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自己也对她发过脾气;曾经,自己也在她的背后讥笑过她。但是,当你被周围所有人所排斥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不知道是该笑她还是该可怜她。走到这样的境地,不怨别人,只能埋怨自己。都是自己的嘴犯下的错。自己犯下的错,只能自己一个人来承担,别人替代不了。
有位伟人曾说过:“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小时候,我曾疑惑过,汗水是指努力,勤奋地去学习吗?后来发现,汗水还包含着不止一次的尝试。
那年我四年级,不知为什么我对数学这一门学科不敏感 ,那时我仍清晰地记得,当一年级时,在同班同学因参加各种数学数字加减而获奖时,我仍在家中苦练一到一百的加减法。当二年级时,在同班同学将乘法口诀倒背如流时,我仍因一个算式想半天算不出来时被妈妈批评。
当时,正是数学老师发提高题让我们做的时候。看着卷子上上大大小小的数字,头脑有些发昏。我定了定神,下定了决心,目光坚定地看着题目。可我越看越晕。不知过了多久,当我还在咬着笔头,眉头皱成一个倒“八”字冥思苦想时,耳边传来了同学们拿笔在纸上写字的刷刷声,那声音就像催命符一般在我耳边来回穿梭,使想不出答案的.我更是心急如焚。
又过了一会,刷刷声终于停止了,正当我松了一口气时,坐在我前面的同学转了过来,看了几眼我纯洁如雪的纸,嘲笑地对我说:“天啊!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说完后又转了回去,虽然他的声音不大,但周围的人都转过来看着我。我连忙低下头,不甘的看着没写一个字的题目。“我教你吧。” 只听同桌轻声的对我说道,我顿了顿后又摇了摇头,心想: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做出来!
过了七,八分钟后,下课铃响了。当同学们一窝蜂地跑出去玩时,我仍坐在座位上想。我看着题目 尝试着不同的方法去解题,可次次都不行。不一会儿,草稿纸上写满我尝试失败的方法。我看着那些失败的方法,继续的低头尝试另一种方法,没有因为那些失败的次数而影响,因为我明白每失败一次也是成功了一次,因为从失败中我知道了哪些方法是行不通的,就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一样。
时光流逝着,不知在尝试第几次时,答案竟在我纸上飞舞着的铅笔下诞生了!“求出来了!”我拿着卷子激动地喊着,有些同学惊奇地看着我大喊,可没人能体会我的心情,如在沙漠中喝到甘甜的清水一般的感觉。
因为那次我不止一次的努力尝试,我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也是因为我的努力尝试,我明白了成长更是靠坚持不懈地尝试,脚踏实地地尝试换来的。
结果,感觉真的很踏实。用平和的心和她说话,你会发现其实她也很好,只是有点儿傻。
后记:这是我身边的一位同学,直到此刻,我的内心还是很矛盾。这样的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去怜惜?自己犯下的错,只能自己一个人来承担,别人替代不了。可是,这个惩罚太大,谁都不能承受得住。看着她一个人中午吃泡面,喝矿泉水,你只能轻轻地叹息。
有人曾问:“在自然界,谁的力气最大?”回答是多种多样。
有人说是大象,因为它可以把大树连根拔起;也有人说是鲸鱼,它可以顶翻一艘远洋巨轮。而我认为,力气最大的是蚂蚁,可以举起是它体重13倍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其它动物都在想如何超越别人,而蚂蚁所超越的却是自己。
其实我们人类也一直在自我超越着。同行之间,你死我活的商场之战,这是一种彼此的超越;同学之间,明争暗斗的学海之争,也是一种超越,不同点太多,相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都在超越别人。
总为自己定一个很近的目标,一旦侥幸超越了自己,才开始洋洋自得,不求上进。殊不知山外有山,直到不久后,目标又超越了自己,才开始慌慌张张地追赶。就这样反反复复,恶性循环着。因此,在我们的世界中,成功的事不多,失败的却不少。即使失败了也有自我安慰的方法:回过头去看看那些还不如我的人,心里便有了无限的满足。大概这就是我一直庸庸碌碌,平平凡凡的原因吧。
直到有一天,我读了蚂蚁的故事,才突然悟出了人活着应该超越自己这一人生真谛。回想起十几年的盲目与平庸,我并不后悔,因为我还年轻,年轻就是希望。只要希望不破灭,我就要把握住自己的每一次感动,全力以赴使希望变成现实。
让一切都从超越自己开始吧!只有超越了自我,才懂得再怎样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只有超越了自我,才明白如何接纳自己以外的一切。
过去已成为历史,我们把它装进行囊,小心而认真地说“那是童年”,今天和明天才是真正该走的路,于是我们大声宣布“这是花季!”懦弱扔给童年,成熟写给花季,微笑着同往事干杯。而崭新的一切,都将从一个辉煌起点开始——超越自我!
四百多年前,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上丢下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可以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不符啊!
