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漫漫,早早的遇见了你,我的每个笑容都有你见证,我的每个生日都有你参与,我的春秋冬夏都有你陪伴。哦,瑞瑞,我的好朋友!正因为有你的陪伴,才让这漫漫岁月都多了一份绵密的温柔啊!
先有李欧梵性格上的“狐狸”式之多变,才有其学术上的“狐狸”式之研究。李欧梵大半生经历与治学与此休戚相关。
《我的哈佛岁月》既以哈佛为题,自然撷取与哈佛有关的人生经历。故而书分两部分,一谈其哈佛八年经历,二述哈佛十年教学经历。此外尚有“附录”凑数,吹捧有之,可不必读。特别是他夫人的回忆文字,浓情腻歪,更可不读。
作为学者的一生,研究成果才是生命之花,灿烂无比,而人生经历或如缓流之江水,表面平静、方向明确,偶有暗流潜底、激荡不已。李欧梵从赴美求学至哈佛退休(2004年)的大半生历程,大抵也是如此。他出生于1942年,随后赴美,先是在芝加哥大学学了一年国际关系学,而后转学哈佛在专攻中国近代思想史与中国现代文学,1970年获博士学位。1969年始,李欧梵先后就教于达特茅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后一站是哈佛大学,历时三十余年。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十分精彩。
或曰性格决定命运,这话用在李欧梵身上再恰当不过。李欧梵十分服膺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刺猬与狐狸之说。(有兴趣者可查译林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俄国思想家》26页)狐狸狡猾多变,刺猬专一精深。李欧梵常以“狐狸”自喻,所以在学术上每每“喜新厌旧”、“东摸西碰”。
实际上,应该是先有李欧梵性格上的“狐狸”式之多变,才有其学术上的“狐狸”式之研究。李欧梵大半生经历与治学与此休戚相关。从本书“序曲”一节便可看到,李欧梵大学毕业之时,决定他前往美国留学的原因并非有明确目的,而是“当时到美国读书是一种风气”,以至于到美国后究竟该学什么,他自己都迷惘不已。于是,也才有先到芝大读国际关系学,尔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转哈佛大学学历史,再转而随史华慈教授攻读中国近代思想史,最后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作家浪漫的一代》)却又兼顾思想史与文学的这么一连串“变数”。
把握此一关键,于李欧梵的求学、教学、治学等等一系列问题,便可了然于胸、无所滞碍。就连他在学生时代,为什么会上午到一图书馆,下午到另一图书馆,晚上再换一图书馆这样的小细节,都可以此观之。而他为什么前前后后就教的大学达七家以上,也不难理解了。
李欧梵的哈佛求学生涯,一言以蔽之,可以用费正清教授对他的称呼——freespirit(放荡不羁者)来形容。这指的是他在为学上的自由心态。所以,在博士资格口试的时候,费正清狠狠地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破天荒地考他历史的具体日期这一类细节问题——据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把他考得个丢盔弃甲,斗志全失。不过,费正清还是让他通过口试,并反过来安慰他“男人考博士口试,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样”,生前有阵痛,痛完了生下来就好了云云。
让人艳羡不已的是,伴随李欧梵整个求学生涯的,是一位又一位的大师、名家。从就读于台大时的英美文学著名学者夏济安,到进哈佛后的费正清、史华慈、杨联升,乃至对他产生实质影响的普实克教授(该书附录有专文介绍)等等,大多是一代学术巨擘。这还不提他当年旁听时遭遇的如社会学家帕森斯等人。这在一般人眼里,却是想也不敢想象的。不过,所谓名师出高徒,李欧梵却似乎并未追从上述诸大师的脚步,却拐到另一条路上去了。当年他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时候,美国这方面的专家屈指可数。
至于李欧梵的教学生涯,该书亦有详细介绍。总体来讲,在具体教学上,李欧梵并非十分出色。特别是教本科生班,自己也承认失败。惟有五六人的小班,他得以因材施教(又是“狐狸式”的教法),故有“狐狸教授”美名。
我也是,然而再提起那些疼痛的过往时,却发现那满目的疮疤令我成长。
还记得那年自行车在小孩子群里特别受宠。我依旧清楚地记得我放学回家后见到一辆自行车时的喜悦感。我自信满满地要学骑车,甩下书包,开始围着车子转悠。脑子里开始想象我骑上它的样子。“要不要试一下?”母亲的话才把我的思绪揪了回来,我顺势答应。可膨胀的喜悦感让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刚跨上自行车,便连人带车一起翻了下来,脚蹭破了皮。我立即被疼痛浇醒了意识,瞳中的光彩也随即消去一半。扶起车子,重新小心翼翼地坐上车子,刚踩起踏板,车子便不受控制地冲撞到了路沿的糙墙面上。血从肘关节处冒了出来,我不知是对什么产生了恐惧,或许是伤口,亦或许是自行车。到太阳下山,我已记不清我摔下来多少次,唯独忆起那满目的伤疤。母亲痛心于我的伤口,而父亲却道:“摔跤怕什么,总要吃点苦才能达到目的!”也许是好强,我并没有放弃。我又一次骑上车子,慢慢地控制着,踩着脚踏板歪歪斜斜地骑着,我才发现我终于没有摔倒,再开始时,我可以生涩地掌握方向。那种激动像是在油锅里煎炸的油条,迅速胀大。
迈克尔乔丹一生中输过几百场比赛,现在有人问他对自己的过去作何感想时,他说:“我失败、失败再失败,这就是我现在成功的原因。”我想是的,成功是要流血的\'。
我经常回忆起过去的疼痛,或许是一场考试失利、或许是摔破了手臂、或许是遭受冷嘲热讽……。它们所带给我的,不仅是疼痛,更多的是成长,亦或是勉励你的未来。想要忘记疼痛的人也只能浸泡在疼痛里。
岁月给了我疼痛,我给了岁月成长。
有那么一些人会让我们一直相信,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他们都会陪伴我们走下去。——题记
每次提到陪伴,好像我们想到的都是父母、祖父母这些日夜陪在我们身边的人。而我格外幸运,我还有一位启蒙老师、人生导师-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李老师。
李老师从一年级就开始教我数学,到三年级时成为我的班主任。其他学科的老师都是一换再换,只有我们李老师是从教一二班变成了教二三班,而二班的我就这么幸运的跟了李老师六年。六年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就是从前我抱着老师的腰扬头看着她,到如今她环着我的腰抬头看向我。看,这就是岁月啊!
