观湖头村文化礼堂。刚走进礼堂楼梯才几步,我就发觉,今天上楼梯怎么特别轻松。低头仔细看了看,原来这里的台阶比平常的要宽且平缓。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呢?带着疑问,我快步跑上二楼。这时,我看到一个“老年活动室”的牌子,顿时,我明白了。原来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老年人行走,真是细微之处显真情,想到这里,我心里倍感温暖。
走到三楼进入礼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善美讲堂”四个金色的大字。张大伯说这里不仅是村民们开会的地方,而且还是个各大中小学的研学基地,我不禁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紧随着张大伯的脚步进入了民俗文化馆,只见馆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旧时的生活用器。张大伯说:“这些都是各户人家祖上传下来的用具,有些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连我们本地人都不一定说的出来它们的用途。”话音刚落,同学们可都来劲了,一边互相猜想,一边请教张大伯,我一边听,一边暗暗赞叹旧时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这些工具比不上现在的电子产品先进,但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至少在当时是很有用的。
我还对其中几种用具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个“冷淘铜模”。一根六十公分左右高的木头,有我大腿那么粗,顶部放置着一个铁质的蜂窝状的圆盖,底部一圈紧箍着宽大的.厚厚的铁片,铁片上有三个眼,木头是中空的。难以想象,冷淘是怎么从里面出来的。又如“站筒”——大人干活的时候用来“关押”孩子的地方。此桶上口小下口大,桶边上挂了些玩具,这样的话,小孩子站在桶内玩,桶不容易翻倒,非常安全;在桶的底部往上三分之一处,安了一个隔板,到了冬天的时候,在底部放一盆炭火,小孩子站在桶内隔板上,非常暖和。“以前的人真是太有智慧了,我要多向前人学习钻研知识的能力。”
走出文化礼堂,我们来到了今天活动的第二站——乾西湖头村最有名的小西湖。瞧!湖面波光粼粼,两岸杨柳依依,湖边保留了十几株古树,有些至今已有三百岁了。西湖两侧房屋的墙壁上,绘画着各种金华特有的小吃,图面生动形象,同学们都在捂着肚子喊“好饿好饿”。此刻,真想吃棉花糖,糖葫芦,酥饼,麻糍……口水直流。
这时张大伯都拿出了一张照片,照片的小河,垃圾成山,一些浮在水面,水是黄绿色的,又脏又臭。我们一致认为照片里的小河绝不是小西湖,而张大伯却道出了惊人的事实:它就是小西湖。我们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它和眼前的小西湖简直有天壤之别。看来五水共治的成效真是明显啊!站在桥上,望着左右两侧的风景,好一幅西湖美景图啊,正应了那句诗,“人在画中走,鱼在水中游”,美不胜收。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见证了湖头人民勤劳和智慧的昨天,笑看了湖头人民同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的今天。怀着憧憬和希冀,祝愿湖头的明天会更美好。
一缕阳光照射在我的床上,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睛,望望闹钟,想不到时间老人好不留情的走到了7:20,我瞬间清醒,洗漱好,没吃早饭就让爸爸送到了学校。
在学校门口,我遇到了久违的同学,王研冰看到我来了,就一把抱住我,这让我很温暖,在经过长时间的排队训练后,我们出发了,在路上鸟语花香,道路上的.人们熙熙攘攘,不一会就到了,我望着这个高大的楼房,我有些疑惑,这就是文化礼堂?我们踏着步伐走上了楼梯,里面有很多房间,在第二楼我们还看见了养老院,养老院很大很干净,老人们在这住得十分开心,我们继续上楼,在三楼就到了,那里面看着很像会议室,但是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我坐在椅子上,头上开着电风扇在我们的一旁有许多摄影师,还有金华市记者,看着在讲堂上的老师,对我们讲起了湖头村的历史文化,首先是饭篮,那个篮子的做工十分精致,就算是用粗糙的木条做的,但隐隐有一种朴实的美,还有站捅,站捅是以前小孩子没人管站的,这个站捅又大又长,颜色是棕黑色的,下面是镂空的,老师说了镂空是为了在冬天,小孩子太冷,在下面生火这样暖气一上来,小孩子就不会被冻着了,扁担等等……
后来一位大书法家——练书法40几年的老书法家在那写起了书法,深深的吸引了,他提起毛笔,全神贯注,头上豆大的汗珠流了下来,见他挥笔写字在纸上写下“毕竟西湖……湖光……”这首诗,字字都有感情,看着甚是喜欢,让我看看就入了迷。
时光小精灵走过就到了回家的时间了,我们来到文化礼堂的广场上合影留念,虽然太阳火热,但我的心里十分快乐,因为我今天学到了知识,学习了湖头村的历史,这让我兴奋,在回家的路上我心中对于湖头村的文化历史甚是佩服呀!那时的时代是人们虽然生活的辛苦,但他们也是快乐呀,现在他们回忆起来,童年是多么美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