想到当时在场的人一脸惊愕的表情,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上课不要开小差,尤其这次没考起来的同学。”我低了低头,老师不是正在讲我吗?不过伽利略真的很棒,他只是一个学生,却敢质疑。
“同学们看这道题目,电动车在匀速行驶时,电能是不会转化为动能的……”咦!这道题目我就想不明白了,如果电能不转化为动能的话,那电动车不是就一直不会耗电了吗?那不就永远都不用充电了吗?这怎么可能呢?
忽然想到小时候的一件事:爸爸骑着电动车叫我回家。他开的很慢。我很不耐烦地问“你怎么开的那么慢呀,电动车没电了吗?”爸爸回答我说“是啊,开的慢一点电,消耗的慢一电点嘛!”
咦?他们那么多年的生活经验也应该不会有错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忽然想像伽利略那样举手问老师,但是不是太丢脸了?
保险起见,我先问问我的同桌:“诶,这道题目的电脑为什么不变啊!”同桌低着头小声的和我说:“我不清楚啊!但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学生,直觉告诉我电能就是不变”唔,其实不止我一个不懂啊!
这时我的心里似乎有个小人鼓励我:“快啊!举手问啊!”好不容易熬到下课,我赶忙拿着试卷问老师,老师笑了笑:“这个问的好。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电能是转化为摩擦的热能,但这里说不计摩擦阻力,所以不会消耗……”
老师走时还不忘拍拍我的肩膀说:“下次要多问啊!”
哈哈,这感觉真好。
“砰——”缸被砸破了,水流涌了出来,于是,小孩得救了!
这就是人们历来赞颂的“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彰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这正与如今我们所提倡的“创造思维”若合一契。
时光不停地流逝,没有回头。过去的新,已变成了如今的旧;如今的新,也将变成未来的旧,世界就是在这新旧不断嬗变中不断前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春秋代序”的流年中,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创造、超越,才能走在前沿,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第一次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哥白尼是勇敢的,第一次完成全球航行的麦哲伦是勇敢的…
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武则天开创了“自荐制度”,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钟繇是楷书的始者,颜真卿是“颜体”的始者,苏轼是“豪放派”的始者……
他们、她们,都是时代的伟人,站在风口浪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所以,被铭记,所以,被称颂。
时代前进的动力是无法阻挡的:正如那个鸦片战争中的惨败是必然的,那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残余在苟延残喘,狰狞地做着无畏的\'挣扎;正如红军的胜利是必然的,那是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勃发,所以,不必惊异,星星之火可燎原。既然如此,只有也成为这一动力,才能不朽。
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未来便是最好安身之法。曾经的“小脚闺秀”已不复存在,或许,当初的窅娘不会意料,风靡几千年的“裏足”最终长眠,三从四德已不再是“真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早已腐烂。新时代的人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
商鞅说:“治世不以一道,便国不依古法”。只有让思维尽情地沐浴阳光,尽情地开放,才能让世界馥郁芬芳。
八股文的时代渐行渐远,文字狱中的幽魂游向远方,在繁忙的世界中一切都在更新。
我只听见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更响起,是伴随的思维之声。
我们都知道: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一杯冷水要比一杯热水先结冰。然而,一名来自美国的小女孩却不认为这样。她想:在上述条件下,热水降温一定比冷水快,因而热水会先于冷水结冰。一次向权威的挑战由此而开始。为解决这个问题,几名专家被派往当地的科学家实验室,并且要让女孩见证冷水先结冰。结果可想而知,女孩心服口服地改变了想法。她的想法固然不对,但她的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早在百年之前,这种精神和勇气就在推动着科学的发展。有一天,一位小学教师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下令让学生计算1到100的和。出乎教师的意料,有一名学生几分钟就做完了——他就是小高斯。老师认为刚学会加法的小学生不会如此快地算术,连答案都没看,便直接予以否定。
小高斯并没有气馁。他又重新算了几次,老师一看到结果便惊叹起来。小高斯直接发现了等差数列。我们再回顾一下科学史,会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统洁了世界一千多年!为什么那时没有人去推翻它?原来是“权威”过分强大导致的。从最初的开普勒,到后来的布鲁诺和伽利略,许多崇尚科学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去传播“日心说”的思想,但都牺牲在了罗马教皇手下;直到20世纪70年代,罗马教皇才恢复了伽利略等人的名誉。
你可能会主产,我们周围的人中,有敢于挑战权威的人何其少。但当你在初学万有引力时对万有引力公式的正确性质疑的时候,你就是在挑战权威;你在验证单摆周期公式的时候,挑战权威的信念就没间断过。那么,怎样才能有这种勇气?我认为,这种勇气不是一时就有的,而是从小就养成的一种良好的习惯。在不停地疑问和怀疑中,要用理智的头脑分析它们,最终,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更为宝贵的一种勇气——去大胆地挑战权威。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先哲的:“真理从来都不是权威的产物,而是时间的产物。只有在不停的质疑和摸索中,才会诞生真理!”
决定以后要用平和的心和她说话。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