小学毕业后的我们分散到了潍坊各地,在诸城的我距离老师最远,但我见李老师的次数最多,每年暑假回到潍坊,我都会回小学去找李老师玩。我们上学那会儿,李老师仅仅是我们的班主任,如今她已坐上了教导主任的位子。她总喜欢说,是因为我们她才能做到这样;我也总是很骄傲的告诉她,因为她才有了今天的我。哪怕我不完美,不那么优秀,可我的成长也都是她一步步带领出来的。这是岁月最好的模样吧-我为她的优秀自豪,她为我的成长骄傲。
今年暑假聊天时,李老师和我谈到几个月前她去英国学习的经历。她告诉我说,她在那边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和一位年过半百的妇人,都是中国人,经过一番询问后才知道,貌似母女的二人是一对师徒。学生为老师在陌生的国度翻译着,二人走在伦敦的街头,交谈着师生间的旧事……单是描述的画面,就足以令人心神向往了。李老师说:“当时看的我特别羡慕,以后咱俩也是那样。”是啊,那样的陪伴会给岁月镀上一层多么温暖的金边啊。
我认识李老师的时候是六岁,如今14岁,八年就在间隙中一闪而过了,现在的我和李老师相距一百公里,以后可能会是一千公里,甚至1万公里,可我知道,我们的心相距十厘米,我扬头抱她,或她抬头抱我时,心脏相隔就是十厘米的距离。瞧,这就是陪伴啊!
你在,春华秋实夏蝉冬雪;你不在,春夏秋冬。
——题记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几十亿人住在其中一颗蔚蓝色星球地球上;而几十亿分之一的几率,我遇到了你。从此,我的世界里,你的身影无处不在;从此,你陪伴我,走过春夏秋冬;从此,你在这大千世界里,给予我无限的温暖和力量。
冬天,寒风噬骨。本就住的远的我们,此时更是难得见上一面,可是你却执意要和我待在一起,于是你央求父母让你住在我家。你说:我俩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无论狂风还是暴雪都无法阻隔!这让我窝心极了!
当时天冷,所以我俩一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看着搞笑的动画片。不知何时,窗外下起了雪,不一会儿就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白棉袄。哇!初雪!我们一起去玩雪吧!听说,要是好朋友一起看了初雪,就永远都不会分开呢!
那年的冬天,你跟我一起堆了雪人,你跟我一起打雪仗,你跟我一起自制热巧克力奶。
那年冬季,因为有你的`陪伴,连冰冷的白雪都铺上了一层温柔的阳光!
我们一起走过了七个春夏秋冬,而你的陪伴,总是让我感到心安,甚至让这岁月都增添了一份温柔!即使后来,我们没有像以前那样频繁见面,可只要一见面,只要你的一个笑容,一串声音,就能立马把我拉回到七年前的那个春天。而你还是那个你,我们也还是那个我们,一直都是最好的你和最好的我们哦!
从我的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到现在我已经步入了美丽的花季,这14年的成长,每个步伐都有着您的陪伴,我真的很幸福。
12岁那年,您和爸爸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让我去另外一个地方上中学,我不激动也不兴奋,因为我将要离开你们,因为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感受到的更多的爱将是外公外婆给予的,每每听到同学问我,为什么在作业上签字的总是外公,我笑而不语,因为我也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一绕口的问题。是啊,妈妈,我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每天都有着母亲的陪伴,但是您每天的电话,让我依旧觉得每天我都享受在了母爱之中,它就像阳光,我不用去做什么,它便能照耀到我。每当我回去,你我之间并没有因为长时间不见面而产生隔阂,反而更亲切了,我觉得这就是母亲与孩子之间不用言说便能到的\'爱。
渐渐长大,我也开始有些叛逆,无论是面对面还是电话两端,我与你的争吵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多,也许我从来不是一个好孩子,也许我从来都管不住自己的叛逆,也许我从未让您满意,但我想让您知道,我爱您。
请您原谅我的羞涩,越长大,对您的爱就越说不出口,绝对不是说不爱您,那只是一种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沉默。今天是母亲节,原谅我太没有新意,只能用这平凡的文字来说声:“我爱您”。
我可能不知该用什么事来报答您,但我会拼尽全力,愿岁月不要伤害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